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新兴经济体智库峰会综述
2015年10月31日-11月1日,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与德国国际合作机构、中国国际经济技术交流中心、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等机构联合举办以“经济转型与可持续发展——共建‘一带一路’中的新兴经济体”为主题的2015’新兴经济体智库峰会。来自国家相关部委、研究机构、高等院校和27个省市自治区的专家,以及美国 、德国、巴西 、印度 、土耳其 、意大利 、比利时、新加坡 、泰国 、韩国等国的专家代表出席本次论坛。“一带一路”的跨区域对接合作成为研讨热点之一。
与会专家认为,在新兴经济体高速增长已成过去,全球经济疲软态势凸显的大背景下,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对引领区域经济合作,拉动全球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意义。与此同时,“一带一路”推进过程中也面临着战略认知差异、地缘政治风险、资金瓶颈和资本风险等一系列问题。因此,推进“一带一路”跨区域对接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1、推进“一带一路”跨区域对接有利于充分发挥“1+1>2”的合力作用,增强推进实效
清华大学中美关系研究中心主任孙哲指出,“一带一路”合作不仅是在经贸和投资层面,更重要的是和其他国家的深度融合与交流。
德国国际合作机构驻华首席代表翱鸽指出,世界各国采取很多工具和方式在发展中国家进行包括基础设施在内的重要投资,加强“一带一路”与这些投资的对接、融合,可以充分发挥各种投资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升整体合力。
韩国对外经济政策研究院副院长林虎烈指出,韩国的“欧亚倡议”致力于建立一个贯通朝鲜半岛、俄罗斯、中国和中亚,直达欧洲的交通和能源网络,这与中国的“一带一路”之间存在着相似性;从路线图来看,“一带一路”在东北亚地区的发展较为“空旷”,“欧亚倡议”正可补足这一缺憾。
商务部原部长助理黄海认为,必须要以传统的互补性为基础,发展新型的互补性,在深度融合的基础上互利合作,形成广泛的利益共同体,只有这样,“一带一路”建设才能够可持续的发展。
欧洲政策研究中心教授佩普认为,中国的“一带一路”要跟欧洲的“容克计划”对接,打造中欧互联互通的平台,进一步加强两个战略的协同效应。这将给中欧经济合作发展带来更广阔的空间和更多机遇,促进中国对欧投资,深化双方金融合作,帮助中国资金、资本更好地走出去。
2、推进“一带一路”跨区域对接有利于减少实施阻力,增进战略互信
印度观察家基金会高级研究员纳塔拉什认为,印度对“一带一路”基本上持怀疑态度,印度不了解“一带一路”的具体内容,更担心由此带来的安全威胁。林虎烈同样指出,印度对“一带一路”实施有一种警惕感。因此,要实现“一带一路”与其他国家战略的对接,减少某些方面的阻力,加强双方的相互了解,增进战略互信。
泰国朱拉隆功大学东盟研究中心研究处主任斯里桑南认为,中国的“一带一路”以及东盟的互联互通项目必须要有一种相互理解才能得到成功。只有彼此间的战略认知提升了,才能减少推进的阻力。
3、推进“一带一路”跨区域对接是践行“共商、共建、共享”合作发展理念的集中体现
商务部中国国际经济技术交流中心主任姚申洪指出,“一带一路”是以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为重点,通过共商、共建、共享,推进开放、均衡、普惠的经济合作,共享经济转型和发展的成果。推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间规划的对接,有利于促进沿线各国经济繁荣和可持续发展,实现利益共享、共赢。
郑永年认为,无论是中国过剩的资本,还是过剩的产能技术,并不是中国单方面要输出,而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也要输入,是双向需求的结果。
辽宁大学经济学院院长谢地指出,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的产能合作有利于提升发展中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水平,有利于发挥国家之间的产能比较优势,实现多方合作共赢。
共建“一带一路”,不仅可以使全球经济获得新的发展动力,也可以使中国获得可持续发展的新动力,推进“一带一路”跨区域合作空间巨大。
1、辐射地区范围广阔
纳塔拉什认为,“一带一路”会把中国西部的省份与东南亚、南亚、西亚的市场联系起来,为中国的资本寻找到新的巨大市场。“一带一路”辐射地区的宽广度会带来更大范围的开放。也有专家强调,“一带一路”实际上也涵盖东北亚地区,包括朝鲜半岛及俄罗斯远东地区,这将把整个欧亚板块连接起来,辐射带动区域范围更为广阔。
2、拓宽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和空间
纳塔拉什认为,“一带一路”将拓宽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和空间,如泰国与中国的“大米换铁路”的项目。“一带一路”还可以扩大与沿线国家的贸易额,预计10年后沿线贸易度将达到1.5万亿美元。他认为,欧洲在“一带一路”中区域地位重要,事实上,“一带一路”对所有国家发展都有促进作用。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郑新立认为,“一带一路”所覆盖的铁路网建设,尤其是即欧亚铁路大通道、西伯利亚大铁路以及从乌鲁木齐到鹿特丹的三条铁路,将为中欧之间的投资、贸易、文化、旅游发展带来新的机遇。中国现已有九个省开通了直达欧洲的货运列车,为中欧贸易提供了一个便捷新通道。“一带一路”用铁路将欧亚板块和中国联通起来,同时也极大促进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建设,把中印两个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紧紧联系在一起,这将对今后全球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3、拓展产业合作空间
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副院长何冬妮认为,“一带一路”旨在推进更大范围的自贸区网络,特别是对推进中欧贸易合作意义重大。她认为,中欧贸易最大潜力在于服务业的开放合作,2014年中国服务贸易逆差达到1600亿美元,其中欧盟对于中国的服务贸易顺差达到92亿欧元。依托“一带一路”,双方在运输服务、保险服务等领域合作空间巨大。
谢地指出,经过三十多年的高速经济增长,中国很多行业中都存在富余产能。例如,中国约有6万余户的大中型企业产能综合利用率低于80%,且富余产能不仅存在于钢铁、水泥、化工、煤炭等传统产业,风电、光伏等新能源产业同样存在,传统产业的产能利用率不足75%,而新兴产业甚至不到60%。与此同时,“一带一路”沿线许多国家基础设施建设有待提高,对中国存在大量富余产能产业的设备及产品有旺盛的需求,中亚、中国输油管道、中国中亚天然气管道项目等获得巨大成功,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进行产业合作的可能性非常大。因此,可以向“一带一路”国家直接输出中国的优质富裕产能;加强与“一带一路”国家间的产能合作,也可增强中国富余产能的贸易机会。
4、增强信息高技术领域合作潜力
中欧数字协会主席、意大利电信集团副主席路易吉认为,数字化是今后非常关键的合作领域,尤其是在国际合作上要发挥数字化技术投资方面的潜力。中国提出了“互联网+”计划,互联网为成为中国基础性的产业,数字化也会在“一带一路”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建议中国发展21世纪数字化丝绸之路。
国务院参事、中国与全球化智库主任王辉耀提出,应利用中国电商平台的优势推动“一带一路”电子商务领域的合作。
与会专家认为,在“一带一路”深入实施过程中,必须充分认识跨区域对接的重要作用,全方位、务实推进这项工作。
1、推进区域层面的对接
孙哲认为,“一带一路”要超越基础设施、能力建设、智库建设,加强对沿线当地民情民意、政治经济实践等综合评估;要超越历史的地理概念,继续对发达国家扩大开放;要超越一些经济层面的固有格局,思考如何排除一些政治上的障碍,把丝路外交和中国外交大格局有机对接起来。
越南规划与投资部中央经济管理研究院经济管理杂志副主编阮蒂月指出,中国的“一带一路”要实现和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GMS)有效对接。她认为,GMS可以说是“一带一路”建设构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高铁以及公路网络建设的合作使中国在GMS合作中扮演重要角色。
郑永年指出,从东盟的角度看,美国的“重返亚太”计划是美国从经济上回归亚洲,但是美国并不能保证其在这方面的经济收益;而“一带一路”令东盟国家担心中国的经济崛起。他认为,TPP、TTIP不完全是针对中国,TPP、“一带一路”都是为了经济发展,因此,中国的“一带一路”可以考虑怎么跟美国的TPP实现良性互动。
2、体制机制创新方面的对接
中国社科院国际研究学部主任张蕴岭认为,“一带一路”是全球性的,它的核心就是倡议新型的发展合作,它不同于马歇尔计划,不同于传统的援助,也不是自贸区,要推动创新性融资机制建设,特别是要继续积极支持和参与创新性合作机制的建构。
林虎烈建议,可以建立“东北亚发展银行”作为一种风险分担机制,实现“一带一路”与其他倡议在东北亚地区的务实对接。徐洪才建议,通过基础设施的投资建立一种长期的投融资机制,把储蓄转换为投资,为全球经济的强劲平衡可持续发展注入新动力。
3、合作平台的创新和对接
翱鸽提出,各种倡议之间能否形成一种合作架构十分重要,比如说这次论坛也可以在各种倡议之间发挥积极协调作用。他认为,相关协调机构必须采取中立的立场,发挥他们的智慧,把利益各方聚集在一起,讨论一些新的措施和新的合作方式,避免对各个国家进行各种区别对待。
迪特尔认为,要发挥智库的作用,建立“一带一路”的智库联盟。建议推进构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智库共同参与的开放型国际智库合作平台,通过合作研究、举办论坛等多种方式,促进沿线国家智库对“一带一路”的理解和认同。与此同时,也要发挥智库对政府、媒体和公众的影响力,传递传播合作理念,实现国家间的政治互信、政策协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