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英国创新意识与企业创新精神

21日,习主席在中英创意文化论坛上发表讲话指出,中英都是文化大国,应该加强创意文化交流,通过文化产品增进两国和两国人民对对方国家的了解。现阶段,中国将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突出位置,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英方在创意产业方面积累了很多经验。希望中英两国在这一领域加强交流互鉴,实现共同发展。

科技创新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支撑,引领着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巨大变革。作为工业革命的策源地,英国有着深厚的科技传统和独特的创新文化。近二十年来,英国政府明确将科学和创新列为英国长期经济计划的核心,加大投入,锐意改革,紧锣密鼓地集中和整合科技资源。2000年至2008年,英国有三分之一的生产率增长来自于技术创新。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进程中,英国政府鼓励创新、高校与产业结合的战略值得我们借鉴,而其经由历史积淀所形成的创新文化和精神更是有待深入的思考。

政府支持

科技创新最关键的两个环节是技术产品研发和推广。研发主要由高校和众多研究机构完成,而推广则主要依托企业。英国政府除了在产品研发和创新企业扶植方面大力投入,在促进研究成果转化、搭建投资者和研究机构桥梁等方面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2007年, 英国政府成立创新、大学与技能部,两年后与商务、企业与改革部合并,成为新的商务、创新与技能部。该部门部门主要负责政府宏观科技政策的制定和管理,以及将政府公共资金用于资助大学和公共研究机构的科研工作。2014年底,商务、创新和技能部制定国家科技战略,计划未来5年投资59亿英镑用于科学发明和技术创新

但是,上述部门并不直接管理科研经费的分配,这一任务是由成立于2002年的英国研究理事会(UK Research Councils,简称RCUK),即英国研究总会完成的。总会负责系统化地解决、协调跨理事会的共同问题,其中包括科研经费的系统处理、对研究以及研究影响的评估、培训和发展研究人员等。经过同行评议,被一致认为优秀的科研项目将获得资助,而这些项目往往能够在未来促进英国经济快速、平稳、健康发展。与此同时,英国研究理事会与其它政府部门、商业机构、慈善组织通力协作,使科研成果能最大限度地刺激经济增长、创造社会财富。

通过这样的双轨运行,英国政府将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形成了“卓尔不群、反应灵敏、团结协作、选对地方和开放融通”五项原则指导下的政府创新投入运作方式。其中,卓尔不群即保持世界领先性,反应灵敏即把握最新的科技发展动态,团结协作原则对应对应科技成果转化、交叉学科发展商务、科技管理部门整合重组,选对地方指发挥技术资源集中的地缘优势,开放融通指加强国际交流合作。也正是因为这样一种有的放矢的科研管理理念,英国科研投入相对不多,科技产出却非常高。

大学与产业合作

大学以其人才和技术密集的优势成为创新的中坚力量。英国政府非常重视大学与产业的合作。2011年3月,政府宣布投入5100万英镑,在工程和物理科学研究理事会下建立9个创新制造研究中心。这些研究中心均以英国各高校为依托,不仅拥有丰厚的政府经费支持,还能获得各高新企业的大额资助,将创造性研究与全球性商机相结合,以促进高新制造业的可持续性发展,进而为英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增长谋求新的出路。此外政府注重发展以大学为基地的创业型环境。这样一来,大学除了研究和教育的传统职能,还发挥了发展地方经济的作用。剑桥大学、帝国理工学院和牛津大学都属于这一类地方经济与研究机构、教育与创新结合的典范。

此外,为了加速高校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诸如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等高校分别成立了大学附属的全资子公司,负责搭建研究者与投资人之间的桥梁。子公司的业务包括协助大学研究者商业化研究成果的知识产权、为寻找新机会的投资者提供信息和社交活动、向客户提供学术咨询与技术服务以及提供商业策划帮助研究者与投资人尽快成立衍生公司。这些公司对高校技术成果转化、产学研结合、建设创新型国家起到了关键作用。

创新文化

英国创新产业取得丰硕成果,不可否认得益于政府投入和高校产业相结合的战略,但更深层次的原因则来自于这个民族在历史发展中形成的科学传统、企业家精神,以及由此产生的对创新教育的重视。

科学传统:从吉尔伯特、哈维、波义耳和牛顿开始,英国科学家始终引领着世界科学的前沿。英国的诺贝尔奖得主人数居世界第二,在原子内部结构、宇宙起源、基因组研究、进化关系、命名学、信息技术等基础领域保持着绝对的优势地位。英国的科学研究有着深厚的业余传统。从早期伦敦皇家学会开始,一种通行的观念认为:科学是对自然奥秘的探奇,只有自由而不受约束的心灵才最适合完成这一事业,政府对科学的投入与导向则不一定促进科学发展。然而即使在科学职业化和科技政策产生之后,关于权力与知识是何关系、政府应该有为还是无为的争论始终不绝于耳。这种观念虽然年代久远,但其中所透射出的英国社会自上而下对科学的尊敬和追求、发自内心的求知热情以及对科学发展自由的维护,仍然能够在现在的英国文化中得到印证。这在科研经费的筹措、创新意识培养和政府决策中都具有深远的影响。

企业家精神:但正如历史学家保尔•芒图所言:“发明是一回事,会经营利用发明物却是另一回事。”如果说科学家负责发明,那么企业家则负责经营利用发明物。有历史学家甚至认为,英国的工业革命“不是在新科学新知识触发下发生的技术大改造,而是把人类已有的知识用于生产,使生产突然间发生飞跃。”那时英国涌现出一批勇于创新的企业家,他们不仅大胆接受新技术发明,而且参与到技术发明的过程中。端赖企业家精神的迸发,英国得以开启工业革命,蒸汽机发明者詹姆斯•瓦特和企业家马修•博尔顿的故事就是最好的例证。

企业家精神最为核心的内容是创新,要求企业家捉住机遇、敢于冒险,要有前瞻眼光,这一精神不仅在当时促进了经济飞跃,在现今创新型产业发展中也是不可或缺的要素。英国人这种企业家精神生长于其独特的政治经济文化土壤。首先,英国较早确立了政府应当保护私有财产、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的政治信念。在君主立宪的政治架构中,有产者成为掌权者,财产成为“自由”的基本条件;同时,国家不受个人摆布,经济发展较为自由,这就为企业家获取权力、投身经济提供了渠道与保证。其次,英国率先形成三层式社会结构,有利于社会阶层根据经济因素的变化调整社会存在方式,这为企业家跻身社会上层提供了机会。英国三层式社会结构包括土地贵族、中等阶级与工资劳动者,但层与层之间的界限并不明显,而是具有开放性和灵活性,这就保证了英国社会不会因为阶层固化而失去活力。最后,英国人形成了独有的工业民族精神,即“合理谋利”精神,这成为孕育英国企业家创新精神的文化环境。新兴的市民等级以追求财富为目标,不再像传统农民那样固守“稳定”,而是追求“合理谋利”。市民用经济的手段依照商业的原则进行谋利,而公平交易自古以来就是正当商业的准则。此外,宗教因素对英国合理谋利精神的形成也有重要作用。新教伦理提倡勤奋与节欲,促进了英国的企业家进取精神。

创新教育:在科学传统和创新精神的影响下,英国人民在下一代创新意识的培养上也下足了功夫。英国政府高度重视学生的创新能力、及其对文化的理解和批判,充分认识到艺术教育与发展经济与创意人才的关系,由上至下推行创造力培养政策。大中小学形成衔接有序的艺术教育体系,1至9年级的九门基础课程中,有三门学科与艺术相关,分别为《音乐》、《设计与技术》(design and technology) 、《艺术与设计》(art and design);高中阶段在中小学艺术教育基础上有更为广泛的艺术课程提供学生选修,进入高校,学生则可以更为深入的选修专业艺术类课程。政府出巨资奖励成功推广艺术教育与创意教学的大中小学校,为它们颁发“艺术成就奖“。英国博物馆也将公共教育作为博物馆最重要的职能之一,馆内均设有专门的公共教育部门,为不同的中小学生群体提供丰富多彩的参观和学习项目。此外,英国文化协会(British Council)致力于促进英国文化、教育、国际关系之拓展和交流,承担着对外交流活动以及包括艺术、教育在内的教育改革项目的开发和实施;其下设的创意力、文化与教育中心(CCE,Creativity Culture and Education)则着眼于打开儿童和年轻人创造力之门,开发与实施艺术教育创造力培养的各类项目。

结语

英国从工业革命的大机器轰鸣中走来,带着昔日引领世界的荣光和如今产业调整的丰富经验。我国正处于经济结构转型的关键时期,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实践在国际竞争格局中至关重要。值此中英文化交流年以及主席访英契机,中英两国在创意产业领域加强交流合作,取长补短,定将取得令人瞩目的成果。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英国创新意识与企业创新精神  创新  创新词条  英国  英国词条  意识  意识词条  精神  精神词条  企业  企业词条  
智库

 中国要不要尽快降息?

央行应该在什么情况下放松货币政策?标准答案是当经济运行低于潜在经济增速时,应该放松货币政策。多数经济学家认同这个标准,因为这个标准与全社会居民福利跨期最大化相一...(展开)

智库

 习范式是“新社会主义”

今年是习近平执政的第三年。2013年与2014年的三中全会、四中全会所进行的顶层设计基本完成了,今明两年是执行年。今年10月,中共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三五”(20...(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