公共安全高度复杂关联,事件或灾难一旦发生就会带来严重的后果。2015年6月1日,“长江之星”号游轮倾覆于湖北监利江面。政府从各地调运精锐救援力量争分夺秒展开救援,但已无力回天,重大伤亡已无法避免。假设事前,人们接受过很好的安全教育、了解安全知识,如根据天气决定是否启航;船舶设计避免“头重脚轻”;救生通道留足空间……或许灾难不会发生,或许可以最大限度地挽救生命,减少灾难损失。安全教育,看似简单平常,关键时刻却能发挥大作用。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近年来,中国公共安全问题凸显,也是公共安全事件频发多发的国家之一。以2014年为例,香格里拉古城火灾、长沙校车侧翻、沪昆高速交通事故、昆山中荣公司爆炸、清华大学工地塌方、上海外滩踩踏事故……这些事件不仅造成重大人员伤亡,也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损害了中国的国际形象。
“公共安全连着千家万户,确保公共安全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事关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23次集体学习中,习近平同志特别强调公共安全,并提出要编织全方位、立体化的公共安全网。
从本质上说,公共安全问题,有相当一部分源于工业化大生产的复杂脆弱和风险社会的不确定性。在经济转轨、社会转型时期,自然天灾与人为因素相互叠加,传统与非传统安全互为作用,既有矛盾与新生矛盾相互交织,理性表达与极端行为并存,中国面临的公共安全形势错综复杂。因此,必须增强公众的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从全面系统多角度的安全教育入手,从亡羊补牢转向未雨绸缪。
作为公共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安全教育是预防、减少各类安全事故的前沿阵地。长期以来,在升学压力下,中国的应试教育独树一帜,但安全教育极为缺失。人们安全意识匮乏,安全观念淡薄,安全易受侵害。学校及社会涉及安全教育的课程微乎其微。各种安全演习、安全培训、安全宣传等也少之又少。
公共安全网的编织,需要统筹各方力量,应是“全方位、立体化”的。以人为本,生命至上,应补安全教育这块短板。当务之急,应加强青少年的安全教育。青少年是人成长成才的重要时期。青少年具备科学的自我保护知识和良好的安全习惯,系统完备的教育将使他们获益终身。
其次,根据不同行业、不同地区的风险类型,对症下药,完善消防、交通、化工、采矿、建筑等特定行业和人口密集区、城乡接合部的安全教育和应急演练,提升相关人士的安全意识,降低安全事故发生几率。在此基础上,积极开展“安全教育进万家”活动,加强卫生救护培训(如伤口包扎、骨折紧急处理、心肺复苏等),提升安全教育的实用性。即便公共安全事件发生,人们也能最大限度进行自救与互救,将灾害损失降到最低。
最后,要明确政府相关部门在安全教育方面的职责任务,充分发挥媒体强大的传播功能,通过公益宣传普及安全知识、提升民众的安全素养,为事后“灭火”转变为源头“防火”奠定良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