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斯兰国组织显然已把法国当作其在欧洲的祭旗之地。如果说,今年初血洗《沙尔利周刊》编辑部还是杀一儆百之举的话,那么日前发生在巴黎的多处连环袭击,则表明它已经决意把战火彻底引向欧洲。
世界发展到今天这一步,恐怖袭击越来越血腥,其原因复杂得令人目眩。但有一点基本可以肯定:欧洲恐袭并非孤立和突发事件,而是中东长期动乱和国际文化冲突的一个缩影。
中东之所以乱,而且一乱就如此之久,归根结底与该地区宗教内部纷争不断和教俗之间连年倾轧有关。更重要的是,历史上积压的矛盾还没有解决,新的冲突又不断产生。此乱局之源头归纳起来说有以下几个:
一、宗教之间。中东是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共同发源地,可谓同宗同源。最早出现的是犹太教;后来耶稣自立门户,从犹太教中脱离出来;再后来,穆罕默德弃商布道,创立伊斯兰教。三教成立至今,纷争几乎从未断过。开始时的主要矛盾集中在犹太教和基督教之间,后来则在《新旧约圣经》信众与《古兰经》信众之间。
二、各教之内。面对同一部圣典,教徒们的理解和解释却有所不同,为此,教会内部争论不休,矛盾四起,最后导致分裂。就这样,《圣经》系统里分离出了天主教、新教和东正教;《古兰经》系统中则派生出什叶派和逊尼派,这还不包括神秘主义的苏菲派和各派内部的分支(如:瓦哈比教派)。各教之内的争斗同样你死我活,甚至更加残酷。没有十字军对同宗的东罗马帝国的连年削弱,拜占庭首都君士坦丁堡最后也不会在奥斯曼的攻击下陷落;没有逊尼派和什叶派的不合,中东地区也许会太平许多。
“阿拉伯”非“伊斯兰”
三、种族与宗教。一般人往往会混淆“阿拉伯国家”和“伊斯兰国家”这两个概念,或干脆将两者划等号。其实它们并不是一回事:“阿拉伯”是种族概念,“伊斯兰”则是宗教概念。“伊斯兰国家”是指大部分国民信仰伊斯兰或者奉伊斯兰为国教的国家;而“阿拉伯国家”是指大部分居民属于阿拉伯民族的国家。从种族角度来说,中东地区有四大民族:阿拉伯人、突厥人、波斯人和库尔德人。他们虽然绝大部分都信奉伊斯兰,但并不属于同族。即便同族同教,也有可能分属不同教派分支。在伊斯兰世界里,逊尼派是多数派,什叶派是少数派。
中东之所以复杂,还因为有两个国家曾经或依然是少数派统治多数派:在萨达姆治下的伊拉克,占人口少数的逊尼派统治了人口多数的什叶派;而在叙利亚正好相反,人口占少数的什叶派统治占多数的逊尼派。少数若要统治多数,必然要使用高压和集权手段,否则无法站稳脚跟。因此,当强人在世时,这两国相对比较稳定;一旦强人被推翻或削弱,国内政局就会动荡。随着叙利亚的老阿萨德去世和伊拉克萨达姆被处决,这两个国家自然也就成了该地区的两大热点。
另外,以色列和库尔德问题的存在也使中东局面更趋复杂。这两个问题不仅涉及宗教矛盾和历史纠纷,还关乎现实利益。阿拉伯人认为犹太人占据了他们的地盘,所以否认以色列国的生存权,这就是阿以冲突的根本原因;库尔德人之命运虽然没有犹太人那么惨烈,但同样长期失去家园,主要分散在中东四个国家和地区内(土耳其、叙利亚、伊拉克和伊朗)。他们一直追求独立建国,所以被所在国视为很有威胁性的分离主义势力,并受到不同程度的打压和迫害。
四、地缘政治。这个因素包含中东内部和外部两个层面:在内部,有三股力量在争夺地区领导权:一个是逊尼派老大沙特阿拉伯,一个是什叶派首强伊朗,一个是突厥族大佬土耳其。现代中东冲突,开始时主要集中在以色列和阿拉伯国家之间(犹太复国运动以及数次中东战争);后来,特别是上世纪70年代末何梅尼领导的伊斯兰革命在伊朗推翻了世俗化君主政体之后,巴以冲突不再是中东的唯一热点,因为什叶派在伊朗掌权,对本地区的影响力剧增,严重威胁到逊尼派沙特阿拉伯的地位。
土耳其不甘当北约走卒
而土耳其在厄扎尔执政期间,特别是现在的埃尔多安上台后,不再甘心只当北约走卒(“边缘之国”)和基督教与伊斯兰教之间的桥梁(“桥梁之国”),于是逐渐改变凯末尔时期向西方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开始强化在突厥语国家的影响力,其地区争霸之心与日俱增(“中心之国”)。这三股势力之间呈现一种此消彼长的发展模式,是中东局面剪不断理还乱的主要内因。
在外部,由于中东盛产石油,地扼欧亚要津和入海口,因而也就成了外部大国的必争之地。为此,早期的美苏和现在的美俄两国一方面在当地寻找代理人或程度不同的盟友(美方阵营中包括以色列、沙特等国;苏俄这边包括伊朗、叙利亚等),另一方面也加强各自在中东地区的直接军事存在:美国第五舰队的总部就设在海湾国家巴林,俄罗斯则依靠黑海舰队以及叙利亚的塔尔图斯军港,西觑地中海,南镇中东地区。毫不夸张地说,没有两大国(特别是西方阵营)的介入和幕后操纵,中东乱局不会持续如此之久。
五、伊斯兰国组织。这个怪胎产自小布什九一一事件之后的牛仔式“盲动主义”。美国推翻萨达姆之后,扶持曾在伊拉克遭受迫害的什叶派人马利基上台。大权在握的他开始反过来迫害逊尼派,解雇或刁难大批萨达姆时期的政府和军队人士,结果民怨四起,局面失控。而且,这位善变的政治家在美国人面前也阳奉阴违。最后,华盛顿无奈之下只好抛弃他。但此时伊斯兰国已在各地揭竿而起,其黑底白字大旗下早已聚集马利基政策下的失意者。因此,没有英美的“沙漠之狐”行动(海湾战争),伊斯兰国这只暴戾之狐就不会问世;没有沙特、卡塔尔、土耳其等国的暗通款曲,伊斯兰国组织就无法生存。
另外,恐怖组织并非只有伊斯兰国一家,曾经名噪一时的基地组织(卡伊达)如今虽然没有伊斯兰国动作大,却依然是一股不可忽视的伊斯兰极端势力。笔者认为,两者对世界和平的威胁必将越来越大,因为无论它们是处于目前争抢资源和地盘的竞争状态中,还是将来为了联手抗击西方而走到一起,其表现形式都将是暴力的升级。
许多人不解:以美国为首的“国际反恐联盟”已在叙伊地区轰炸了一年,为何伊斯兰国组织不但没被削弱,反而壮大到有能力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如果我们了解了中东乱局的因果脉络,这个问题或许就能迎刃而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