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谈“十三五”教育发展基本思路
“十三五”时期是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目标的五年,其核心任务是全面开发世界上最丰富的人力资源,全面投资全体人民的人力资本,把教育大国建设成教育强国,把高等教育大国建设成高等教育强国,把人力资源大国建设成人力资源强国,把人才资源大国建设成为人才资源强国,为2020年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奠定人力资源和国民素质基础,为2030年主要教育发展指标达到或接近发达国家水平、实现更高水平教育现代化、建成终身学习型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一、“十二五”中期教育发展主要指标进展评估
这里主要基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教育相关指标进行2011-2013年第三方评估研究。结果表明,两个纲要提出的教育发展主要目标、重点任务进展顺利。预计“十二五”规划教育主要指标将如期或提前完成。具体来看:
教育投入大幅度增长。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比重达到4.28%,按时完成2012年达到4%的目标,2013年达到了占GDP比重4.30%,这一比重在世界173个国家和地区中首次进入前100位,为97位,比2010年上升24位,①预计到2015年这一指标创历史新高,超过4.50%。教育投入的增长极大地改善了全国特别是农村地区、中西部地区、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设施、办学条件、教育质量,也不断提高了教师的经济待遇,极大地改善了他们的生活条件。从全社会范围看,教育已经成为中国最大的现代服务业之一。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数据表明,2013年教育行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达到1913.8万人,在全国服务业中排第2位(居批发和零售业之后),教育法人单位资产总计达到5.41万亿元。②
学前毛入园率指标进展良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到2015年学前一年毛入园率达到85%,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60%。实际上,2013年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67.5%,已经提前实现2015目标。
义务教育指标进展良好。2013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2.3%,累计增加了2.6个百分点,与规划提出的约束性目标3.3%仅差0.7个百分点,完全有希望在2015年顺利完成规划目标。
高中教育毛入学率指标进展良好。这一指标的人力资源产出表现为,全国高中文化程度人口由2010年1.88亿人上升至2013年的2.09亿人,净增加2100万人,增长了11.2%。高中阶段毛入学率从2010年的82.5%提高至2013年的86.0%,接近“十二五”规划目标(87%),平均每年提高1.17个百分点,2014年会实现目标,到2015年将超过88%,接近2020年实现90%的目标。
普通本专科在校生数、研究生在校生数迅速增加,高等教育规模进一步扩大。2010-2013年,全国普通本专科在校生数增加了236万人,研究生在校生数达到179万人,提前实现2015年目标(170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2010年的26.5%提高至2013年的34.5%,平均每年提高2.7个百分点。预计到2014年将提前实现2015年规划目标(36%)。全国大专以上人口由2010年的1.19亿人上升至2013年的1.43亿人,③增加了2400万人,增长20.2%,超过世界总人口第10位的俄罗斯(2012年为1.43亿人),④到2015年预计突破1.6亿人。
2010-2014年,进入劳动力队伍的大专以上人数在2500万左右,大大超过了“十一五”时期的2160万大学毕业生,再加上中等职业教育毕业生,两者合计在4500-5000万人之间,所产生的教育红利(通过提高劳动力素质及劳动生产率来体现)实际上超过了人口红利减少的负面影响,成为真正发挥教育红利的最好时期。这也说明,随着中国人口红利下降,迎来教育红利迅速扩大时期,教育红利将发挥长期性、基础性作用。
二、“十三五”时期教育发展机遇、挑战与总体目标
(一)“十三五”教育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十三五”时期,中国的教育发展面临着巨大机遇。首先,教育现代化将成为我国实现全面现代化的先导。教育发展、人力资本积累、经济结构变迁和社会发展阶段的推进之间有一种互动关系。在经济追赶之前人力资本追赶已经开始,而当经济追赶开始启动时,人力资本追赶已经达到较高水平。这说明成功的经济追赶一般以人力资本追赶为先导。到2030年人均GDP只达到美国的56%时,中国的人均受教育年限已经与美国基本持平,这可以说是人类历史上最为显著的教育先导型追赶。
其次,人力资本红利正在取代人口红利成为中国不断持续发展的源动力。中国的人力资源红利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是人力资本红利,主要是指由教育发展产生的直接收益,即国民受教育年限不断增加,进而提升一国的总人力资本。第二,是就业总量红利。教育水平提高有利于提高劳动参与率,特别是可以提高女性的就业参与度,从而扩大了国家就业总量,表现为就业人口与非就业人口之比上升。第三是就业结构红利。教育水平特别是高等教育水平提高,对于促进一个国家服务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会加速劳动力从农业部门向非农产业部门转移,从低劳动生产率的部门向高劳动生产率的部门转移。
再次,教育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根本动力。教育是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基础。教育的主要功能就是为经济发展输送一大批创新型人才。高等教育本身对创新也有重要作用。通过基础理论创新和产学研结合,高等院校建立了最重要的创新平台。教育不仅仅是创新的推动者,更是重要的参与者。高等院校和科研教学工作者对于创新的作用是全方位的。高等教育在科技创新、技术创新、人力资源和研发投入等几个重要的创新指标上都起着关键作用。
与此同时,教育发展也面临着诸多挑战。首先,教育质量需要进一步提高,我国教育发展的大而不强的格局仍未根本改变。高等教育规模迅速扩张的同时,如何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成为突出挑战。目前的教育管理制度、工作机制、资源配置仍然更多的是数量导向,而不是质量导向。人才培养的质量、教师队伍的总体素质也有待提高。其次,教育不均衡问题仍然突出。我国义务教育城乡、地区以及人群间的差异性明显,教育发展不均衡是推进教育现代化的严重障碍。我国教育呈现城乡二元分割、地区发展悬殊、学校之间差别大的局面,在城市内部流动人口与非流动人口之间享受的教育质量差别较大。第三,教育发展需要加快转变,以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不同的经济结构对于人力资本的积累水平有不同的要求,而社会发展阶段的推进和经济结构的变迁又为教育和人力资本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我国已经进入服务业主导的发展阶段,这意味着教育发展方式要更加注重高等教育的人力资本驱动,更加注重终身学习型社会的人力资本驱动,更加注重创新型人才培养,更加注重教育方式的多元化、弹性化、灵活化。
(二)“十三五”时期教育发展总体目标与主要任务
“十三五”规划教育发展的总体目标就是“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具体讲,全面建成更高水平的人力资源强国,全面建成惠及全民的教育公平社会,全面建成体系完备的终身学习型社会,全面发挥教育红利作用,全面建成充满活力的现代化教育体系。
全面建成人力资源强国。实现更高水平的普及教育,普及学前教育,学前教育毛入园率达到90%以上,⑤超过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⑥大幅度超过美国。⑦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全面普及高中教育,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5%⑧,接近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3%,⑨缩小与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的差距。高等教育总规模超过4000万人。⑩具有高等教育文化程度的人数比2010年翻一番,达到2.1-2.2亿人。(11)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超过14年。(12)
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教育规模最大的国家,教育水平主要指标接近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进一步缩小与发达国家教育发展差距,基本满足世界上最大规模教育人口的日益增长的优质教育需求。
教育的国际化程度大幅度提高,国际影响力大大增强,大力发展教育服务贸易。来华各类留学生数超过50万人次(13),出国留学人员学成回国率达到较高水平(14),普通高校来华教师数翻一番。广泛全面开展多层次、多渠道的教育国际交流合作。
全面建成惠及全民的教育公平社会。保障人民共同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办人民共同满意的教育。建成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实现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缩小区域差距、城乡差距和不同群体之间的差距。非城镇户籍人口教育免学费年限达到12年,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比例超过90%。推进教育资源均衡分配,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达标率达到95%以上,城乡生均教育经费比显著降低,消除教育贫困,扫除文盲,文盲率接近零。
全面建成终身学习型社会。建成人人学习、时时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学有所成、学有所用。普遍树立起终身学习的观念,普遍享有终身学习的机会,广泛形成终身学习的社会风气。
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协调发展,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相互联结,加快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实现中等职业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大体相当,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有效衔接。继续教育参与率大幅提升,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年参与率达到50%以上,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和农民工培训人次数。
建成终身学习制度体系。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更加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基本形成。构建学习型机关、学习型企业、学习型社区和学习型乡镇。完善职业资格认证体系,完善继续教育评价体系。
全面发挥教育红利作用。教育红利就是指人才红利、创新红利、经济红利等,它们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溢出效应更为显著,支撑作用更为强化,引领作用更为突出。
教育的人才红利更为显著,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源源不断地输送各行各业的优秀人才,培养和造就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和数以亿计的专门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人才资源总量达到1.8亿人,居世界领先水平,高等教育毕业生实现充分就业,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超过75%,为中国建成人才强国做出最重要的贡献。
教育的创新红利更为显著,高校研发能力显著增强。鼓励和支持中国大学进入世界500强大学。(15)高校科技创新和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能力显著增强,高校发明专利授予量达到4万件,高校国际科学论文收录数达到250万篇,为中国建成创新型国家做出重要贡献。
教育的经济红利更为显著,为中国经济增长提供人力资源保障,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进一步提升,达到8%。(16)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使劳动力从低劳动生产率的农业向高劳动生产率的非农产业转移。提高教育服务业及相关产业占GDP比重,实现教育服务业及相关产业到2020年翻一番半。
全面建成充满活力的现代化教育体系。全面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全面建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相适应的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更加公平的教育体制机制,办出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人民满意的现代教育。
构建政府主导,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公共财政保障,多种渠道筹措资金,面向基层,上下联动的可持续的教育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机制,强化和健全基层的基本教育公共服务体系。
保证教育优先,加大全社会教育投入。以财政教育投入保障教育事业发展,鼓励多种渠道筹集教育经费。教育总经费占GDP比重争取达到7%,其中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比重争取达到5%以上,同时进一步提高教育投入产出效率。
改革创新国民教育体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招生制度、质量评价改革和制度建设取得突破。教育质量全面提高。各级各类教育质量显著提高,教育思想先进,教师素质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显著增强。各级各类学校的办学条件均达到国家规定标准,基本普及信息基础设施,教育信息化水平显著提高,信息化配备水平显著提高。
推进素质教育,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将素质教育作为推进教育改革的突破口和关键环节,在教育管理体制、办学体制、教育内容、教育方法、考试评价制度改革上取得重要进展。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学业成就水平、科学文化素质、体质健康水平明显提高。人民接受高质量教育的需求得到更大满足。
总之,到2020年中国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吸收国际上也包括西方教育现代化的成功经验,同时要继承中国传统教育的优秀思想和精华,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国家集中力量办大事特别是办教育大事的制度优越性。为更好观测和评估教育现代化进展,笔者从普及与公平、水平与质量、服务与贡献、条件与保障、信息化与国际化五个维度设计了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详见表1)。
三、2030教育发展远景目标
展望未来,教育现代化是中国实现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中国最具竞争力的优势就是人力资本优势,中国最重要的基本国策是强化人力资本投资。人力资源是国民经济长期持续增长的第一资源;开发人力资源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第一目标。中国未来的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改善,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人力资本的积累和使用。教育公平是最大的公平,教育责任也是政府的第一责任。中国要建成全世界最大的学习型社会,实现教育现代化,这不仅是中国顺利崛起的条件,也是中国长远竞争力的来源。
未来十几年,中国需要有效应对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挑战,到2030年,我国要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构建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灵活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形成现代化的教育体系,建成世界人力资源强国。这是一个十分宏大的战略目标,它旨在全面开发、充分利用世界上最大、最丰富、最宝贵的人才资源,为全面现代化宏伟目标的实现奠定人力资源基础。
到2030年,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95%以上;实现更高水平的12年义务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5%以上;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0%以上;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6年以上;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4年以上,具有高等教育文化程度的人数达到3亿。从国际比较视角看,到2030年,中国主要教育发展指标与美国差距迅速缩小,按初等到高等预期受教育年限缩小至1.3年,按学前到高等预期受教育年限将超过美国0.5年。中国用80年的时间(1949-2030)实现了美国用二百年时间(1830-2030)完成的人力资本现代化过程,(24)成为真正名副其实的世界人力资源强国和人才强国,这为2050年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奠定了最大规模的人力资源基础。
注释:
①④CIA World Factbook 2014.https://www.cia.gov/library/publications/the-world-factbook/。
②国家统计局.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一号)和(第三号)[Z].2014-12-16。
③根据2013年全国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数据推算,新增2400万大专以上人口。估计其中来自普通高校占2/3,约1600万人,其余占1/3,约800万人,主要是成人高等教育人数。
⑤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2020年学前教育毛入园率规划值为85%。笔者认为,规划大大低估了此项指标。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数据计算,2008年中国学前毛入园率为44%,2011年为62.3%,三年累计增长18个百分点,年均增长6个百分点,依此计算,2011-2020年,极有可能保持年均3%的增长速度,因此中国在2020年学前教育毛入园率达到90%以上是极有可能的。数据来源见Institute for Statistics,Global Education Database 2013.http://www.uis.unesco.org。
⑥高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为85%,高收入国家中上组平均水平为90%。数据来源见Institute for Statistics,Global Education Database 2013.http://www.uis.unesco.org。
⑦美国2010年学前毛入学率为69%,中国2011年为62.3%,美国近二十年来,一直维持在这个水平。因此,2020年中国学前教育毛入园率将大幅度超过美国。事实上,2008-2010年,俄罗斯的学前教育毛入园率一直保持在90%。数据来源见Institute for Statistics,Global Education Database 2013.http://www.uis.unesco.org。
⑧要高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所提出的90%的目标。
⑨要高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所提出的40%的目标。
⑩2013年全国高等教育总规模人数达到了3460万人,已经高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所提出的2015年达到3350万人的目标。保守估计,到2020年,会突破4000万人的规模。
(11)要高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所提出的1.95亿人的目标。
(12)要高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所提出的13.5年的目标。
(13)2013年,共计有来自200个国家和地区的35.65万各类留学人员,分布在中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746所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和其他教育教学机构中。
(14)2013年全国出国留学人员为41.39万人,学成回国留学人员35.35万人,学成回国留学率达到85.5%。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摘要(2014)[Z].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4:154。
(15)建设世界500强大学可以提出两大目标:一是中国在世界500强大学的数量大幅度增加;二是中国在世界100强大学数明显增加。根据上海交通大学世界一流大学研究中心《2014年世界大学学术排名》列出的全球领先500所研究型大学,2014年中国内地共有32所大学上榜。根据《美国新闻与世界报导》周刊列出的全球500强大学排名,2014年中国内地共有27所大学上榜。
(16)从2001-2020年中国经济增长的来源可以发现,中国经济增长模式正在经历一个重大转变,即由同时依赖劳动力数量和质量型转向主要依靠劳动力质量型。未来7年,教育对于经济增长的直接贡献大体保持在8%左右,而劳动力增长率还将继续下降,劳动力数量增长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则下降到4%以下。
(17)根据《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从需求状况来看,人才分为创新型人才和急需紧缺专门人才;从分类来看,包括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社会工作人才六方面,人才资源总量即为各类人才之和。
(18)重点反映国家和地区的教育质量,抽样学生在阅读、科学、数学、信息技术素养测试中的平均分值。可参照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的方法。计算公式:1.学生阅读素养=抽样学生阅读素养测试成绩总分/抽样学生总数;2.学生数学素养=抽样学生数学素养测试成绩总分/抽样学生总数;3.学生科学素养=抽样学生科学素养测试成绩总分/抽样学生总数;4.学生信息技术素养=抽样学生信息技术素养测试成绩总分/抽样学生总数。
(19)衡量学生身体素质,反映教育质量,测量参加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测试达到优良等级学生人数占参加测试学生总数的比例。计算公式:学生体质健康优良比例(%)=参加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测试达到优良等级的人数/参加测试的总人数×100%。
(20)以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参与水平反映继续教育发展水平。继续教育包含职业导向的非学历继续教育、学历继续教育、社会生活教育、扫盲教育等内容。计算公式: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年参与率(%)=参与各类继续教育的从业人数/从业人员总数×100%。
(21)反映教育信息化实现程度、教育条件与保障水平。计算公式:百名学生教学用终端数=用于教学的学生用终端数×100/在校生总数。
(22)来华留学生数指普通高等学校接收的外国留学生人数,用于衡量教育国际化,体现教育开放程度以及教育的国际吸引力。计算公式:普通高校外国留学生总人数=非学历教育留学生数+学历教育留学生数。
(23)普通高校聘请的国(境)外高校及科研机构的教师以及接受外籍访问学者、外籍博士后研究人员、聘用外籍专家人次所占比例,反映高校的人才吸引力、科学研究水平和国际竞争力。计算公式:普通高校聘请的国(境)外高校教师比例(%)=普通高校聘请的国(境)外教师数/教师总数×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