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前三季度,我国经济呈减速下行态势。经济运行呈现出明显的分化:凡与工业、投资等传统增长模式相关的行业、区域都困难重重;而消费、服务业、高技术产业等稳中有升,科技型、创新型中小微企业发展迅速,但新产业、新业态规模相对有限,一时还难以弥补传统引擎放缓形成的缺口。
展望未来趋势:一,经济增速还将继续下行。2015年或维持在7%左右,2016年或下移到6.5%左右;二,宏观经济政策重点将是改革和兜底,发展使命有所淡化。在新形势下,商业银行要重点关注以下方面:一要主动融入“十三五”改革开放新格局;二要顺应新金融发展大潮,顺势而为发力“互联网+”;三要积极遏制不良贷款上升势头,严控新增贷款质量。
2015年前三季度,国际环境复杂多变与国内经济结构调整交织,经济运行出现明显的分化,高技术制造业保持较快发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氛围日渐浓厚,稳增长、防下滑的意识和力量在进一步积聚。但是,新的增长点尚难以弥补传统行业下滑的不利影响,经济下行压力继续加大。我国经济发展进入结构深度调整和动力转换的关键期,必须在保持宏观政策稳定的同时,更多地依靠“促改革”来实现“稳增长”,培育形成新的经济增长动力,为“十三五”开局奠定良好基础。
2015年前三季度我国经济金融运行主要特点
1.我国经济仍然延续了下行态势,且经济运行出现明显的分化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中国经济领域的调整进程,有四个重要转折性变化发挥了关键作用,是引起经济增速持续下行的主导性因素。它们分别是:2012年,劳动年龄人口首次出现负增长;2013年,城镇户均住宅超过1套;2014年,地方政府高负债难以为继,国务院出台43号文着手治理;2012年,全球贸易增速从前10年明显高于GDP增速,回落至GDP增速以下。上述四大转折性变化对人口红利、城镇化进程、政府的职能等都带来深远的影响,并持续对工业和投资增长、进出口增速以及房地产市场的发展施加压力。
2015年前三季度中国经济形势依然延续了下行的态势,GDP同比增长6.9%(其中,第三季度增长6.9%),为2009年6月以来历史最低值。工业生产继续放缓,9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跌破6%;投资增速持续回落,前3季度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比上半年回落1.1个百分点,制造业、房地产开发和基础设施投资增速全线下跌;出
前三季度进出口总额同比萎缩7.9%,降幅较上半年扩大1个百分点;房地产市场交易量企稳回升,但主要集中在一二线城市。三四线城市商品房销售低迷,积压严重,全国商品房待售面积居高不下,导致房地产企业投资积极性不高。
经济运行呈现出明显的分化,但凡与工业、投资等传统增长模式相关的行业、区域都困难重重。从行业看,下游好于中上游。2015年前8个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累计同比下降1.9%,企业整体盈利下滑主要是由产能严重过剩的煤炭、钢铁、油气、有色、建材等上游行业引起的,开采行业利润的同比降幅多在20%-70%之间。CPI和PPI的剪刀差持续扩大使企业盈利能力承压。PPI代表工业企业产品出厂价格水平,CPI则反映了企业部分生产经营成本(如人力成本、销售成本等),二者剪刀差的扩大对工业企业盈利形成双重挤压。三季度,PPI同比下降5.7%,降幅比二季度扩大1个百分点,多数生产资料价格已跌到2010年之前的水平,水泥和钢材价格甚至分别跌至10年前和90年代初期的水平。
从区域看,重化工占比大的地区和资源型省份的困难加重。上半年,经济增速倒数6位的省份分别是:内蒙古(6.9%)、河北(6.6%)、吉林(6.1%)、黑龙江(5.7%)、山西(2.7%)和辽宁(2.6%),除了共和国工业的摇篮东三省之外,剩下的都是资源性大省。前8个月,山西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近半数出现亏损,全省工业处于净亏损状态。从企业类别看,国有大型企业生产经营状况较为困难。9月份,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同比下降1.4%,其他类型企业增加值均实现正增长;前8个月,国有控股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大幅下降7.9%,实现利润下降24.7%。
2.经济转型升级继续推进,但新产业、新业态还难以弥补传统引擎放缓形成的缺口
三季度经济数据也不乏亮点。在三驾马车中,消费稳中有升,前三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0.5%,增速比上半年加快0.1个百分点,最终消费支出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为58.4%,比上年同期提高9.3个百分点。从行业看,服务业继续保持较快的增长势头,前三季度,第三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4%,比第二产业快2.4个百分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1.4%,比第二产业高10.8个百分点。
在工业结构中,1-9月份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速度达到10.4%,比规模以上工业增长速度高出4.2个百分点,新产品像新能源汽车都在翻倍增长。随着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和降税清费等一系列优惠政策持续发力,创业创新的氛围浓厚,新登记注册企业快速增加,各类创业集聚区、小微企业创业基地、孵化器、服务平台蓬勃发展,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在政策扶持下,小微企业继续表现出较好的增长态势,中小工业企业增加值快于工业整体增速,中小企业实现利润好于工业整体水平,科技型、创新型中小微企业业绩增速尤其快。
从三季度经济数据的情况看,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仍在深度调整中,经济转型升级继续推进。但是这些新产业、新业态规模相对有限,一时还难以弥补传统引擎放缓形成的缺口。一方面,2015年以来,信息技术、租赁和商务服务、科技服务、教育、卫生等行业投资增速均保持在15%左右或更高一些,明显快于房地产、制造业等传统行业。不过,这些行业新增投资仍不到2万亿元,仅约为房地产业的1/4,制造业的1/5。另一方面,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占到规模以上工业的四分之一,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由于体量大、影响力大,其生产经营状况持续恶化还具有扩散效应。比如拖欠小企业债务问题比较突出。新动力的成长尚不足以对冲传统动力的衰弱,造成了GDP增速的进一步回落。
3.政策调整的空间较往年有较大幅度的下降
虽然目前就业形势总体稳定,但在一些上游原材料行业、重化工业占比较大的地区、加工贸易领域以及建筑行业,失业已出现显性化苗头。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加剧,开工不足,职工工作时间、工资收入受到影响,隐形失业也开始增多。所以,经济增速下降的代价不是均分给每一个人,而是集中让一部分人付出非常沉重的代价。目前过剩产能退出缓慢,不仅束缚了劳动力、土地、资金等要素的重新配置,扭曲了要素价格,制约了企业部门整体盈利出现实质性好转,下一步,市场出清的速度还要加快。在此过程中,政府的作用是尽量平滑这个过程,同时利用财政保证国民的生活水准基本不下降。但现在的问题是,政府的政策空间较往年有大幅度的下降。
首先,全社会的杠杆率已经很高。从M2和GDP的比重来看,中国名列世界前茅。前三季度,M2新增13.14万亿,同比多增3.6万亿。目前,M2增速比名义GDP增速高约6个百分点,远高于近5年的平均差幅,年末M2增长将明显高于年初的预期目标。信贷增长也非常迅猛,前三季度,新增贷款9.9万亿,已接近10万亿水平,还没有考虑1.5万亿地方融资平台贷款置换的因素。表明我国实体经济负债程度较高,经济运行较为依赖金融部门提供的信贷支持。但即便如此,社会上仍屡有指责商业银行惜贷的声音发出,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现象未有明显改观。这说明资金流向实体经济渠道不畅,资金使用效率下降。在这样的情况下,货币政策进一步“放水”的可能性很小。
其次,财政收入放缓与支出刚性增加的矛盾凸显。前三季度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5.4%,是2010年以来同期最低水平,部分地区甚至出现较大幅度的负增长。房地产市场销售的回暖还在消化库存,尚未传导到土地市场,政府性基金收入大幅下降,土地财政加地方融资平台的模式难以为继。与此同时,财政支出速度加快,1-9月,全国财政支出增长15.1%,明显快于收入增长,比去年同期进度加快2.7个百分点。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情况下,收支矛盾加剧。2014年43号文出台后,替代原有融资渠道的新的融资方式并未建立,民间资本参与PPP项目的积极性不高,地方支撑经济发展能力受到掣肘。
总体来看,前三季度我国需求不振与产能过剩相互叠加,实体经济困难与通货紧缩相互影响,并进一步影响市场预期和发展信心,进而制约政策效应的有效发挥,导致经济增速下行态势仍在延续。从四季度情况看,经济运行环境难有明显改善,下行压力可能会进一步加大,实现全年预期目标需要付出更艰辛的努力。
下一阶段中国宏观经济走势与政策调整趋势
1.宏观经济金融政策调整预测
展望下一阶段的经济形势,我们得出两点基本结论。
第一,经济增速还将继续下行。由于四大转折性变化的集中显现,中国经济原有的增长模式还将继续萎缩,以后像房地产、钢铁、汽车这类能够把经济带上去一两个大的台阶的所谓大支柱产业基本没有了。新的动力正在形成,但这些动力是分散的、体量小且脆弱的,对冲原有动力的能力有限。所以在产能过剩彻底出清之前,经济增速可能会进一步下滑。
第二,宏观经济政策的重点将是改革和兜底。宏观经济政策不仅空间减少,效果也在衰减,多数行业产能过剩严重,即便采用大规模的刺激,也很难带动民间投资。
积极的财政政策更加给力。考虑到当前经济下行压力依然较大,“稳增长”已上升到国家经济目标的首要位置,预计国家将进一步加大积极财政政策的力度。
首先,加快推动项目资金落地。目前全国大部分地区都存在财政资金实际支出进度慢的问题,重大投资项目、专项转移支付项目等开工率低,施工速度不快,导致财政资金形成实物量效果不尽理想。下一步,要进一步健全盘活财政存量资金的约束与激励机制,督导地方政府加快项目资金的使用,对懒政怠政不作为的行为加大行政问责力度。进一步优化PPP运作机制和环境,细化具体优惠政策,撬动更多的民间资本进入基础设施领域。加快水利、中西部铁路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进度,适度提高中央财政支出比例,减少地方配套压力。
其次,实施好结构性减税政策。在营改增推进压力增大的情况下,研究进一步扩大中小微企业减税的措施,落实好降税清费各项优惠政策。支持创新驱动,将在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等推广实施的先行先试政策推广到全国。落实支持新能源和小排量汽车发展各项措施。增设口岸进境免税店。
第三,有效缓释地方融资压力。一是定向发行特别国债,用于支持过剩产能退出和地方不良债务处置。二是继续实施地方债务置换,加快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转型,有效盘活存量资产,缓解新建项目资金短缺问题。三是适度增加中央政府代地方政府的发债规模,扩大地方政府自主发债试点。
第四,落实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围绕“十三五”开局,做好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生态文明建设等相关的重点领域建设。围绕“一带一路”、京津冀、长江经济带战略规划,引导产业、资本、劳动力转移,适时批复一批重大项目。推动新一代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民航及新一代空管系统、城际快速轨道网络、油气管道、信息技术设施等重大工程建设。推进沿海省份核电发展,加快推进水利工程和高标准农田建设,确保农业稳产增产。
稳健的货币政策重在增效。
一是货币政策仍将把握稳健的基调。初步估算,我国整体债务率(全部债务/GDP)已从2008年的154%升至2014年的218%,大幅上升了64个百分点,预计2015年还将进一步上升超过10个百分点。目前我国债务率已高于绝大多数新兴经济体,接近美国(2014年为239%),超过德国(2013年为210%),与日本1986年时的水平(225%)相当。在经济缺乏内生增长动力的情况下,过多依靠货币信贷来“稳增长”,有可能会落入“高债务、高货币、高房价和低效企业并存”、“债务通缩双螺旋”的陷阱,对此应高度警惕。预计央行四季度和明年在货币政策上仍将把握稳定适中的基调,并根据经济和物价形势变化综合运用多种工具进行预调微调,保持货币信贷合理增长和市场利率平稳。
二是全面与定向相结合,强调精准发力。虽然从名义利率来看,存贷款基准利率均已降至较低水平,但考虑到外汇占款放缓、通缩风险仍存,以及存款准备金率仍处于相对高位,预计四季度根据经济形势变化和流动性情况,还会有降息降准政策出台。
三是SLF、PSL、定向降准、再贷款等“微刺激”手段高频率使用。央行还将通过信贷资产质押再贷款、政策性银行注资等新的货币投放渠道,将更多资金引入三农、小微、基础设施建设等重点领域。
四是继续推进利率和汇率市场化改革进程。存款利率市场化在2015年内可能全面完成。未来将有可能进一步扩大汇率浮动区间。2016年择机宣布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争取人民币早日加入SDR。
五是进一步加大银行不良资产核销力度的同时,积极探索通过资产证券化、打包商业化出售等多种方式加快不良资产处置。加大对自贸区企业海外融资的支持力度。
更大力度推进结构性改革。
一是构建平等进入、公平交易的土地市场。借鉴国际经验,尽快修改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同时研究解决集体土地征地拆迁问题。加快农村土地改革,在符合规划和用途管制前提下,鼓励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出让、租赁、入股。
二是加快户籍、用工制度改革,尽可能松绑劳动力流动,加快推进农民工特别是第二代农民工市民化。
三是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政策。继续加大简政放权力度,推进政府制定权力和责任清单,全面取消非行政许可,为创业、创新营造更好的环境。支持区域性资本市场发展,如新三板、担保、众筹等新业态。全面落实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普惠性措施;完善设备加速折旧等政策,推动企业加快技术改造。
四是对市场开放、争端解决机制、知识产权保护、国有企业管理等政策进行改革和调整,取消对民营资本投资的各种限制,提高准入便利性,保护其投资权益。
2.宏观经济走势展望
从国际环境看,世界经济复苏乏力且不确定性加剧。10月6日IMF将今年全球经济增长预期目标下调至3.1%。从国内环境看,我国经济发展仍有巨大的潜力、余地和韧性,只要加快结构调整和改革推动,仍能保持中高速增长。但是,由于我国经济正处于“三期叠加”及新旧动能转换阶段,经济下行压力依然较大,初步预计2015年GDP增速可以维持在7%左右,但2016年经济增长目标可能将下移到6.5%左右。
首先,预计投资有望探底后企稳。从投资的主要领域来看,一是房地产投资增速可能触底。根据住宅开发节奏和库存情况,结合国际住宅市场的发展规律,2015年住宅施工面积接近零增长。住宅投资一般占全部房地产投资的70%左右,而且商业类地产投资增速走势大体上也与住宅趋同。预计2016年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在2015年2.5%左右的基础上,继续放缓到零增长。二是制造业投资降至个位数后将逐步企稳。随着部分重化工业产品产能达到峰值,产能过剩将显著抵制投资增长。但同时,产能结构调整升级将推动设备更新改造,房地产、出口等下游需求企稳对制造业投资有拉动作用,预计2016年后制造业投资有望逐步企稳。三是基础设施投资继续回落。受投资回报率和地方融资能力制约,基础设施投资难以维持高增长态势。预计2015年固定资产投资将增长11%左右,2016年将进一步回落到10%左右。
其次,消费增速基本稳定。国内外经验都表明,消费总体增速与国民收入增长同步,而后者更为平滑。近年来,我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均高于GDP增速,从消费动力来看,制约目前我国消费增长的主要是消费供给的质量问题,如果消费环境得以改善,消费仍有较大增长空间。从消费结构来看,传统日用品消费增长基本稳定。由于房地产销售有所回暖,家电、建筑装潢等耐用消费品增长逐步回稳,减免购置税等措施也对汽车消费起到一定提振作用。与此同时,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催生新的消费热点,移动通信、新能源汽车、智能家电、节能环保、医疗健康等市场潜力逐步释放。新型城镇化将为消费增长提供新空间,不同收入阶层和年龄结构的梯度消费保证了居民消费的连续性和成长性。综合判断,预计2015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名义增长12%左右,2016年放缓至10.2%左右。
第三,外需疲弱和人民币汇率相对过高抑制出口。出口方面,世界经济仍处于深度调整过程中,美国经济增速略有回升,但可持续性不强;欧盟经济低位企稳,但进一步好转受到重重制约;新兴市场国家总体仍处于下行通道,金融市场大幅震荡、跨境资本流动规模扩大,新兴经济体货币大幅贬值,也使人民币汇率有效指数过高,直接加大了我国出口的难度。从长期来看,美国主导的TPP达成基本协议,该协议一旦生效,我国将面临更高标准更宽范围经贸规则的挑战。进口方面,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下跌压低进口价格指数,国内市场疲弱降低进口需求,进口增速弱势难改。
第四,居民消费价格平稳回升,工业品价格降幅收窄。居民消费价格方面,农产品价格补涨性质的快速反弹基本结束,国内粮食连年增产,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低位徘徊,制约了CPI构成中商品类价格涨幅;但是人口结构的变化使得服务价格呈上涨态势。初步预计,2015年CPI上涨1.6%左右,2016年上涨2.0%左右。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方面,我国制造业产能过剩的问题仍然存在,但随着企业库存逐步出清,未来在基数效应和经济逐步企稳推动下,初步预计,2015年PPI将下降4%左右,2016年降幅将收窄至2.7%左右。
宏观经济金融新形势下商业银行应对举措
1.主动融入“十三五”改革开放新格局
“十三五”既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又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核心任务是要“保增长、调结构、转方式、促创新”,重点发展领域将包括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体制机制改革、城乡和区域统筹协调发展、生态文明建设、民生和扶贫开发等。明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可能也是1991年以来我国经济增速最低的一年,发挥金融对经济的拉动和引领作用至关重要,也是银行业的重要责任。
商业银行要主动融入“十三五”改革开放新格局,积极支持重大工程和重点项目建设,着力提高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和水平。包括:大力发展消费金融,致力于将服务深入到消费链条的各个环节进行全方位的支持,更好地发挥金融推动消费升级的重要作用,助推经济转型升级的“强国梦”。大力发展普惠金融,通过加大信贷投放、规范收费、完善续贷管理等多项举措,切实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题,助圆普惠民生的“幸福梦”。
积极推动大资管,找准新常态下最具增长潜力和发展活力的业务领域,扎实做好投资管理。特别是紧跟制造业转型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做大做强、服务业成为第一大产业,以及流通业将成为国民经济重要产业等有效融资需求。深入贯彻落实“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等国家战略,集中营销和储备一批优质重点项目,加大对智能制造、绿色制造、高端装备等重要工程,以及对大数据开放创新、新能源汽车、航空航天和海洋工程装备、工业机器人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电力商务、工业设计等现代服务业的金融支持。
2.顺应新金融发展大潮,顺势而为发力“互联网+”
近年来,国内商业银行已经敏锐捕捉到新金融发展大潮,从战略高度规划自身的“互联网+”,推出一系列创新举措,但目前仍存在不少问题,包括创新尝试属于起步阶段,革新不够彻底;审慎的经营风险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制约银行的大胆创新;对非结构化数据的处理能力不足制约产品开发能力;互联网金融板块与“母”银行的传统业务之间存在一定冲突性;商业银行对人才(尤其是互联网人才)的吸引力不足等。
商业银行要继续保持“互联网+”的良好势头,做好以下工作:一是正视自身在视觉和交互设计方面的不足,加强手机银行、网上银行的易用性和可操作性,致力于搭建多元化的应用场景,为客户提供全功能、一站式服务。二是以互联网时代的新思维,统筹考虑目标客户战略。对于广大普通大众客户,应充分利用互联网金融渠道低边际成本的优势,提供更加丰富、便捷的产品和服务功能,推送更加准确的营销服务信息。三是全力构建线上线下一体化的服务渠道,依据用户群特性的演进和网络渠道的发展趋势延展物理网点的功能,如在加快推进服务“网络化”和“标准化”的同时,通过网点加快非标准化产品的“面对面”营销服务能力等。四是积极寻求与市场主流互联网服务商建立密切合作关系,将金融服务嵌入到各类非金融交易活动。
3.遏制不良贷款上升势头,严控新增贷款质量
今年前三季度各上市银行都出现了不良率上升、拨备率下降等资产质量问题,在营业收入保持相对平稳的情况下,部分银行净利润的“断崖式下跌”主要是受到不良资产核销和拨备计提的侵蚀。展望四季度和明年,在经济下行压力不减的大环境下,商业银行仍面临企业经营下滑的挑战,产生不良贷款的行业以及地区有继续扩散趋势,不良贷款依然处于上升通道。在这种形势下,风险管理成为重中之重,风险管理的效率既决定资产的质量,也决定资产的效益。
商业银行应强化以信用风险为核心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以大数据思维变革信贷风险管理模式;注重“大风险”条线的队伍和技术建设,动态调整风险防控和业务发展的平衡;利用好新成立的网络融资中心,对传统融资业务进行标准化与网络化改造,促进信贷业务尤其是小微和个人金融业务在风险可控基础上的批量化发展;加大对不良贷款多发地带的风险监测,增强不良贷款的清收处置力度,并提前研究不良资产证券化等新途径;加强新增贷款、存量移位贷款的风险把控,切实堵住新的出血点;运用专业能力、规模效益和风险控制等方面的优势,积极研发具有自身特色的绿色债券产品,提升绿色信贷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