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日,《学者预测民工荒加剧 工资成本将继续上涨》在财新网发布之后,读者反响强烈,部分网友对民工荒的判断持质疑看法。对此,笔者认为,由于目前经济下行压力存在,制造业与建筑业就业形势确实受到影响,因此大多数网友对于农民工就业情况的评价确是从所见所闻甚至自身处境出发。但值得注意的是,对于农民工就业的现状,网友并不是从“全国农民工”的角度,而是从(与自己相关的)某个农民工集团(如16-25岁的未婚农民工)的角度进行评价。
一般来说,民工荒概念来源于媒体,本来不是学术概念。尽管如此,学者在讨论民工荒时,还是按照学术习惯,给出了定义。具体来说,不论是否承认民工荒,大多数学者的民工荒定义还是来自“刘易斯转折点”——即民工荒=农民工从总量上供不应求。像笔者这样把民工荒定义为特定的、高劳动生产率的农民工供不应求的,属于另类。
而学术界对民工荒的主流定义与网友的定义并不一致。网友不是从“全国农民工”的角度,而是从(与自己相关的)某个农民工集团(如16-25岁的未婚农民工)的角度来看待民工荒的。如果该集团的农民工供不应求,因而其工作条件和工资水平得到改善,那么,即使其他农民工集团(如高龄农民工)仍然供过于求,网友仍然承认民工荒存在;反之,如果该集团的农民工供过于求,其工作条件和工资水平停止改善甚至恶化,甚至部分人失业,那么,即使全国农民工的就业总体上继续增加,网友从相关集团的现状出发,仍然会否定民工荒的存在。
此外,笔者发现,网友否认民工荒的证据,基本上是制造业与建筑业就业形势的恶化。制造业产能严重过剩、出口不畅并遭遇其他发展中国家的竞争,且企图通过机器换人来增强竞争力,因而农民工工资再没有上涨的空间;建筑业受经济形势恶化、房地产高速增长不再及政府工程减少的影响,也不太景气。除此以外,网友评价中并没有其他行业(包括大量吸收农民工就业的快递、保安、钟点工等第三产业)就业形势恶化的信息。建筑业是高龄农民工比较集中的行业;制造业(特别沿海制造业)则是年纪轻、体力好、反应灵敏度与动作准确度高、上网比例大的青年农民工最集中的行业。制造业不景气,这部分农民工的怨言容易出现在网上,以致否认民工荒的呼声在网上十分强烈。
对于网友提到现在经济形势不好,就业形势不可能好的评论,笔者认为对此需要具体分析。举例来说,网购的最大优势是商品价格大大下降。因而在经济形势不好、收入减少时,网购是维持消费水平的好办法。就业方面,网购对物流前端影响有限(因为同样需要运输和分拣),同时大大增加“最后一公里”即快递员的就业;所减少的主要是批发商、零售商的就业和收入。因此,加上“三产”,农民工就业总体稳定是说得通的。
而农民工就业总体稳定的另外一个证据则出现在网友的评论中,按照网民的说法,上述因制造业与建筑业收缩而失业的农民工大量回乡,以致往年见不到劳动力的乡村现在到处都是回乡农民工。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没有了工作,这些农民工如何维持生计?可能的答案是:
一,一部分农民工在家乡找到了工作 。家乡的工资往往比沿海低。但由于农民工住在家里(不用租房)、部分吃在家里(至少是早饭,午饭和晚饭也可以从家里带),生活支出也比外出打工低。因而综合起来考虑,农民工未必吃亏。
二,另一部分农民工回家后确实没有工作。但因为失业刚刚出现,不一定会有多久,因而平常忙于加班的农民工,干脆把失业当休假,正好用来处理一些平常忙得顾不上的事,比如在家乡盖房子之类。类似的情况,2008年年底(所谓2000万农民工失业)时就发生过。
当然,如果失业长期化,回乡农民工经济上是无法承受的。在找不到原从事工作的条件下,他们必然会选择改行。实际上第三产业还有就业空间,但是评论只提到农民工失业回乡后闲着、而没有提到回乡农民工改行,这恰好证明失业还仅仅是短期现象,对失业农民工来说情况还不严重,经济上还可以承受,因而还犯不着为了短期内有收入而改行。
总之,笔者的判断是:与前些年比,民工荒确实有所缓解,但农民工供求依然是紧平衡。总体上农民工数量还在增加,年龄上高龄农民工比例还在增加,但青年农民工的就业与增收形势不像前些年想得那么乐观。农民工家庭生命周期收入低于支出、因而全家进不起城(现工作城镇)的局面,会长期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