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11月2日讯(《深读》记者 张艳玲)今年以来,全国已有82%高校开展了创新创业教育课,大学生参与创业创新活动达300余万人次。而出席10月28日“2015•中国人民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国际论坛”上的专家们却一致认为,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面临教师经验不足、学科单一、缺乏成熟理论等问题,应对学生进行通识性创业教育,并在工作学习中贯穿创新观念和创新精神。将创新教育与互联网结合,广泛分享创新知识,将带来颠覆性变革,真正实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现状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洪大用10月28日在“2015•中国人民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国际论坛”上说,在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战略中,大学生无疑是生力军之一,是创新创业的先锋队,当下如何培养引领时代潮流的创新创业型人才,已成中国高校面临的严峻挑战。他表示,高校要提高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质量,让学生既能掌握创新创业知识,又能投身创新创业实践。
据教育部高校学生司就业处处长王林介绍,今年以来,全国已有82%高校开展了创新创业教育课,课程门数比去年增加了14%,设立创新创业资金达到12.2亿元,高校设立的创业基地数量也增加了18%。场地的面积增加了近20%,大学生参与创业创新活动的人次达到300余万人次。
王林说,深入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推动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需要。要从源头上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增强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造能力。要落实完善创业担保贷款、创业培训补贴等各项扶持政策。支持大学生到新兴产业领域创业,制定有利于互联网创业的扶持政策,细化学生管理规定,实行弹性学制,保留学籍、休学创业等具体措施,优先支持参与创业的学生转入相关专业学习。
王林指出,高校要创新服务内容和方式,主动与当地人事、公安等部门联系,为创业大学生提供创业指导、跟踪服务。配齐、配强创新创业教育专职教师,建立全国万名优秀创新创业导师人才库,完善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网,为毕业生能够提供精准的项目对接、产权交易、实施培训、政策宣传等相关服务。
内容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政下,我们要推动的创业是基于创新型的创业,目前创业模式有泰勒式创业、熊彼特式创业、克里斯坦森式创业。我们到底需要怎样的高等创业教育?”这是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院长、劳动经济学教授杨伟国常感到困惑的问题。
他认为,大众创业是与生俱来的一种精神,如果制度条件不完备,这种精神有可能休眠,退化甚至异化。现在创业应是自然保护区模式,即尽可能给他们做环境上、制度上的准备及权利上和创业失败时尊严的保护。
杨伟国表示,大学阶段不能培养企业家,但可以发现企业家。大学阶段有创业的土壤,是创业学习的黄金期,有实验室、图书馆、思想自由,不受制度习惯约束,可自主学习,还有教授指导,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展现创新基因。
那么如何做好大学的创业教育呢?杨伟国认为,要进行通识性创业教育,告诉学生创业是与生俱来的东西,教给他们注册、税务、营销、成本控制等基本创业知识。还要告诉学生,不是创建公司才是创业成功。所有的工作和学习过程都应体现创业概念,贯穿创业精神,都能以创业的态度、创业的精神做到极致。”杨伟国说。
杨伟国认为,创业教育要警惕父爱主义,不要什么都给学生准备齐了。高等创业教育应该包容一些首创精神。国外学生可在宿舍创业,一个学生有个想法,学校可能给他开一门课。我们也应该探索这样的教育模式。
未来
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面临怎样的困境?在国务院参事室参事、友成基金会常务副理事长汤敏看来,教师经验不足、学科单一、缺乏成熟理论等问题是其最大的困境。
他说,很多高校虽开了创业教育课,但创业实践性强,还需跨学科学习很多门类,很多学校不具备条件开很多创业课程。目前还没有非常成熟的理论,教师也缺乏创业经验,由他们讲创业是否合适也值得思考。
那么如何把这些有条件的高校,国家、社会包括老师、企业家已投入大量资源和精力的课程大范围且有效分享呢?汤敏认为,要利用互联网+,做成慕课(一种在线课程开发模式),向更多学校甚至社会辐射,这样人大学生可以学全世界最好课程,可以上哈佛、耶鲁的课程,乡村学校也可以学到人大等高校最好的课程。这是未来在互联网+下教育未来发展的方向。
汤敏说,慕课的理念就是一场革命,把这场新的革命工具加到哪里,哪里就会发生颠覆性变化,加到创业教育里,创业教育就会有颠覆性变革。互联网的好处就是可实现共享学习,这是实现中国未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有力支撑。
不仅是大学生,全社会都需要创业精神。 “高校不要自善其身,要一起推动,把中国乃至全世界最好的创业课都加上互联网,让任何人在任何地方任何时候都能学到任何知识,实现全社会最大范围的分享,这样才能真是实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才能影响全社会民众广泛参与到创业创新中来。”汤敏最后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