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应对“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的说法在中国大陆很流行,这里的“应对”是什么意思?是指“一带一路”产生的经贸合作抵消了TPP排斥中国的不利影响,还是中国的“一带一路”联合一些国家可以与TPP抗衡?无论是什么都是混淆视听的。
在“一带一路”框架下,中国设想与亚洲和欧洲的一些国家合作,通过修建基础设施,开展贸易与投资,促进金融的合作。这有利于中国,也有利于参与合作的国家。但这样的合作根本无法替代TPP。
TPP是美国等12个国家在21世纪国际经济新形势下,通过自由贸易协定的方式发展对外经济。TPP与“一带一路”的根本差异不是一个是美国主导,另一个是中国主导的,而是是否有一套贸易与投资规则。TPP是以规则为基础的国际经济合作,“一带一路”是通过中国与其他国家的合作意愿开展经济活动的。
以规则为基础的国际经济合作是全球市场经济的法制建设。12个国家的立法机构如果通过TPP,TPP就将成为一套新的国际经济法。TPP的法制意义在于为国家间的贸易与投资活动确立规则,消除国家间经济活动的随意性,以避免因政府更迭带来的不确定。规则的意义在于确保成员国在相对公平环境下的经济利益,提供贸易和投资的可预见性。如果TPP成员国之间产生了贸易和投资纠纷,TPP有一套解决争端的机制。
TPP的制度意义与世界贸易组织(WTO)是一样的,不同的地方是WTO为162个国家和地区接受了,TPP的范围有限。最主要的原因是高标准的经济规则很难让全球众多的国家接受,这就是为什么TPP和TTIP(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协定)的名称中不用协定(A,Agreement),而用伙伴(P,partership)的原因。
而这也是多哈议程谈判15年停滞不前的原因,也是全球多边国际投资协定产生不了的原因。全球众多的国家不接受高标准的贸易和投资规则的原因,是经济发展水平没有到达这样的要求,也不想让高标准的规则束缚自己。
“一带一路”不借助形成国际经济规则,而是借助双边政府的合作意愿去签署某个项目的协议。尽管政府间签署的合作协定也是法律,但这种行政层面的法律地位比立法机构的法律地位在层次上要低,在执行上有随意性。比如,中缅两国政府曾签署建设缅甸伊洛瓦底江上游电站的协议。该项目是缅甸政府主动邀请中国企业参与开发的,可是2011年9月30日缅甸方面突然宣布暂时搁置密松水电项目,由于项目的搁置,导致中方仅设备停放损失每月就高达上千万元人民币。
至今我们不得而知中国政府对中国海外投资遭受损失是如何处理的。但我们都知道国际投资协定中的争端解决机制,这类问题在TPP能够解决,正像WTO内中国借助争端解决机制起诉美国和欧盟的贸易不公平做法。
从国际经济合作的方式看,有规则约束的法制经济远远胜过凭政府官员意愿的经济合作,尤其是对非民主制国家而言。后者的合作方式经常让中国人民的血汗钱付之东流,如同中央党校教授蔡霞发问的那样:“央企出去之后,钱是否赚回来了?投资收益比例如何?赚回来之后钱给谁分享了?这些事情国内的人都不知道。”这里的问题有央企,也有外国政府的耍赖。
我们从来没有看到一起中国政府在国际投资仲裁机构起诉某国政府不履行协议的案例,恰恰相反,经常会在媒体上看到中国对外投资失败的案例,几百亿上千亿美元的投资打水漂。想到中国国内还有许多穷人,就这样把中国人的钱扔掉,不觉得心痛吗?
而这个问题TPP能解决,至少为投资争端解决提供一个渠道,讨一个说法。随着中国经济的强大和越来越多的投资走向海外,中国需要国际投资协定保护自己,中国已有的双边投资协定提供的投资保护水平都不及TPP,争端解决机制的方式不及TPP厉害。
“一带一路”应对TPP的说法是伪命题
“一带一路”和中国加入TPP都是中国对外开放在新形势下的必然选择,两者是并行不悖的,这两者属于多层次的经济合作方式,不存在替代关系。“一带一路”带来的经济合作现在根本无法用经济学的计量模型分析,因为合作到什么程度和有多少项目可做现在都不知道,即使有了“一带一路”的项目,能否产生经济效益也很难说。
用“一带一路”联合其他国家应对TPP根本不可行,亚洲和欧洲国家不可能与中国联手对付TPP,TPP在欧洲的.翻版就是TTIP,没有一个亚洲国家表示与中国联手应对TPP,中国政府推行“一带一路”并不排斥与TPP成员国的经贸关系,美国也不可能用TPP遏制中国的对外开放。用“一带一路”作为应对TPP的说法是伪命题,更像冷战思维的产物。
为什么“一带一路”应对TPP的说法很流行?深层次的原因是中美两国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异,导致两国间相互不信任,也导致中国红色教育用阶级斗争的思维影响国民,凡是敌人拥护的,我们就要反对,美国主导的TPP不让中国参加,就一定是美国遏制中国的产物。
一位中国前政府官员说“TPP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贸易行为”,把一个自由贸易协定说成是政治符合阶级斗争的逻辑。自由贸易协定从来就是经济和政治的产物,但自由贸易协定本身就是经济问题的协定,绝对不是政治。比如,美国与以色列签署了美国第一个自由贸易协定,美国的出发点是通过自由贸易协定发展以色列经济,巩固以色列在中东的存在。但是美以自由贸易协定本身是纯经济的协定,至于贸易协定产生经济效应,以及由经济关系上升至政治层面是另外的问题。
同样的逻辑,TPP有美国处于安全战略的考量,越南参加TPP就是一个脚注,但TPP本身是实实在在的经济协定。上述前政府官员渲染“TPP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贸易行为”,容易让不了解国际经济的人们,尤其是有着民族主义情绪的人,直接把TPP当作是遏制中国的产物。在美国,那些主张遏制中国的人赞扬TPP,与中国国内反对TPP的理由如出一辙,都认为TPP是遏制中国的手段。
从文化层面看,“一带一路”应对TPP的说法反映了中国文化缺乏规则意识根深蒂固。中国用15年时间争取加入WTO,反映出中国接受国际规则的艰难。了解WTO规则的人都知道,申请加入WTO的国家只能接受现行的WTO规则,更多的是申请方要满足WTO成员方的要求,不接受的代价就是时间上的延迟。
1997年美国倡导亚太自贸区的时候,中国不接受,中国喜欢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的合作方式,没有约束性。美国搞了TPP,中国才积极倡导亚太自贸区。中国国内批评TPP侵犯国家主权,因为TPP的投资争端解决机制采用投资者和国家争端解决模式,即投资者可以在国际机构起诉东道国政府。中国国内的民粹主义者认为,投资者起诉东道国政府,就是让跨国公司,让外国资本起诉东道国政府,剥夺了东道国的国家主权。
根据2014年4月联合国贸发会议的报告,截至2013年底,已知的投资者和国家争端解决数量达到568个,98个国家当过被诉方。这就是说,美国确立的这套争端解决机制被许多国家接受了。投资领域的负面清单和准入前国民待遇也是美国创立的,目前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接受。中国上海自贸区的设立就是为了试验这套规则。中美还没有达成双边投资协定,反映了中国接受这套规则的难度,也反映美国对中国的不信任。
可喜的是中共十八大三中全会和四中全会再次确立市场经济和法治建设的地位,这为中国接受TPP提供了思想基础,TPP以市场经济为理念设计更符合时代潮流的贸易和投资规则,它超越了WTO规则,符合与时俱进的发展变化。中国的“一带一路”如果也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和法治精神,也一定会增进中国人民的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