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本次访美具有历史意义,将为两国关系奠定基调。这次访问的一个突出特点是,体现出了“东西平衡”思维,即对美国东海岸和西海岸的同等重视。习近平在西雅图和华盛顿停留的时间几乎相近,凸显了这次出访的“西雅图重心”。
这不仅仅是一种地域安排,而且反映了中国的外交目标,即从经济与安全两方面同时驱动中美关系:一方面管控两国在地缘政治上的风险,另一方面扩大两国经济交流的基本盘,为中美关系提供更多“压舱石”,以紧密的经济合作来缓解和两国地缘政治方面的猜疑。在华盛顿的访问,主要议题是政治,而经济则是西雅图的主题。
当然,作为国事访问,华盛顿尤其是白宫将是这次访问行程的关键看点,白宫晚宴、礼炮21响等都将是非常隆重的外交礼遇。而从外交议程方面而言,勾画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蓝图,将是这次习近平在美国东海岸访问的核心议题。对于“新型大国关系”这样的提法,奥巴马一直没有做出正面而积极的回应,但不得不承认,当前中美关系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如果奥巴马能够在卸任前框定中美关系的航道,那将成为“奥巴马主义”最大的遗产。
最近半年多来,华盛顿对北京的猜疑不断增加,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亚投行)、“一带一路”、南海等议题不断发酵,美国开始怀疑中国的战略意图是不是要取代它在在亚太和欧亚大陆的主导地位。美国智库也出现了一些令人不安的论断,如“修昔底德陷阱”、中美关系到了“临界点”等。这些观点在很大程度上折射出美国智库以及外交界的战略焦虑。
自二战以来,美国的核心利益就是维持全球霸主地位,防止在欧亚大陆出现一个可以挑战美国的大国。美国担心亚投行和“一带一路”倡议动了它的奶酪。而习近平的华盛顿之旅就是为了“释疑”:无论亚投行还是“一带一路”倡议,都不是要推倒既有秩序,而是要顺应亚洲经济发展需要,弥补既有国际经济开发机构的不足,增加一种可能性。值得关注的是,欧亚大陆的“心脏地带”正经历着严重的地缘政治震荡,有些中东国家被压垮,难民潮考验着欧洲,如何稳定这一地区秩序,中美之间是有合作空间的,“一带一路”倡议也是中美对接与合作的契机。
中美之间的合作舞台不仅止于太平洋,而是全球性的,两国都可以成为国际公共产品的提供者,而且可以“合资”。相比于华盛顿沉重的话题,西海岸的西雅图则充满了阳光。在西雅图,习近平会见了美国工商界的领袖,并发表了重要的演讲,释放了中国进一步改革开放的信号。中美企业家的圆桌会议为两国工商界领袖的“巅峰对话”创造了机会,其成果连主办方都感到意外。西雅图是美国互联网经济的重镇,而中国互联网经济更是蓬勃发展,两国工商界人士的对话与合作可以为两国互联网秩序的构建提供一种可能,将互联网变成一种国际公共产品,而不仅仅是国家安全的互联网化。
互联网问题在最近一两年成为中美关系的新焦点,在西雅图,中美互联网公司达成了多项合作协议,中国的人口规模优势和美国的技术优势能够更好地创造一个良性发展的互联网空间。互联网所具有的网络外部性意味着中美之间的合作,势所必然。互联网塑造了一种新的财富与权力的容器,如何治理这个新生的空间,中美两国都没有足够的经验,两国决定合作制定与推动国际社会网络空间合适的国家行为准则。
在这次访问中,西雅图的工商界人士联名呼吁加强与中国的经济合作关系。两国经济界自发的合作需求,构成了中美关系稳定的基本盘,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这个基本盘会不断扩大。从宏观而言, 经贸领域的合作是双赢的,即便企业之间存在着竞争,也是服从于一种自发扩大的合作秩序。中美两国的互联网巨头正在或者已经国际化与全球化,企业之间的竞争与合作也超越了国界。中国主要的互联网公司在美国上市,市场和股东是跨国界的,百度和微软可以携手,思科与浪潮合资建立新公司,中美企业的“合体”已经成为潮流和趋势,也是中美关系稳定的经贸基础。
西雅图是中美经济外交和公共外交的舞台,而华盛顿则展现了传统大国的政治博弈场,这是观察中美关系的两个窗口,也展现了中美关系的复杂之处。政治搭台,经济唱戏,是中国近三十年改革开放的经验。在西雅图,政治为经济合作开辟了道路,中国的企业巨头备受瞩目,一张价值3万亿美元的合影也是中美经贸广阔前景的隐喻。而中国企业家在《纽约时报》所刊登的“欢迎体”广告,也让外交事务引起了美国公众的注意力,虽然方式和手段还可以更精细化一些。
西雅图和华盛顿体现了地缘政治与地缘经济之间的分离和距离,而这对于中美超越“修昔底德陷阱”无疑是有帮助的。全球市场的一体化,尤其是中美经济的深度依赖,能够对冲与消解几百年来民族国家的野心与缠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