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郑永年:全球平等原则掩饰下的不平等体系

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所所长郑永年撰文指出,近代之后,中国已经抛弃了传统的“天下观”,而接受了西方的世界秩序观。到今天,中国已经是国际社会的内在部分,加入了包括联合国、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几乎所有以西方为主导的国际组织,并在里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美国为什么要说中国在挑战美国的国际秩序呢?中国很多人很不理解美国的看法。但实际上,这是两种不同的世界秩序观所致。这篇文章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在国际事务上,英美国家和中国之间存在着两种很不相同的思维方式,两者都关切世界秩序,但两者的世界秩序观很不相同。今天中国美国之间很多方面的冲突,根源就是两者之间的不同世界秩序观。当中国坚信自己一直在努力维持国际秩序的时候,美国(和西方)一直在叫嚷中国在挑战世界秩序,并对此深信不疑。不难发现,尽管中美两国都生活在同一个世界秩序里面,但中国所说的和美国所说的“世界秩序”之间存在着差距,甚至是两个不同的“世界秩序”。

美国家或者广义上的西方国家相信,能力或者硬实力及建立在硬实力之上的世界秩序。尽管它们也强调软力量或者思想道德说教等,但它们也意识到即使是软力量,也需要硬实力作为基础。没有硬实力作为背景,无论怎么好的软力量也不是力量。再者,一个国家软力量的传播和扩散,更是需要硬力量的推动。实际上也如此。西方各方面的价值观(包括宗教文化、政治等等)在世界上的扩散,从来就和西方的硬力量(经济、政治甚至军事力量)结合在一起的。西方各国的世界秩序观无一不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无论是传统上的帝国体系还是近代以来的主权国家体系。所不同的是,帝国体系表现出来的是赤裸裸的国家之间的不平等,而近代以来的主权国家体系,可以用形式上的平等来掩饰事实上的不平等。

中国也有世界秩序观。传统上称为“天下观”。“天下观”体现的是中国的大同世界观,其核心就是和谐、和平。在体制上,最接近“天下观”的是朝贡体系。朝贡体系的本质是中国向其它国家单边开放的贸易体系。这个体系也是以中国自己为中心的秩序,对中国来说,国际秩序只是国内秩序的向外延伸而已。在哲学层面,这表达于中国的名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一哲学强调的是道德,但个人道德从来没有帮助中国确立一个真正的“天下”(世界秩序)。实际上,中国的“天下”经常难以为继,在国家能力强的时候,国家的疆界就大一些,而能力弱的时候,疆界就会变小。也就是说,中国的“天下”具有巨大的不确定性。在近代西方主权概念到来之后,传统的“天下”就注定要消失。主权国家秩序强调的是一个确定的边界。至少从理论上说,根据主权国家理论,一个国家无论大小、无论强弱,其领土可以保持完整,而不受国际环境的变迁。(在实际层面,国家间的关系从来没有符合主权国家理论,但这一理论已经为世界所接受。)

平等原则掩饰下的不平等体系

近代之后,中国已经抛弃了传统的“天下观”,而接受了西方的世界秩序观。到今天,中国已经是国际社会的内在部分,加入了包括联合国、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几乎所有以西方为主导的国际组织,并在里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美国为什么要说中国在挑战美国的国际秩序呢?中国很多人很不理解美国的看法。但实际上,这是两种不同的世界秩序观所致。

从形式上看,当代世界体系的核心就是联合国体系。但对联合国体系,美国中国具有很不相同的理解和认知。如上所说,英美国家相信建立在能力之上的世界秩序。近代以来,尽管主权国家间确立了平等原则,但实际上是不平等的。联合国体系就是在平等原则掩饰下的不平等体系。联合国是主权国际的联合体,各主权国家一律平等,都是联合国成员国。但是对美国来说,联合国只是美国(西方力量)的外在制度表达。联合国是以美国西方力量为基础的,没有美国西方也就没有联合国。美国是联合国的核心,在这一体系内部,所有国家都要帮助美国巩固这一能力基础,而不是去弱化它。当美国感觉到不能通过联合国体系,来强化美国能力基础之上的世界秩序的时候,联合国对美国就变得不太相关了。在联合国之外,美国还建立了各式各样的联盟体系。联盟就是美国自己主导的“小联合国”体系,就是为了强化美国自身的力量。

此外,主权国家体系的不平等性还表现在美国所强调的“软力量”方面。在美国西方看来,联合国之内的所有国家不可能是平等的。例如,联合国里面包容着民主国家和非民主国家,而这两者之间是不可能平等的。美国建立在“一神教”基础之上的文化概念,决定了其国际关系的一个目标就是要改变其它国家的价值体系。对美国来说,一个国家如果是民主的,那就是“我类”;如果不是民主的,那就是“异类”。民主与否本来是一个主权国家的内政,但美国人把民主推广作为国际关系的一个主要概念。这也就是很多国家把“民主”视为是国家软力量的一个主要原因,因为一旦接受了民主,就变成美国的“我类”。冷战后,美国等国家竭力推广“民主同盟”的概念,这已经使得国际秩序高度意识形态化。(当然,这并不表明,“民主”可以成为世界秩序的基础。)

当代中国也相信世界秩序,致力于世界秩序的建设。随着中国的崛起和其在世界秩序中所扮演角色的变迁,中国的世界秩序观变得重要起来。但中国的世界秩序观和美国的很不相同。再拿联合国体系来说,中国的看法和行为很难和美国的找到一致性。中国所认同的世界秩序的主体就是联合国。在今天的世界大国中,很少像中国那样那么看重联合国。对中国来说,联合国是平等国家的联合体,应当体现民主原则和包容性。中国很少在乎一个国家内部实行的是什么样的政治制度。这可能是中国世俗文化的反映,世俗文化表明中国不会有意图去改变另外一个国家的内部体制,而具有不同内部体制的国家,在世界秩序里应当具有平等的权利。

中国相信联合国,其很多国际活动也在联合国构架内进行,包括联合国维和部队、核不扩散、气候环保等等重大问题领域。美国则不太一样,联合国只是美国的工具,为我所用,不利于我的,就不重视,甚至不参加。实际上,在联合国内部,在很多问题上,中国也少有和美国合作,而更多的是和其它大国,主要是俄罗斯合作。但也正因为中国在联合国内部不能认同美国西方的一些价值观,美国西方反过来认为中国加入国际组织具有很大的功利性,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没有“原则”和“道德”(当然指的是西方所认同的“原则”和“价值”)。

中美都还需要联合国体系

现在的问题是,中美两国不同的世界秩序观会如何影响世界秩序的未来?美国对联合国和国际贸易组织等的兴趣似乎越来越小,而把重点转向联盟建设,包括军事战略同盟(例如美日同盟)和经济战略同盟(例如TPP)。而中国也在建设其以自己为中心的区域秩序,例如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等。中国认为,自己的行为并不是和现存国家体系竞争,更不是要取代现存国际体系,而是作为现存国际体系的补充。不过,在美国看来,中国这样做是要另起炉灶,用自己为中心的体系取代以美国为中心的秩序。这就是为什么说美国相信中国在挑战现存世界体系。

中美两国的世界秩序观已经对世界秩序产生了重大影响。如果照现在这样发展下去,未来的世界秩序是可见的,以往两国互动的平台即联合国等国际组织体系会变得越来越不重要,而分离的力量(即美国所建设的平台和中国所建设的平台)则会变得越来越重要。问题在于,这样下去会不会导致两个世界秩序的出现?这两个世界秩序之间的关系又是如何,是和平共处还是战争冲突?

中美两国之间所能达到的一个“共识”就是:这个世界需要一个世界秩序。尽管美国因为现存世界秩序已经不能使其国家利益最大化而转向同盟建设,但美国也并不是要放弃现存世界秩序。美国的意图仍然是要改造或者重建世界秩序。而中国实际上并没有要离开现存世界秩序。中国在联合国内部的作为表明,中国美国更为“保守”,是要强化这个秩序。中国更没有任何计划要另起炉灶,组建自己的世界秩序。

这表明,中美两国要共建一个世界秩序的可能性仍然存在。尽管中国理解美国的同盟行为,因为这是历史的产物,但在中国看来,美国的同盟行为不能过度损害中国的根本利益。恰恰是因为美国的同盟行为损害着中国的利益,而同时美国也没有任何可能性去解散这些同盟,中国很难相信可以只依赖现存世界秩序,来保护和增进自己的国家利益。如同美国中国也需要一些自己的区域甚至国际平台,借此来保护和增进自己的国家利益。

就中美两国互动来看,未来世界秩序的发展有两个方向。第一是巩固现存的平台和现存的秩序,第二是建立新的国际平台和秩序。就第一种情形来说,美国不会容许中国脱离现存世界秩序,而中国本身也不会离开这个秩序,这表明中美两国仍然可以继续在现存世界秩序内部互动,或者合作,或者斗争,斗争中含有妥协,通过斗争达致合作。就第二种情形来说,中国美国需要构建更多新的互动平台,共同来维持现存世界秩序甚至共同建设一个新秩序。

在这个方面,中美双边之间已经有了一些比较有效的平台,例如中美经济和战略对话。不过,这样的平台迄今为止关切的是双边之间的问题,而非全球性问题。在今后,随着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越来越大,类似平台的内容和功能必然会扩大,涉及到世界主要事务。不管是维持现存世界秩序还是构建新的世界秩序,其目标都是为了避免历史上不断重复的霸权战争,实现中美两国的和平共存和世界和平。这应当是新型大国关系最主要的目标。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永年  永年词条  平等  平等词条  掩饰  掩饰词条  原则  原则词条  体系  体系词条  
智库

 中俄战略伙伴关系的若干问题

中俄关系是当今世界最重要的一对大国关系,其发展的每一步都引起了世界的广泛关注,对国际格局和地区形势都产生着不小的影响。同时,中俄两国也把它们之间的关系互视为自己...(展开)

智库

 谁伤害了我们的医患关系?

一、彼此的不信任与无休止的冲突用“悲剧”来形容我们今天的医患关系,似乎一点都不为过。一方面患者抱怨“看病贵、看病难”,认为自己付出大量的就医成本却没有得到良好的...(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