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关系专家约瑟夫·奈(Joseph Nye)首次提出“软实力”这一概念,是基于其对冷战前后国际关系大转型的观察,以及他对“力量”(或权力,power)这一传统概念在后冷战时代的世界格局中所具有的新特征进行的深刻分析。“软实力”也是基于冷战后美国对“力量”的重新理解及其自身全球利益而提出的,并且对其外交政策具有极强的指导性和现实意义。因此,一方面,“软实力”概念本身所包含的内容(例如所谓“普世价值”、规范制度、文化吸引力等),可以被看作是新自由主义的精髓;另一方面,“软实力”概念主要以服务冷战后美国的全球利益及其外交战略为主要目的,因此同样具有极强的现实主义色彩。
随着中国的和平崛起,冷战后(尤其是“9·11”后)美国一家独大的局面开始受到挑战,国际政治格局开始由单极(unipolar)转向多级(multipolar)。在这一大背景下,奈的“软实力”被赋予了新的“时代使命”,其解释对象开始从美苏对比转移到美中对比。在奈2012年发表的《中国与软实力》一文中,他首先承认中国在过去二十年的时间里,不仅在理论层面对软实力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而且在应用层面开始认可并运用软实力概念。其次,奈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很多具有吸引力的要素对东亚地区有着深远的影响。然而,奈同样认为,中国在软实力方面与美国和欧洲还有很大差距。
奈将软实力概念运用到分析中国政治外交的做法,带有明显的指向性和目的性,使奋斗了三四十年的中国最终在经济、科技和军事等“硬实力”领域步入“第一世界”的情况下,在价值规范等“软实力”领域又被“打回”到“第三世界”。奈的根本观点就是:“软实力”概念的优势能补充日益缩水的“硬实力”,同时使得中国日益膨胀的“硬实力”受到自身欠缺的“软实力”的限制。
我们必须看到,无论是当今的“软实力”概念本身还是其他西方社会所倡导的价值规范,都具有强烈的“西方中心主义”色彩。这些理论和概念的提出都是根植于以欧美为主导的世界体系基础上的。换言之,如果中国没有接受美国和西方定义的“市场”规则,那么中国在软实力上就永远是弱势群体。
因此,我们认为,在中国和价值规范关系的问题上,应当采取一种全新的视角。该视角的核心观点可以描述为,中国崛起所带来的经济、政治和军事的全球影响力已经使得中国的发展经验(国家—市场—社会的关系)和对外政策慢慢地变成一种常态(normal), 形成规范化(normative)。西方所担心的正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目前的政策和实践将会逐渐演变成新的全球规范。
原文链接:http://sscp.cssn.cn/zdtj/201509/t20150917_23458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