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东北大学和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共同发起,与沈阳、长春、哈尔滨、大连四市政府联合主办的“经济新常态下的东北振兴论坛”在沈阳举行。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迟福林院长做了主题发言。本文根据发言内容整理。
我想就以扩大开放来形成东北振兴的新动力,提出三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以开放倒逼改革,是不是东北振兴面临的突出矛盾?相比全国平均水平和东部沿海地区,东北地区对外开放,应当说是相对滞后的。这里有三个以2014年和全国比较的数字。第一个数字,东北三省占全国经济总量9%,进出口总额仅占全国的3.6%;第二个数字,东北三省的过境总额仅相当于广东的16.6%、江苏的31.8%、山东的64.7%;第三个数字,东北三省对外贸易依存度为19.8%,这个数字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8.2个百分点。那么,这三个数字能不能得出这样两点分析呢?第一点分析,开放度低,是东北经济发展的最大短板;第二点分析,对外开放程度低,也是产业结构调整滞后、体制机制改革难以破题的重要症结所在。所以,我第一个问题的结论是全面加大改革力度,并进一步实现对外开放重点的突破,是“十三五”东北振兴的重大任务。
第二个问题,扩大开放能不能形成东北振兴的新动力?应该说,从前面三个数字看,“十三五”时期东北三省对外开放空间还是比较大的。如果到2020年,东北三省对外贸易水平达到2014年全国平均水平,我这里也有三个数字的分析:第一个,至少还有20个百分点或者20个百分点以上的增长空间;第二个,进出口总额将达到27.7万亿元,相当于2014年的2.5倍;第三个,由此每年将为东北三省GDP增长贡献近5个百分点。所以,我的结论是,扩大开放将成为“十三五”东北振兴的新动力。
以制造业为例,制造业3.0、4.0和我们现在2.0的本质区别就在于信息化和服务化。“十三五”东北想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中把握先机,主要取决于能否有效提升研发、设计、物流、销售等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水平。在这个背景下,建议东北三省通过扩大开放,大幅提高生产性服务业的比重,争取到2020年,生产性服务业比重从2014年的35%,能够提高20个百分点,达到55%,我估计到“十三五”全国的生产性服务业占服务业的比重,大概也是在55%左右。而现在德国的生产性服务业,占服务业的比重是高达70%以上。所以,实现工业与服务业的深度融合,推动制造业的全球化、信息化、服务化,将为东北制造走向东北创造增添新的动力。
第三个问题,“十三五”东北扩大开放如何实现重点突破?我提六条建议。
第一条建议,建议国家加快东北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比如,第一,在大连建立自贸区。大连建立自贸区的条件相对比较成熟,如果大连建立自贸区,对东北三省对外开放、结构调整,会产生穿针引线的作用;第二,设立沿边自由贸易试验区。比如黑龙江绥芬河综合贸易示范区,面向东北亚的吉林边境自由贸易区等;第三,按照自贸区标准,推进跨境经济合作创新发展。比如,图们江跨境等,我们可以在哈尔滨建立自贸区,吸引东三省的企业能够走出去。
第二条建议,服务“一带一路”战略,全面提出国际大通道建设。我们应该加快建设面向东北亚开放的基础设施网络,重点完善黑龙江对俄铁路通道和区域铁路网,以及东北三省与俄远东地区海陆联运合作。
第三条建议,创新产业园区合作机制。比如说,第一,我们创新中德高端装备制造业园区合作机制。我想,在这方面,我们东北和德国政府已经有了二十多年的合作,可以在这方面出出主意,起到促进的作用;第二,支持设立境外产业园区;第三,探索发展工业园区。
第四条建议,扩大以金融为重点的服务业市场开放。我想这一条特别重要,就是鼓励支持外资企业来东北设立生产性服务业企业,各类功能性总部和分支机构研发中心和基地等,吸收这些国家金融机构在东北设立一些分支机构,积极发展人民币以及外币结算和金融业务。
第五条建议,鼓励东北企业或者东北制造走出去。这个方面,我想:第一,我们有东北的高端装备制造业,要使东北制造在推动东北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中发挥重要作用;第二,借助国家开展国际产能合作的机会,加快东北富余产能走出去,并建立跨国生产营销网络,提升东北制造业国际化经营能力。
第六条建议,建议研究制定“十三五”东北地区扩大开放的实施方案。按照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对东北地区的战略定位,建议研究制定“十三五”东北三省对外开放的具体行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