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全国社科院系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在济南召开第二十届年会暨理论研讨会,来自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社会科学院及部分城市社会科学院和高校的专家学者百余人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创新发展与新型智库建设”展开探讨。会议由中国社科院中特中心、山东社科院联合主办,山东社科院、山东智库联盟、山东省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承办。
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成员、当代中国研究所所长荆惠民在致辞中指出,新形势下做好中特中心研究工作,必须把研究阐释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作为主攻方向,深入研究重大理论问题、重大现实问题和重大实践经验,主动设置议题,切实把这一重要理论平台做大做强。
山东省副省长季缃绮在讲话中表示,山东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将其摆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要位置,各级有关部门加强统筹规划、加大支持力度,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为经济文化强省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智力支持。山东社科院院长张述存做会议总结。现将主题发言摘登如下:
吕余生(广西社科院党委书记、院长):
社科院系统建立新型智库,在做好应用对策研究的同时,要发挥好思想库作用。
智库建设要始终不渝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社科院系统智库还应担负起阐释、宣传、不断丰富和完善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使命;社科院系统智库开展研究应扬长避短,重点放在中长期的、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的研究方面。
吴大华(贵州省社科院院长):
适应智库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做好社会科学研究,应做到以下几点:
把握规律,立足省情院情统筹发展。
注重特色研究,紧跟当地发展速度,走一条兼具基础性、应用性、战略性、前瞻性的智库发展道路。
搭建平台、整合资源,有针对性地打造地方智库。
紧抓制度建设和人才保障,为新型智库创建一支“坐下来能写、站起来能说、俯下身能听、走出去能看”的“四能”队伍。
祁亚辉(海南省社科院副院长):
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应有两个目标:超越西方国家智库;重塑世界话语体系。
中国智库的发展,着力点是研究中国问题。我们应该对中国的发展及其世界意义有足够的认识;需要对中国面临的问题有清晰、正确的认识;中国问题只能由中国智库来研究。
研究中国问题,既是中国新型智库建设发展的重大机遇,也是中国智库的历史使命。研究透中国问题之际,就是中国新型智库由大变强、走向世界之时,就是中国新型智库重塑国际解释体系、论证体系和话语体系之时,更是中国新型智库获得应有的全球影响力、竞争力和公信力之时。
向宝云(四川省社科院纪委书记):
智库建设需要注意两个概念:实践逻辑与学科逻辑。从实践逻辑来讲,智库因实践需要而出现,随着社会分工细化,对智库的需求更加旺盛;从学科逻辑来讲,普遍性学科渐衰和专家型知识分子崛起为智库发展提供了优越条件。传统智库注重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新型智库应该有新的语境,但也必须有所继承。
新型智库的新目标之一是发声国际,讲好中国故事。代言民意应是新型智库的另一目标,通过咨政建言约束政府行为,使政府出台的法律、政策既合乎理性,又彰显民意。地方社科院智库建设应实现三个转型:从生存战略向发展战略转型;从课题管理向成果管理转型;由利益追求向价值追求转型。
左宪民(北京市社科院社科所研究员):
智库建设要出成果,怎么评判成果?必须做到科学、客观。要有大局观和大视野,不能头疼医头、脚疼医脚,“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智库要注重实践调研,所有的数据和素材都应该从现实中得来,要实事求是;队伍建设对于智库非常关键,有一流的人才队伍才能打造一流的智库。
唐洲雁(山东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
今年2月初,山东社科院在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正式启动了创新工程。到今年7月3日,26个创新团队全部签约,这标志着我院创新工程正式进入实施阶段。实施创新工程,对我院智库建设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现为:
创新工程是科研体制机制的转变,是行政后勤管理方式的转变,是思想观念的转变;就是要“开前门”“堵后门”。“开前门”,就是允许科研人员在付出智力劳动后获得相应报偿。“堵后门”,就是建立统一采购制度,实现集中支付,规范费用支出。
以成果为导向,鼓励多出成果,快出成果,出好成果。我们每个创新团队都由重大项目来作支撑,以项目带团队。
建立科学、健全、全面的评价机制。所有科研成果必须进行学术评价,个人考核、团队考核以及年底评优、实行升降级。
加强管理,例如考勤管理、定岗定责、加强督促指导。我们现在有大约80%的科研人员进入了创新团队,形成内外竞争的良好态势。
我院创新工程已取得初步成效。今年7月,发起成立了山东智库联盟,通过整合省内智库建设资源,联合开展决策咨询研究,建设服务决策、引领发展、具有山东特色和齐鲁气派的高端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