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对台湾社会两岸认同异化问题的思考

一、当前岛内两岸认同最大问题是承认一中、支持统一的比例非常低

台湾社会两岸认同的异化,是一个长期发展的过程。甲午割台、日本殖民统治,是认同异化的开端。两蒋高压统治、反共教育,是认同异化的矛盾累积期。20世纪90年代起,李登辉、陈水扁执政时期(以下简称李扁时期)疯狂进行“台独教化”和“台独”活动,是认同异化的爆发期和完成期。

2008年,国民党重新上台后,两岸关系实现历史性转折,取得的成果有目共睹,的确如马英九所言是1949年后两岸关系最好的时期。但比较吊诡的是,除认同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交流交往、不搞“急独”成为主流民意之外,岛内社会的两岸认同并无根本改善,并发生了“反服贸运动”“反课纲微调”及反连战出席9.3阅兵等“疑中”“恐中”甚至“反中”色彩浓厚的事件,显示出岛内两岸认同异化问题比外界想象的更为严重。

(一)身份认同上的“中国人认同”创下新低,且两岸被当做“异己”关系

一是“中国人认同”持续走低,目前不足5%。台湾政治大学选举研究中心长期民调显示,1992年、2000年、2008年、2015年岛内民众自认是“中国人”的比例分别为25.5%、12.5%、4%、3.3%。李扁时期分别大幅下降一成,显示二人政治举措大幅削弱岛内的“中国人认同”;马英九执政时期(以下简称“马时期”)微降但创下新低,显示2008年以来,台民众对大陆的心理疏离感不减反增,国民党执政并未促进民众的“中国人认同”。二是“双重认同”稳中有降,目前约为三成。政大选研中心民调显示,1992年、2000年、2008年、2015年自认“是台湾人也是中国人”的比例分别为46.4%、44.1%、43.1%、33.7%。李扁时期基本稳定,马时期下降一成,基本都转变为“台湾人认同”。三是“台湾人认同”持续升高,目前接近六成。政大选研中心民调显示,1992年、2000年、2008年、2015年自认是“台湾人”的比例分别为17.6%、36.9%、48.4%、59%。李扁时期分别大涨二成、一成,是“台湾人认同”快速升高期;马时期继续升高一成,显示国民党重新执政并未遏制“台湾人认同”的上升势头。目前,台湾民众中自认是“台湾人”的比例,加上自认“是台湾人也是中国人”的部分,“台湾人认同”共计达92.7%,成为岛内压倒性的身份认同。四是“中国、台湾被当做异己关系”。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台湾民众在建立“台湾人认同”时,对“中国”产生了排斥效应,将其当做“异己关系”,即“你是你、我是我”。台湾大学教授张亚中认为,现在所谓的“台湾人”已经不是属于“中国人”底下的一个次族群概念或地域性概念,而是相对于“中国人”的另一族群概念。[1]

(二)统独认同上倾向统一的比例跌至谷底

一是主张统一的比例不断下降,目前不足一成,且岛内“拒统”声音显著增强。政大选研中心民调显示,1994年、2000年、2008年、2015年主张“尽快统一”“偏向统一”合计分别为20%、21.1%、10.2%、9.1%。李时期无明显变化;扁时期大幅下降一成,是统一认同剧减时期;马时期微降,创下新低。很多统派人士都表示,现在在岛内说“支持中国统一”,会被人认为不正常或头脑有问题,“统派在台湾好像在做敌后工作”[2]。另一个重要现象是,2008年后,在两岸关系快速发展的形势下,台民众担心被统一的焦虑感趋强,害怕“台湾被吞并、成为第二个香港、影响民主自由生活方式”的声音显著增大。二是主张“独立”比例目前超过二成。政大选研中心民调显示,1994年、2000年、2008年、2015年主张“尽快独立”“偏向独立”合计为11.1%、14.7%、23.1%、21.1%。李时期略有升高;扁时期大涨一成,是“独立”认同剧增时期;马时期“倾独”比例微幅下降。三是主张维持现状比例持续升高,目前超过六成。政大选研中心民调显示,1994年、2000年、2008年、2015年主张“永远维持现状”“维持现状再决定”的合计分别为48.3%、48.7%、57.3%、60.4%。李时期维持不变;扁时期大涨一成;马时期微升、创下新高。

(三)青年群体两岸认同异化尤为严重

中华琉球研究学会秘书长张玮珊称,自己读大学前“一直自认是一个台湾人,中国人是敌人、想吞并我们,很崇拜日本,基本是一个台独分子”。这在台湾学生中是非常典型的。在“反服贸运动”“反课纲微调事件”中,青年学生都是先锋和主力军。很多学生称若表态支持服贸,就没有朋友,仿佛在学校里失去了“政治正确性”。青年学生认同方面的偏差最为严重,是因为受李扁“去中国化教育”的影响最大。中国文化大学助理教授石佳音即称,在“台独”史观教科书下毕业的高中生,只要不爱思考,不看课外书籍,几乎可以确定就是“台独”。[3]这也是蔡英文敢讲“台独”已是台湾年轻人“天然成分”的原因。而马英九执政七年多来,推行“不统不独不武”政策,不敢对教科书拨乱反正,对青年的认同也非常不利。马后来即使微调课纲,在压力下还是退缩了。

二、岛内两岸认同难以改善的主要障碍

在大陆人看来,两岸同文同种,政治上“两岸同属一中”的法理基础从未改变,“两岸现行宪法均为一中宪法”,台湾两岸认同的异化“完全没有道理甚至是不可理喻”。但台湾社会两岸认同的异化实则具有复杂深刻的原因,且因重重障碍而难以改善。

一是两岸社会缺乏共同经历、共同利益。从1895年台湾被割让算起,至今的120年内,两岸仅有4年是联结在一起的。即使在2008年后,两岸的经贸整合、社会融合有所增强,但受诸多因素制约而程度有限。因此两岸严重缺乏共同经历、共同记忆和共同利益,共同认同自然受到冲击且不易恢复。

二是两岸的社会和制度差异不易消除。两岸尽管同文同种,但经过多年不同道路的各自发展,在发展程度、价值认同、政治制度上实则有不小的差异,台湾民众的傲慢偏见较为突出。这种差异甚至在2008年两岸交流增加之后,产生了“越交流越分歧,越分歧越疏离”的状况。《旺报》2014年8月的民调显示,仅有15%的台湾民众对大陆政府有好感,27%对大陆民众有好感,16%对大陆观光客有好感。

三是李扁“台独教化”塑造的两岸认同不易改变。李扁长达20年的“建构台湾文化国族认同的工程”,成功使台湾民众将两岸当做“他群”的异己关系。尤其对自小接受“台独教化”成长起来的台湾年轻人来说,其异化的两岸认同更是根深蒂固、很难改变。民进党2008年下台后,继续引领岛内民意向强调“台湾主体性”的方向发展,两岸认同的异化倾向并未得到遏制。

四是国民党缺乏推动两岸认同向一中、统一方向发展的魄力与意愿。国民党面对岛内两岸认同的不断异化,缺乏引领民意的能力,且出于短期选举利益考量,一再迁就绿营的两岸论述。“在不该模糊的地方模糊了,在不该妥协的地方妥协了,在不该姑息的地方姑息了,在不该放弃的地方放弃了”[4],导致岛内民意完全按照绿营推动的方向发展。现在岛内除了力量微弱的统派,已经没有真正推动一中和统一认同的政治力量。

五是两岸尚未通过政治协商就两岸定位、台当局政治地位、国际空间等核心问题达成共识。在此之前,必然产生的矛盾对立以及大陆实质占据“中国”的话语权等,对岛内两岸认同的异化有着较大影响。

六是岛内媒体绿化、社会民粹化的倾向持续加深。受此影响,台湾社会以负面、敌对眼光看待大陆成为常态,强调两岸差异、“我是我、你是你”、鼓吹“疑中拒统”的声音成为“政治正确”。

正因上述障碍的客观存在,使岛内两岸认同不进反退,未来也不易改善。

三、岛内两岸认同异化对未来尤其是2016年后两岸关系、政党政策的可能影响

(一)民进党实质调整两岸政策的压力不足

民进党自1990年提出“台独党纲”以来,外界希望其调整两岸立场的压力一直存在,但该党迟迟不愿作出实质调整。2015年以来,蔡英文为赢得2016“大选”,提出“遵循中华民国现行宪政体制”,但不愿承认“九二共识”“两岸一中”。2016年,该党若重新执政,虽可预期将继续强调“遵循中华民国现行宪政体制”,但延续民进党“台湾前途决议文”借壳上市做法的可能性很大。即虽承认“中华民国”之名,却掏空“中华民国宪法”的一中、统一内涵,继续强调“台湾是主权独立国家”“台湾前途由2300万台湾人民决定”。其重要原因之一,是认为岛内对一中、统一的认同度不高,实质调整政策的民意压力不足。若此,民进党执政后,两岸很难找到互动的政治基础,两岸关系发展走向不容乐观。

(二)国民党存在两岸立场后退的危险

国民党2008年重新上台以来,虽延续了连战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的两岸立场,但刻意对“两岸一中”“中国人”“统一”及两岸政治议题协商等持淡化回避态度,强调“不统”,宣称“台湾2300万人民共同决定台湾的未来”。显示国民党面对岛内两岸认同异化的趋势,出于短期政治利益考虑,一直有将岛内最重要的概念即“中华民国宪法”“九二共识”,“去一中、去统一”的空洞化倾向。党内“外省蓝”“本土蓝”间的路线之争时有出现。国民党若在2016年“大选”大败,为迎合岛内越来越强调“台湾主体性”的民意,不排除有更加走“本土路线”、越来越淡化甚至放弃一中、统一立场,向“台湾国民党”转型的风险。若此,国民党受选举惨败、两岸路线矛盾激化的双重冲击,不排除有局部分裂的可能。

(三)大陆对台工作面临较大阻力,两岸关系不易向更高层次迈进

大陆对台工作以一中为原则、以统一为目标,岛内民意中一中、统一的认同却创下新低,二者之间存在明显的冲突。因此,大陆诸多对台论述、政策举措本来充满善意和诚意,很多台湾民众或冷淡“无感”,或疑心重重,看做是“统战”,目的是“吞并台湾”。对台工作陷入事倍功半的困境。2008年以来,两岸距离的快速拉近,更使得台不愿两岸统一的民众产生强烈的焦虑感,担心两岸经贸交流增大台对大陆结构性依赖的声音不断增强。这是七年多来两岸关系难以“由经入政”,甚至2014年“反服贸运动”后进入调整期的重要原因。未来只要岛内两岸认同不见改善,两岸关系要想更上层楼乃至实现和平统一,必定是阻力重重。

(四)国民党若败选,东山再起的难度加大

国民党2016选情低迷,马政绩不佳、民怨沸腾,台湾经济不景气情况下的“左倾思潮”盛行,都是重要原因。但民众两岸认同向有利于民进党的方向发展,岛内“疑中拒统”民意氛围的增强,也是很大一部分原因。民进党若2016年上台,因其具有所谓“本土”优势,执政较易得到民众的支持谅解,只要执政不是太差,以国民党目前的虚弱、混乱状态,将不易在2020年东山再起。

四、理性看待台湾社会认同异化问题与大陆两岸和平发展战略成败的关系

岛内社会有关两岸的民意没有根本改善,以及国民党2016“大选”选情不佳甚至可能输掉选举,使一些人对大陆的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战略和路线产生怀疑甚至动摇。这其实是不全面、不客观,也是不理性的。

一是岛内两岸认同异化具有复杂深刻的根源,非一时所能改变。这些因素并不会因一次“台独”政权的下台,就得到大幅改善。这也是两岸问题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的重要体现。做民心工作不可能立竿见影,需要时间和耐心。

二是民意并非两岸关系的决定性因素,自然也不是判断和平发展战略成败的标准。如果从岛内看对台工作,似乎一片黑暗。但影响两岸关系走向最重要的三大因素是“实力”“利益”“人心”。其中“实力”为决定性因素,它和与之相关的“利益”要素,又会影响、改变“人心”。决定两岸关系走向的从来不是台湾,而是大陆以及中美大格局。台湾铭传大学教授杨开煌称,两岸关系是区域问题,中美关系、区域关系、北京政府是决定性因素,台湾不管谁执政,都不能握到主导权。[5]台前“行政院长”郝柏村也明言,“政治是务实的,台湾的前途从来不是台湾人决定的”[6]。因此,民意认同问题是影响两岸关系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关键因素。坦率地讲,李扁的“台独教化”已让台湾民众的大陆认同断裂,不易修复,两岸早已过了以认同促统一的阶段。两岸统一是台湾民众心甘情愿能接受的吗?目前看很难。

三是应看到,七年多来台湾两岸民意仍有重大改善之处。2008年来的多次民调显示,五至八成的民众肯定“两会”制度化协商及商谈结果,多数民众对马当局积极开放的大陆政策表示支持,不认同民进党阻挠两岸交流的行为,甚至连绿营支持者也不反对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交流交往。在“台湾认同”增加的同时,主张“台独”的比例并未增加,甚至还略有下降,主张“维持现状”的比例则有所增加。台前“国防部长”林中斌称,维持现状比例过半,显示台湾人民长期成熟理智,无意冒“急统”或“急独”之险。[7]以上变化显示,摒弃分裂对抗、支持和平发展、追求合作双赢已成为岛内的主流民意。只要这种民意不改变,“台独”的危险性就可能降低,两岸交流交往就有望维持。

此种民意的积极变化,产生的政治效果也是明显的:其一,2012“大选”,马在执政受较大质疑、蔡一定程度提升民进党形象的情况下,还能赢得选战,求和平、求发展的民意起了重要作用。在2016“大选”中,尽管蓝绿选情差距明显,但“两岸牌”仍是国民党的优势。其二,蓝绿政党都推行和平发展的两岸政策,或者不得不向其靠拢。国民党的两岸论述再怎么向绿营靠拢,也不会改变开放合作的大陆政策。民进党再怎么闹,也不得不去改变“急独”的做法,不敢公开反对两岸交流。比如绿营“名嘴”在政论节目中批连战出席大陆9.3阅兵,首先会声明“民进党不反对两岸交流”,就是典型例子。

四是大陆主控两岸关系的能力是增强而非削弱了。大陆的实力决定处理台湾问题的能力。多年前,邓小平针对台湾问题即指出,“关键是把自己的事情办好”。习近平今年初也表示,“从根本上说,决定两岸关系走向的关键因素是祖国大陆发展进步”。七年多来,大陆主控两岸关系的能力是增强而非减弱了。两岸实力此消彼长,GDP规模由1988年的1∶3变成2014年的1∶20,台已被广东、江苏、山东、浙江、河南赶超。中美实力差距缩小,国际社会以一个中国原则为核心的政治框架牢不可破。大陆在两岸关系上已牢牢掌握了主控权,“台独”几乎已成为死路;对台湾而言,其实只剩下维持现状和统一两种选择。在岛内,蓝绿二元对立的民主制度下,政治零和恶斗、经济自我边缘化的趋势几可预见。因此两岸综合实力差距愈来愈大,这是现实状况,也是未来趋势。随着两岸实力差距愈来愈不成比例,大陆处理台湾问题的能力、筹码、手段会愈来愈多,主导两岸关系的能力将持续增强。前“国安会秘书长”苏起今年6月即称,“台湾内部思想利台独,但两岸形势利统一”[8]。

五是两岸大交流格局形成,为建立有利于两岸整合的大框架奠定了基础。两岸社会的融合、整合是两岸问题最终得以和平解决的基础,其途径是两岸全方位的互动交流,进而向一体化方向迈进。经过七年多的发展,两岸目前交流的现状与两蒋、李扁时期已完全不同。两岸交流的障碍大为减少,渠道管道大幅增多,深度、广度大幅增强。这其实是两岸关系的重大深刻变化。“有交流就有影响”。只要岛内多数民众认同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交流交往,两岸交流的大门就关不了,大陆就可以继续在深化两岸交流中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战略。

因此,综合评估,七年来大陆的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战略和路线,取得的成果是巨大的,影响是深远的,维护了大陆的战略机遇期,有利于“时间换空间”、夯实和平统一基础。大陆应该保持战略自信和定力,继续推动既定的对台方略,同时也要针对具体政策存在的问题,做出局部调整。

五、继续推进两岸关系的政策思考

本文研究的是岛内两岸认同问题,但笔者并不主张单纯从促进认同的角度去推进两岸关系,以往通过交流参访促进认同的做法可以继续,但整个对台工作的推进必须要有更宏观系统、“标本兼治”的思维。

(一)遵循“实力原则”,进一步增强大陆的实力和吸引力

大陆未来要不断增强自身实力,以此来增进对台民众的吸引力和向心力。台湾问题的解决归根结底要寄望于中美、两岸实力对比的结构性改变,降低美国直接介入两岸冲突的能力与意愿。需要强调的是,大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不断完善,也是增强对台吸引力的重要方面。

(二)遵循“融合原则”,坚定不移地促进两岸融合

两岸经济社会融合是政治统一的前提。目前两岸融合程度远远不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尤其要继续推动两岸经贸、民间、文化交流,加强两岸经济、社会融合与一体化进程。即使明年政党轮替,这条路也应该继续走下去。

一要继续扩大两岸的经贸交流,增加资金入岛。要让台湾年轻人的发展与大陆经济更紧密结合,为其在大陆求学、就业、置产提供更好的环境。台商、参与契作农渔民尽管不一定支持统一,但他从切身经济利益出发,肯定不愿支持“独立”,这就是经济利益产生的政治效应。2012“大选”,两岸经贸直接利益相关群体出来发声,对选举产生了明显的影响。但这一群体的数量还有限,未来应继续扩大这一群体的规模。二要继续加大两岸社会交流的广度和深度。从签证、通关、航线、航班数量等方面进一步提高两岸往来的便利性,更好地发挥两岸“一日生活圈”对两岸融合的促进功能。进一步促进两岸民间交往,一方面让从没来过大陆、占全台总人口2/3的普通民众来大陆参访,促进其对大陆的了解,另一方面要加大大陆民众入岛交流的力度,包括旅游、求学等。关键要更加注重两岸交流的“民间性”“草根性”,加强“与普遍民众沟通,与民间组织合作”,真正实现对台工作“向南移、向下沉”,全面增强对台湾基层社会的影响力,让“三中一青”群体切实感受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带来的实惠。对民进党执政的县市,也可通过城市交流的形式增加交往。三要强化两岸文化交流。注重发挥传统文化在促进两岸认同上的影响力,更要重视流行文化的价值。铭传大学教授杨开煌即称,大陆要能创造出如好莱坞、“韩流”、日本动漫等在台湾年轻人中有吸引力、能产生共鸣的文化。[9]之前岛内很多人反感韩国,但受“韩流”影响,对韩国的印象大为改观,甚至“哈韩者”日益增多。此现象值得两岸问题研究者思考。

只有通过持续强化两岸社会的交流,才能达到章念驰先生所说的,“共同经历,共同参与,共同记忆,共同利益,将逐步建立起共同的家园,形成生命共同体”。

(三)遵循“利益原则”,正视尊重台民众的利益诉求

利益是人们行为的驱动力。千万不要以为正确的东西就会得到拥护,要重视如何符合人们的利益。两岸和平统一,人心相背问题很重要,其实质主要也是利益问题。无论是当前的对台工作还是未来的两岸统一方案,只有满足了台湾民众的利益诉求,才能得到他们的真心支持和接受。离开了对台民众利益实实在在的关照,一味地讲民族大义,只会有害无益,“把工作做虚了”;一旦以同理心想台民众之所想,满足他们的实际需求,才会真正得到普通民众的认可,对台工作才算真正找到了抓手,才能进入良性循环。

就改善岛内两岸认同问题而言,也要遵循利益原则。目前岛内多数人已经形成“两岸为异己关系”的认识。笔者认为,改善岛内认同最重要的是,大陆要在一中原则、一中框架下对台当局地位作出合情合理的安排,要能适度满足台湾民众对两岸“对等性”的要求。当然,这需要两岸开启政治协商,双方坐下来谈。大陆对台当局地位问题一直有善意、有弹性。2000年后,大陆提出“两岸同属一中”,刻意少提或不提“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代表中国唯一合法的政府”,其实是在一中原则下为台当局地位预留了空间。2008年的“胡六点”明确指出,“两岸可以就在国家尚未统一的特殊情况下的政治关系展开务实探讨”。习近平总书记也曾表示,对两岸间长期存在的政治分歧和难题,双方可以在一个中国原则下进行平等协商,作出合情合理的安排。

注释:

[1] 张亚中:《两岸政治定位探索》,两岸统合学会2010年出版。

[2]《智库访谈:黄智贤谈台湾统派的处境与出路》,中国评论网2015年9月11日。

[3]《石佳音:我是怎样带领学生摆脱‘台独’影响的》,凤凰网2015年9月1日。

[4] 洪秀柱:《反省与承担》,洪秀柱闭关感言全文,详见洪秀柱FACEBOOK。

[5][9]《杨开煌语中评:台湾不愿意面对外界的变化》,中国评论网2015年9月7日。

[6]《郝柏村:台湾前途由全体中国人决定》,《联合早报》2014年9月3日。

[7]《不要急统急独,学者:台湾人成熟理智趋势》,台《联合报》2015年9月16日。

[8]《苏起:两岸形势利统一,台湾内部思想利台独》,中国评论网2015年6月3日。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异化  异化词条  台湾  台湾词条  两岸  两岸词条  认同  认同词条  思考  思考词条  
智库

 2016,全球化逆转的开始?

原编者按:8月20—21日,由华南理工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IPP)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举办的IPP国际学术研讨会——“当代世界的秩序与治理”在广州举办。来自海...(展开)

智库

 无近虑,有远忧 2018中国服务...

中国服务贸易逆差继续增加,却无碍全年经常项目重回顺差。2018年,国际收支口径的服务贸易逆差额达2913亿美元,较上年增加259亿美元,相当于同期货物和服务贸易...(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