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别人的断崖式下跌

上世纪60年代,法国经济发展迅猛,开启了全面现代化之旅。新城市兴建以容纳大量从农村转移出来的人口,交通和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如火如荼,耐用消费品行业蓬勃发展,创新型产品不断被推出。法国政府对其引导式计划经济制度备感骄傲,这既为发挥市场积极性留下充足空间,又保持了经济高速、平稳的增长。

不久后,第一轮石油危机来袭,引发全球性衰退。法国在1976年走出衰退,重回增长,但经济增速仍显著低于危机前水平。石油危机之前的十年法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速为4.4%;此后十年下降至1.6%。即使在今天,法国人仍然会提起1973年之前的光辉岁月,将之称为“失乐园”。

快进到上世纪80年代的日本。日本股市价格增长400%,土地价格攀升了250%,但1989年至1990年泡沫破灭,股市和土地价格均出现自由落体式下滑。长期潜伏在银行体系中的大量坏账扰乱了信贷机制,经济增速开始下滑,到1993年陷入衰退,通胀率下滑,很快降至负值。此后的经济复苏乏力,并在1998年再度陷入衰退。

再快进到亚洲金融危机之前的韩国。当时韩国人均GDP增速为7.5%,对一个人均GDP相当于美国一半水平的国家,表现相当耀眼。韩国在亚洲金融危机中受到重创,资本外逃、汇率崩溃、经济陷入衰退,沦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援助对象。随后韩国复苏很快,目前的发展水平已与欧洲发达国家相当,增速下滑至更为平和的水平。

以上三个例子凸显了哈佛大学教授普利切特(Lant Pritchett)和萨默斯(Larry Summers)近期研究中描述的一个普适性现象:经济增长往往会受剧烈变化影响,而非保持平稳变化态势。尤其是增速放缓的过程,通常会经历突发且大幅震荡的时点,而非平缓下滑。由于分析师通常只是根据过往趋势来推测未来情况,急剧的调整很少能被预测到。

两个因素造成经济的突然下滑。第一,人们倾向于认为持续数年、数十年的发展趋势会持续、不会衰减,由于预期在投资、信贷和消费活动中都扮演重要角色,增速惯性得以持续,直至剧烈放缓让所有人不得不接受现实。增速调整的延迟往往伴随突然下落,触发下滑的通常是全球性冲击或金融危机等外部事件。

第二,政府阻止增速下滑的努力很可能会使问题恶化。不断堆砌资本可以暂时缓解增速放缓,但过度的资本堆砌能实现的效果存在限度:厂房和公路的修建能支撑需求增长,但是完工后只有能盈利才能为增长继续做出贡献。

此外,依赖过度投资的增长模式不可避免地会让最终的调整更加痛苦。若一经济体自然增长率为5%,资本支出增速更高会导致资本存量增速高于产出增速,这只能是暂时的,最终资本与产出比会回归稳定。经过一段时间的投资高速增长后,要完成向“新常态”的调整,投资占GDP的比重必须下降,只有在投资增速慢于GDP增速的情况下才能实现。

投资率下降在法国、日本和韩国都出现过。最明显的是日本,其投资占GDP的比重从上世纪80年代末的35%,下降至2005年前后的25%。其间日本资本支出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年均负0.7个百分点。可见,除结构性的增速下滑,投资率的下降让增速进一步承压。

对中国而言,最大的疑问在于是否会经历增速的突然下滑。与法国、日本和韩国当时的情况不同,中国官方意识到增速下滑不可避免,并多次下调增速目标。但他们希望放缓的过程是平缓可控的,因此倾向借助投资让增速稳定在7%左右的水平上。根据官方数据,目前中国投资占GDP之比高达47%,略低于经济增速为10%时的48%。对增速为7%的经济体而言,这一投资占比明显过高,投资增速必须降至显著低于GDP增速的水平。

接下来几年中,这样的调整必定会对经济增速明显抑制,能否通过更大规模的出口或消费抵消?要让消费成为增长引擎,中国需要在收入分配、社会服务供给方面推进更大胆的改革。不管采用何种手段,这都会是一个微妙的转型。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别人的断崖式下跌  断崖  断崖词条  下跌  下跌词条  别人  别人词条  别人的断崖式下跌词条  
智库

 奥巴马亚洲之行的战略意图

在乌克兰局势复杂难测的背景下,美国总统奥巴马开启了他的第五次亚洲之旅,前往日本、韩国、马来西亚和菲律宾。奥巴马此行所为何来,国际舆论众说纷纭。作为一个重视美国国...(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