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商业银行面临的冲击及应对策略

伴随着信息化社会的飞速发展,“互联网+”催生着一次又一次经济变革,在渐次诞生的各种新业态经济中,共享经济尤为引人瞩目。在共享经济时代,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与普及极大减少了社会主体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大幅降低了交易或分享成本,“劳动者—企业—消费者”的传统商业模式正逐渐被“劳动者—共享平台—消费者”的共享模式所取代,并孕育出“生产消费者”和“制造服务业”等新的发展理念。

一、共享经济的理论意义

共享经济作为一种新兴经济范式,可以从各个角度对其进行定义和解释,其中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可看作一种新型的产权交易制度安排,本质是对所有权的明晰界定与准确分割,即在确保所有权的情况下,对占有、使用、处置和收益四种权利进行更加科学合理的界定与分割,进而实现使用权的交换与共享。在互联网技术大幅降低交易成本的背景下,一些具有高交易成本特征的传统领域,将会借助互联网技术来突破信息不对称的约束,降低交易成本,实现逐利的便利化。目前常见的共享经济模式是一种被称为互联网租赁经济的新兴模式,即通过互联网第三方平台实现个体之间直接的闲置资源使用权的交易,本质是占有权和使用权的暂时性分离,强调使用权的暂时性转移,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案例或模式为Uber和Airbnb。

共享经济的特征主要表现为:一是建立在互联网信息技术平台之上,交易或分享成本接近于零;二是以点对点交易方式进行,突出去中心化和去中介化,交易双方是完全平等、自愿撮合与成交;三是占有权与使用权暂时性分离,重在使用权的共享或更深层次的风险分担。相比较于传统经济模式,共享经济的创新点主要在于:一是改变了传统的产消竞争关系,实现产消合一;二是更加平等与信任,信息更加透明与对称;三是产权体系更加科学完善,弱化了对资源无限追求和占有的欲望;四是共享的内容多元化,可以是物质资源,亦可以是生产技能、知识产权、创新意识以及精神文化等,其价值实现可以基于多元化的诉求。

追求帕累托最优是所有经济学派最为核心的问题,共享经济作为一种新兴经济范式在追求社会效益最大化、实现帕累托最优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首先,凭借互联网信息技术的支持,共享经济在更低的交易成本上实现了对已有资源的有效调配和循环使用,构建出更加人性化、民主化、包容性的生产关系,达成了社会、经济、个体的发展平衡。其次,共享经济通过提高现有资源存量的使用率、提升未来新增产能利用率等途径提高社会总供给能力,释放出新的增长潜能,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包容式、共赢式性发展。再次,共享经济模式下,存量资源的边际成本接近于零,商品和服务的价格也大幅降低,在相同名义收入水平下,商品和服务价格的下降将提高实际收入,消费者的实际购买力得到显著提升,带动社会总购买能力的上升,从而增加需求总量。根据PWC2015年的一份报告,在未来五年内,共享经济的发展将主要集中在旅行、汽车、金融、人力、音乐视频等五大行业,预计到2025年,全球共享经济的市场价值将突破3000亿美元。

二、共享经济一种新兴的经济发展模式

(一)、共享经济的背景、兴起与发展

1.1、背景:需求+法律+资源+技术+用户

任何事物的产生都有其时代背景,共享经济亦是如此,主要可以概括为:(1)传统的由技术进步带来供给能力提高从而满足客户需求的发展模式已经开始过时,居民需求观念正在发生根本性转变,碎片化、个性化、多样化的小众“长尾”需求正在逐渐成为主流。(2)共享经济表面上是在分享产品或服务,其实质却是产品或服务使用权和占有权的分离。当前所有权的相关法律体系愈发健全完善,占有、使用、收益、处置等四权的区分更加明晰合理,为使用权和占有权的暂时性分离提供了法律依据和保障。(3)伴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C端拥有的资源如人力、时间、物资等出现相对盈余,在一定程度上对B端供给产生有效性替代,导致供给与需求的主导权开始发生转变。(4)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科技改变了社会与经济组织结构,构建出信息采集、处理、交换等技术平台,既大幅降低了交易或分享成本,又提升了社会的整体信任度。(5)伴随社交网络成长的数字原住民正从单纯的消费者转变为生产消费者,更加重视使用权而淡化占有权,具备强烈的共同创造、相互分享的协同合作意识。在上述背景下使用效率与交易成本之间的关系开始再平衡,使用权与占有权的重要性天平开始倾斜,为“共享”的出现和发展提供了契机。

1.2、兴起:互联网+生态文明

如果说互联网为共享经济的兴起提供了技术支撑,那么生态文明则提供了内生动力。概括起来,环保意识、精神消费、新生活方式是生态文明时代推动共享经济发展的核心内动力。

首先,环保意识。传统经济模式主要依赖持续增加投入来获得产出,采取的是粗放型增长方式,不仅导致资源的大量消耗和浪费,同时也让生态环境面临严峻的挑战。而共享经济与传统经济的运行机制、追求目标皆不同,传统经济追求的是产值最大化,共享经济则追求对闲置资源的最大化利用。传统经济依靠不断增加投入来生产出新产品以产生价值,共享经济创造价值的核心则在于对已有资源的循环再利用。共享经济与传统经济相比,侧重点从占有权转到使用权,这意味着交易对象可以在协同共享上以接近零成本的方式在消耗更少资源的同时分享更多的商品和服务,实现消费模式从“扔掉型”转变为“再利用型”,既减少了资源消耗,又产生了最大的社会经济效益,是一种更符合生态环境保护的循环经济

其次,精神分享。精神文明是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过程中所取得的精神成果的总和,代表人类智慧、道德的进步状态,爱心、知识、情感等精神方面的共享伴随了整个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在当今这个被物质化、被隔离的社会,物质财富的快速增长掩盖了精神文化的缺失,这是所有国家发展到一定阶段都会面临的问题,造成了一系列因精神消费短缺而诱发的社会性问题。共享经济正是包含了社会对精神消费和分享的内在动力,Airbnb模式的成功不仅在于私家闲置房间要比酒店更便宜,亦在于房主与租客可以进行文化交流,实现精神资源分享。

再次,新生活方式。共享经济体现了现代人对一种新生活方式的追求,代表了一种全新的生活价值观。在共享经济中,生产与生活的边界不再泾渭分明,人们看重的不再是对物质占有权的无限贪婪的追求,而是如何通过已有资源使用权的互换以最低的成本追求最大的生活满足感,打破了高度机械化、纪律化、标准化的社会化大生产对生活本质的束缚,使生活重新回归人类生存的主体地位。共享经济带来的是一种物质消费与精神消费均衡的新生活,是当代人类从根本上破解能源与环境危机、物质与精神消费失衡危机的方法,是生态文明时代所需要的新生活方式。

1.3、发展:C端为重点,B端是趋势

共享的概念最早起源于一篇关于汽车共享的论文,该文章首次意识到共享可能发展成一种独特的经济形态。伴随次贷危机的发生,以规模扩张、环境代价、能源透支为支撑的经济增长模式难以为继,唯GDP论遭遇越来越多的挑战。同时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发展,改写了传统的供需曲线,零边际成本下的供需同步增长成为可能,“共享”由此逐渐成为当前最具革命性的领域和方向之一。

虽然作为一种新兴经济范式,但共享经济的形式早已存在,包括租赁、易物、交换等在内的所有权共享形式在一定意义上都可划为共享经济模式。就共享经济的发展历程来看,曾经的互联网免费模式创造了“羊毛出在猪身上,猴数钱、牛买单”的新商业逻辑,从百度百科等信息层面的文字交互形式,到全媒体时代的大众点评式的餐饮评价体系均允许使用者免费使用,但向广告主用户收费,这种使用者免费利用者收费的平台共享模式可看作是共享经济的初级形态。随后依靠信息技术的发展,共享思维走进现实生活领域,围绕居民的衣食住行用等方面,产生了由越来越分散的个体组成的强调人人参与、去中心化的众多新兴服务业态。以Uber、Airbnb、猪八戒网等为代表的共享模式被迅速学习、复制、推广。目前共享经济正呈现从产品端逐步向生产端延伸的趋势,产业端的微笑曲线正在被更改,研发被引入“众创”思维(TechShop),办公地点被颠覆更改(WeWork),供应链的非核心设备可以共享(Floow2),金融服务被互联网改变(LendingClub)。

整体来看,轻资产、重运营的商业模式是共享经济赖以生存之本,因此当前共享经济主要体现在便于实现去中心化、非标准化的新商业形态的C端领域。但正如前文所描述的,向B端发展亦是共享经济的一种趋势。对于B端共享者来说,基础不再直接是信任,而是服务质量和用户体验,这意味企业必须使用更低的成本和更有效的方式,为消费者开发生产更好更及时的强调“私人定制”的产品,以快速应对市场需求的变化。在数据采集更加快捷和覆盖率更加广泛的基础上,共享思维将可能构建更加协同高效的企业生态级发展新模式。

(二)、共享经济的类型与特征

从上世纪80年代到本世纪,“Sharing Economic”包含的内涵在不断演变和更新。就其对应的中文来看,主要体现在由分享经济共享经济的过渡。虽然二者常被混用,但在发展的动力、分享的内容与运行的模式等方面均存在较大差异。分享经济主要针对市场经济国家快速发展中出现的收入分配矛盾问题,试图通过优化和完善分配结构,从根源上解决现代资本主义的某些失衡,缓解日渐凸显的各阶层利益冲突。共享经济所体现的内涵则要更加广泛,自由度和社会化协同程度要高得多。首先,共享经济是一种新兴经济范式,在资源盈余的背景下,具有在互联网信息技术支持下实现对已有资源的有效调配和循环使用以满足多方需求的基本功能。其次,共享经济是一种新思维模式,倡导的是一种更加人性化、自由化、民主化、包容性的生产关系,追求是一种在个体发展、经济发展、社会发展之间的平衡。目前共享经济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具体模式:

2.1、有偿共享模式。有偿共享是目前发展最快也最为普遍的一种模式。该模式是将自己剩余或暂时不用的物品的使用权,通过收取租金的方式有偿让渡给别人分享。优步(Uber)就属于典型的有偿分享模式,其业务模式十分清晰:Uber整合闲散的私家车资源,通过先进的GPS系统,使用户能够找到最快的私家车搭乘,然后Uber和私家车主按比例分享佣金。

2.2、对等共享模式。该模式是供需双方通过互相交换彼此的空闲资源的使用权而形成的共享经济模式,特点是不向对方索取报酬。例如住在北京的甲方要去海南旅行,可以通过交流平台与从海南到北京旅行的乙方达成协议,双方在旅行期间互换房子住。对等共享不仅指双方对等交换各自的物品,还可包含精神文化价值的体验式交换。

2.3、劳务共享模式。现实社会中会存在大量闲置的没有充分利用的劳务资源,人们可以通过出售自己的多余劳务的使用权,来获得劳务报酬或对等的服务,从而实现劳务资源共享,例如承接遛狗、领取邮件或组装家具以及养老服务等。

2.4、众筹共享模式。中国古代建设庙宇和乡村祠堂大部分采用的就是众筹共享模式,目的是获得共享的宗教信仰、家族公共活动场所等。现代众筹共享主要是指利用互联网平台进行资金筹集。目前,众筹共享主要集中在电影视频、音乐和出版、文化创意等方面。

(三)、共享经济可持续的核心要素

共享经济时代,使用权开始超越占有权,循环经济开始取代过度消费主义,产消关系由竞争变成合作,共享价值覆盖了交换价值,这颠覆了已有生产关系,打破了传统经济秩序,对现有社会经济结构及其利益既得群体带来了巨大冲击与挑战。因此,从某种角度来看,由共享带来的“自由”的另一面是不断加剧的、来自“传统势力”的打压,是长期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这也注定了共享经济的发展道路并非总会是一路凯歌。根据共享经济的特点,可将影响乃至决定其是否能够成功突围、实现可持续性发展的核心要素主要概括为:生产力、互联网技术、产权保护制度、信用评价体系、生态环境。

3.1、生产力进步是基础

共享经济作为一种高级社会发展模式,是建立在发达生产力基础之上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指出,生产力是生产方式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是社会由低级形态向高级形态发展的最终动因。很难想象,对于自身尚且缺乏充足资源保障、长期生存低层次的群体来说,可以有什么多余闲散的资源去实现“共享”?即使有又能够产生多少持续性的正向价值?因此,只有当生产力发展进步到一定高度,物质产品与精神财富实现了极大丰富或相对剩余时,交易双方才会有条件和意愿把某些多余资源的使用权拿来共享,即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只有存在剩余才会进行共享,这是共享经济产生、存在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3.2、互联网技术是支撑

当代著名的思想家、经济学家杰里米·里夫金提出了共享经济打造“零边际成本”社会的新观点,他认为零边际成本、协同共享将会给主导人类生产发展的经济模式带来颠覆性的转变,人类即将迈入一个超脱于市场的全新的经济领域,而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互联网技术则正是共享经济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和生命线。互联网技术大大减少了交易双方的信息不对称,让交易或共享的成本接近于零,使传统经济模式下不可能大规模进行的所有者暂时让渡使用权以获取收入的经济模式成为可能,是共享经济产生、存在和可持续发展的技术保障。首先,大数据、云计算技术的发展提升了数据挖掘、储存、处理和分布式计算能力,增强了信号传递和信息甄别的效率,实现了供求双方的快速匹配,达到减少信息不对称、降低交易成本的效果。其次,物联网平台具有分布式、点对点的性质,便于参与者形成协同共享体系,实现了产消合一,可以更直接地在物联网上生产并共享资源,是推动打造零边际成本社会的核心技术平台。同时,移动互联网技术日趋成熟和普及,交易双方能够依靠查询、支付、评价等体系迅速地建立起了解、信任和合约关系,构建出广泛安全可靠的共享化移动网络。

3.3、产权保护制度是前提

新制度经济学指出,产权的清晰界定与严格保护是市场交易的前提,在现实世界交易成本为正的情况下,产权的执行和保护对经济资源的价值有重要影响,从而影响产权所有者的行为。严格的产权保护制度能够给投资者提供稳定的激励,使投资者产生准确、稳定、长远的预期,激发社会资本的长期投资热情,不仅能够保护和合理配置稀缺资源,而且可以通过市场竞争和产权自由转让,提高资源使用效率,从而促进经济增长和可持续发展。

在交易或分享成本接近为零的共享经济时代,分享者与被分享者之间是完全平等、自愿撮合与成交,是一种合作者的关系,是利益共赢者,而非买者与卖者的对立关系,只要产权界定清晰并得到严格保护,最求利益最大化的每一个人都会将闲散资源的使用权拿来互换共享,在满足自己个性化需求的同时亦实现了社会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最优,而这正是共享经济追求的核心目标之一。

3.4、信用评级体系是关键

作为高度依赖信用的经济模式,共享经济发展的关键在于如何解决信任评价问题。共享经济最大的挑战在于信任,难以想象一个缺乏信任感的消费者会放心地去乘坐陌生人的车或者住到陌生人的家里。在共享环境下,依靠互联网技术平台进行交易的双方,缺乏真实深入的沟通与交流,容易导致对个人或机构真实身份和信用能力的误判,诱发诸如Uber司机强奸女乘客、Airbnb房客盗窃房东财物等恶意欺骗、人生财产伤害等风险问题发生。因此,一套合格的、可以保证双方进行安全交易的信用评价体系是共享经济的入场券和通行证,共享经济的活跃程度完全取决于信任评价体系的建立以及培养机制的完善。同时,与传统的信用评级数据来源大都是单向的,缺少与应用场景充分结合的特点不同,共享经济具有极为丰富的应用场景,这要求信用评价体系必须与具体特定的应用场景建立互融互生、相互促进的动态协调机制,为交易双方提供及时、安全、高效的信用评价服务。

3.5、新型支付体系是突破

当前共享经济的颠覆性主要更多地体现在那些在技术条件上能够以个体户的形式存在,但由于交易成本过高,不得不以企业的方式提供产出的行业中。一个主要原因在于共享经济强调“自由人”式的联合,不仅能为供求双方提供自由选择空间,亦能自下而上推动制度变革,降低信息不对称、减少市场交易成本,增强经济运行效率。在这个过程中,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支付技术或功能发挥着关键作用。以区块链技术为例,其代表了“账面本身公开、呈分布式”的技术范式转型,消除了清算、结算等高成本环节的必要性,为共享经济提供了理想的支付交易平台。另外,在共享经济时代,伴随P2P等交易模式的发展与延伸,交易去货币化逐步成为可能而且是必然趋势,这为电子货币和虚拟账户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比特币。作为不依赖中央银行、政府、企业的支持或者信用担保,而是依赖对等网络中种子文件达成的网络协议,具备去中心化、自我完善功能的货币体制,比特币可以在共享经济中发挥公平、安全、稳定、可靠的货币职能,有利于降低交易成本。

3.6、安全、守信、文明的生态环境是保障

作为一种新兴经济范式,目前共享经济的营商环境并不成熟,存在游离于正规监管渠道之外、缺乏明确的法律规范和必要的行业自律、生态环境不完善等诸多问题。这不仅导致共享经济的发展在某些方面逃避了正规经济应负担的税收、社保等义务,引发了一些社会问题。例如,共享经济的“自由”从业模式,通常意味着劳动者缺乏“安全网”保护,从业者没有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权利保障。又使得由于缺乏充足的信息积累而无法甄别供求双方的信用度,导致消费者利益保障机制不健全,无法对消费者的私有产权、个人隐私进行必要保护等隐患的出现。同时,也引发了诸如Facebook员工带人去公司“蹭饭”等“非文明”的共享经济模式。因此,企业的服务平台体系搭建、行业的文明建设和自律监管以及政府的立法规范等多重协调管理体系的构建,跨部门、跨区域的一体化监管机制和第三方评估机制的设立,是打造安全、守信、文明的共享经济生态环境的核心要素,是共享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的切实保障。

三、共享经济的延伸——共享金融

金融创新总是与经济发展密切联系在一起,伴随共享经济的蓬勃发展,关于共享金融的探索也应运而生。共享金融是运用互联网技术与共享精神实现资金融通和金融服务的新兴金融模式,是一种更民主、更普惠的大众化金融形式。与传统金融模式相比,共享金融在资金配置效率、渠道、数据信息、交易成本、系统技术等多方面均具有显著优势。

作为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和方向,共享金融涵盖了金融市场化、金融服务实体、互联网金融、普惠金融等一系列金融演进方向和理念,是适应后工业时代和消费者主权社会的特点的“小、众、美”金融。就我国实际情况来看,发展共享金融有助于金融改革深化,合理协调金融发展中存在的效率、平等与伦理等问题。从宏观和微观层面来看,依托于大数据时代的信息技术与制度变革,共享金融可以促使金融更好地服务于经济可持续发展与社会建设。首先,从宏观层面来看:一是我国当前面临“新常态”的发展格局,金融资源的供求出现了结构性失衡,共享金融则提供了一条解决金融资源误配难题的可行性途径。二是人民币国际化和金融国际化已经迫在眉睫,运用共享金融的创新模式,建立一个市场化的、高流动性、高可信性的现代金融体系,可以为跨境的资金融通、财富管理等带来新的发展空间。三是共享金融模式有利于促进各类金融主体公平地参与金融活动、公平地进行金融交易、公平地享受金融福利,切实践行普惠金融的精神。四是伴随着城镇化、人口老龄化等进程的不断推进,现有金融模式面临着各种更高要求,共享金融拓展了传统金融的服务边界,构建了开放、多元、协调和创新的共享性金融服务体系,提升了金融服务的综合效率。五是共享经济时代亦是创客时代,涌现出大量“小、众、美”的企业与产业形态,模糊了个人、企业的功能和职责边界,改变了传统的雇佣和就业模式,并由此对金融服务提出了定制化、智能化、协调化的新要求,而这正是强调居民、企业、金融机构实现金融共享共享金融的职能之一。其次,就微观层面看:一是“高大上”的金融创新使得金融交易变得更加复杂,并由此带来金融脱离实体的困境。共享金融有利于促使金融活动公开透明,便于公众直接参与金融的互助受益过程。二是共享金融符合金融发展由“供给决定需求”向“需求导向”的转变趋势,能够进一步打破金融供给与需求之间的“薄膜”,使得金融服务更加具有针对性。三是共享金融理念改变了“丛林法则”支配下的金融资本过度追求超额利润的竞争原则,突出市场经济的伦理性,对人类得以生存和发展的经济社会基础进行“补救”和“调节”。四是伴随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共享金融可以有效降低金融活动的搜寻成本和交易费用,提升投融资双方的匹配效率,带来对等的金融资源网络化效应。

四、共享经济时代商业银行面临的冲击及对策

正如前文所强调的,当前共享经济主要体现在C端,传统的生活模式正在被颠覆,消费者对衣食住行等领域提出了愈来愈个性化、体验式的需求,作为金融服务行业的商业银行正处在一个充满挑战与机遇的特殊时期。在积极面对各种冲击的同时,如何守正出奇、顺势而为是商业银行在共享经济时代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商业银行面临的冲击

共享经济时代下,客户的生活、工作,乃至思维方式均在发生着巨大改变,对传统行业的商业模式带来“破坏式创新”。就金融业而言,以P2P网贷平台、互联网众筹等为代表的新金融模式在金融资源的可获得性、解决信息不对称、降低交易成本、资源配置去中介化等方面更具优势,正在对商业银行的金融主导地位发起冲击,加速了金融脱媒趋势;削弱甚至切断了商业银行与客户的联系;挑战了商业银行的核心业务。具体来看:

1.1、加速金融脱媒趋势

共享经济环境下,信息技术的开放性和共享性极大降低了金融行业的信息不对称性,增强了金融业务的参与度和透明度。资金供需双方可以使用搜索平台,发布和寻找资金信息,并由双方自己完成融资交易或使用第三方支付平台提供收付款、自动分账、转账汇款等结算和支付服务。共享经济让金融市场成为一张去中心化的“扁平”网络,极大挤压了商业银行作为金融中介的生存空间,导致商业银行与非金融机构在信贷融资、吸纳存款、投资理财等领域的边界进一步模糊,使其在资产、负债等方面面临更加严峻的“脱媒”趋势。例如,P2P网贷、互联网众筹等共享金融模式,将资金方与需求方匹配起来,将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连接起来,将间接金融和直接金融联系起来,客户只要一部移动通讯工具就可以完成贷款的申请、接收、偿清过程,可以完全不需要银行参与,形成了无中介化的金融市场。

1.2、削弱甚至切断商业银行与客户的联系

无论是共享经济还是共享金融,去中介化是核心内容。在共享经济时代,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发展,通过建立海量投融资信息数据库,发掘多维度投融资信息,构建线上+线下、标准化+个性化的服务体系,为客户提供投融资信息对接和项目匹配服务,从根本上解决投融资双方存在的信息不对称的难题成为必然趋势,这极大降低了客户对商业银的依赖度,动摇甚至颠覆了商业银行作为融资中介的核心功能。更为重要的是共享经济正在改变着现有的金融消费方式,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交易、支付等技术的成熟与普及,使得可获性、及时性、便利性、场景化以及可体验性成为金融消费者的主要选择,这导致客户对互联网的黏度和依赖度日益增加,在很大程度上阻隔甚至替代了客户与商业银行的直接联系,削弱甚至切断了商业银行与客户的依存关系。正如原招商银行行长马蔚华指出的,商业银行应该深刻意识到互联网带来的挑战,“它正在把银行和客户之间的联系切断,如果一个银行失去了对客户直接的联系,就没办法分析客户的习惯和需求,一个金融机构如果不了解需求的话,它可能是最危险的。”

1.3、挑战商业银行核心业务

信贷是商业银行最重要的资产业务,也是商业银行的主要赢利方式。互联网技术降低了金融业的进入门槛,导致传统金融机构与非金融机构的边界日趋模糊,大量互联网金融企业遵循互联互通,平等开放、合作共赢的共享精神,凭借快速、广泛、低成本等特点,以及在数据信息积累与挖掘、信息传递、信息甄别、信息处理等方面的优势,不断向供应链、中小微型企业信贷等投融资领域扩张,在满足被商业银行忽视了的“零星碎片”但频繁发生的小众信贷需求的同时,亦在不断抢夺商业银行的优质客户资源、替代商业银行的物理渠道,从而对商业银行的核心业务及盈利空间带来冲击。例如阿里信贷、余额宝等具备灵活、开放、快速等特征的P2P网贷平台和互联网众筹平台的出现,可以轻松触及传统商业银行无法触及或忽视的地方,挤占了商业银行潜在的信贷业务发展空间。

(二)、商业银行的应对策略

任何新事物的产生均会造成双面性影响,共享经济在对商业银行带来冲击与挑战的同时,亦有积极正面的影响。例如产生“鲶鱼效应”,迫使商业银行由被动适应到主动接受共享思维;重视C端需求,加强以客户为中心的私人定制化服务意识;积极依靠互联网技术推进金融产品开发和服务渠道创新等。

同时,金融服务的本质或者核心在于联结资金的供需双方,促进资金与项目的优势组合,以实现金融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最优。因此在共享经济时代,决定银行业能否屹立不倒且基业长青的,不仅仅是技术本身,而是能否在共享经济去中介、重体验、促分享的要求下,以C端为中心,深挖客户的新需求点和自身面临的“痛点”,在恪守金融服务基本规则的基础上,依托信息技术来变革思维、改进管理、创新模式,将金融业务做得更深更透,更好地为消费者和实体经济服务,进而创造出新的核心竞争力。因此,商业银行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尝试:

2.1、树立“共享化”经营理念,构建共享金融模式

共享金融模式的兴起依托于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通过互联网,资金供需双方可以直接建立联系、达成协议、实现交易,弱化甚至越过了商业银行的金融中介作用。因此,商业银行要充分重视并深入学习互联网信息技术,以“开放、平等、协作、分享”的互联网精神,树立“共享化”经营理念,以客户为中心,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共享化”经营模式,实现资金在规模、风险、收益上的合理配置,增强金融服务的针对性、便利性、快捷性、共享性。例如大力自建移动服务客户端,实现对客户的精准定位,有针对性地对目标客户开展业务营销和服务,为用户提供更加便捷、个性化和体验式的金融服务;发展并创新O2O模式,实现线上金融服务与线下客户需求的有机结合;强调C发端,从客户的视角看市场,与数据库或软件开发公司等开展战略合作,成立专门的研发团队,拓展P2P网贷、互联网众筹等新金融模式。

2.2、建设信息化银行,完善信用评价体系

信息是金融业存在与发展的基础,共享经济正是依托互联网信息技术的支持,通过弥合资金供求双方的信息不对称而动摇了商业银行的生存根基。为此,作为数据密集型和数据依赖性行业的商业银行,应充分发挥已有海量数据积累的优势,主动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改进传统数据处理模式,提高挖掘、分析、利用数据的能力,积极向信息化银行转变。这要求商业银行不但做到及时有效地发现、追踪客户的新需求点,并提供有针对性的金融服务,又要依托信息平台的数据,加强对客户信用信息的搜集、甄别和整理,研究分析客户在重复博弈的交易环境下的信用程度,建立完善的信用识别系统和认证机制,实现对客户的全生命周期的信用管理,建立信用融资体系,增加风险评估预测能力。

2.3、积极构建并融入互联网金融共享经济生态圈

共享经济时代,商业银行面临的最大挑战者是互联网企业,最有利的合作者也恰恰正是互联网企业。商业银行强化与互联网企业合作,积极构建互联网金融共享经济生态圈,不仅可以共享商户资源、客户信息和跨界人才,还可以实现优势互补,创造互利共赢的局面。对商业银行来说,借助互联网企业积累的数据库,发挥自身的风险管理优势,不仅可以打造在线服务平台,有效发掘新客户群,降低零售成本,提升经营效率和收益,还可以借助互联网企业加强对线下网点的智能化改造,发挥物理渠道在客户辅导、业务拓展、服务展示等方面的特有优势,为线上业务提供重要资源,实现线上和线下业务的协同发展。目前浦发、兴业、中信、广发、光大等股份制银行已与BAT(百度、阿里巴巴、腾讯)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而恒丰银行与蚂蚁金服就合作搭建银银平台、建立互联网金融战略合作长期机制等方面达成共识。

2.4、打造以客户为中心的全方位、一站式金融服务体系

共享经济时代下的金融服务对象的主体正逐步转向数量庞大、但单体需求量有限的小众“长尾”客户。随着客户特性的变化,共享思维将向金融领域全面渗透,并改变金融服务的理念和模式。为此,商业银行应以C端为中心,以客户新需求为标准,从“交易主渠道”向专业化、多元化的“私人定制化金融服务平台”升级,打造线上与线下互动协同、交叉引流,形成多场景、全触点的O2O价值链和完整的金融生态圈,实现任意一点接入、全程响应的全方位、一站式金融服务,为客户提供全新的服务模式,增加客户对银行整体服务的黏性和依赖性,以便积极应对金融托媒带来的压力。同时保持平台的开放性,推进与战略伙伴的深度合作和业务联盟,产生新的、更强大的聚合效应,满足客户个性化、多样化、差异化的金融服务需求;整合上下游资源,打通全流程的价值链条,为客户提供资金流、信息流服务以及全场景金融服务解决方案,建立合作共享、互补发展的协同发展模式。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商业银行面临的冲击及应对策略  商业银行  商业银行词条  应对  应对词条  冲击  冲击词条  面临  面临词条  策略  策略词条  
智库

 改革金融监管可参考英国模式

“中国资本市场的法律仍然比较粗糙、滞后,很多事情发生后,不能依法有据,只好听之任之,靠协调,不一定能协调得好。”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理事长、社科院原副院长李扬在...(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