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微空间的国家意识形态安全风险及其防范体系构建

微博、微信、微新闻、微电影等“微”系名词的出现与流行,标志着人类社会已进入“微”时代。“微时代”亦称自媒体时代或个人互联网时代,是指以微博、微信等新媒介为主要代表,以短小精炼作为文化传播特征的时代。微时代让一切信息都可以通过微博空间和微信朋友圈等空间媒介迅速交互传播,使得人人在对话中实现决策参与,成为传播活动的主体。微空间中信息传播的新特点既给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全面分析微空间的特性及对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双重影响,提出微传播背景下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方式、机制与现实路径已成为当下重大而紧迫的任务。

一、微空间发展对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影响

空间是依靠网络技术,把文字、图像和声音等信息呈现出来并影响现实世界的媒介空间。它主要依托于移动通信终端,以微博、微信等微交流媒体为技术平台,以微小说、微视频、微访谈、微公益等各种“微文化”作为主要产品内容。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微空间”的“微”则主要是指:传播信息的“微内容”(如一篇博文,一张图片、音频、视频,Email的主题等);传播体验的“微动作”(简单点击或触控鼠标就能完成诸如选择、评价、投票等功能);传播渠道的“微介质”(以手机、平板电脑等为主);传播对象的“微受众”(微信朋友圈、微博粉丝等)[1]。

(一)“微空间”文化信息传播的主要特征

“非中心性、多元性、开放性、及时性”等是基于移动通信终端的“微空间”文化生态所具备的网络文化特征,然而,除此之外,以微博、微信等新媒介为主要代表的“微空间”也呈现出其独特的特性。

1.碎片化传播。多维交互碎片化是微传播过程中最显著的特点。微空间中存在着点对点传播(例如发私信)、点对面传播(例如向粉丝群发),以及面对点(跟随者转发或评论加关注者的信息)等异时或同时传播,最终形成“一对一”、“一对多”、“多对一”和“多对多”的多样性交叉的传播模式。这种传播方式满足的是“微民”以自我为中心的信息传播和接受体系,彰显的是“微民”的自我个性,任何观念都以是否满足了“我”的需要及喜好为衡量标准。每个人发布个性信息并且在传播中按个人喜好转发和评论使微空间的传播碎片化。

2.裂变式传播。急速裂变式被形象的称为“病毒式”传播。此传播方式是由微博空间和微信空间的传播机理决定的。一人发布信息源,和他是好友或者“互粉”的人先看到,然后再以每一个人上面的人为原点继续裂变式地分散传播。从一人的信息源到一群人获取信息,而这一群人中每一个在传播中的个体又会成为单独的次信息源,使信息类似一传十、十传百的方式成几何数量增长,这样的扩散传播形成树状结构貌似传销[2]。这种分子裂变式特点的传播使传播广度无限延伸,传播的范围瞬间扩大,聚焦瞬时产生,热点即刻出现。

3.自媒体传播。自媒体是以现代化、电子化的手段,向不特定的大多数或者特定的单个人传递规范性及非规范性信息的新媒体的总称。微空间传播的自媒体性更加注重的是普通“微民”的参与、互动和体验。信息流转的决定权部分地给了“微民”大众,而不再是由大众传媒、各类网络意见领袖完全决定信息传播。微传播中,每一个人都有机会进行信息生产、新闻制作和资源共享的活动。信息以个人化、草根化和自主化的面目向特定或者非特定的人群进行公开性以及私人化传播成为未来的大势所趋[3](P84)。

4.实践性倾向。微空间是在能动地讨论公共事件进而在提出实际的方案中对个人和社会产生影响的。马歇尔·马克卢汉曾说“媒介即讯息”,“媒介除了传递内容外,它作为一种手段也影响着个人和社会”[4](P335)。这就告诉我们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是媒介而不是信息本身,因为媒介本身就具有变革社会改造世界的力量,而微空间作为当今社会及其重要的媒介空间就具有了很强的实践意味。

(二)微空间发展对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积极作用

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的广泛应用,对我国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带来了新机遇。概括而言,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微空间为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及拓展意识形态舆论阵地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有上亿用户在微空间中交流信息、交换资源,形成了庞大的资源系统,“微民”可以在微信公众号空间里搜索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和信息,可以在微博空间中搜寻自己感兴趣的主题或信任的大V,这都为意识形态工作者和“微民”进行沟通和交流提供了话题和材料。政府可以利用微空间“病毒式”的传播特点,依靠可靠的人和社群甄别信息真假,为拓展意识形态舆论阵地提供了极其便利的条件。更为重要的是,微空间为国家意识形态内容创新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资源,权威微信公众号社群空间为国家意识形态形式的完善提供了灵感。总之,国家可以利用微空间中的有效资源,化被动为主动,及时捕捉、甄别、拓展信息,为在出现重大公共事件时及时主动地发布权威信息,引导舆论做准备,国家的公信力就是在点滴地和“微民”及时沟通中提高的。

2.微空间开辟了提高国家意识形态工作辐射力与影响力的新途径。首先,作为交流信息和沟通情感的重要平台,微空间为拉近各级党委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的距离,党委和政府倾听群众心声和解决群众最关心最迫切的问题提供了便利。其次,微空间给党和国家的形象建设创造了面对面零距离的展示平台,如方便了各级党委和政府直接与人民群众沟通交流,让群众更好地了解各级党委和政府内反腐败斗争及法治建设情况,增强各级党委和政府执政的合法性。最后,微空间为提高各级党委和政府的运行能力提供了动力和方向。一方面,微空间方便了各级党委和政府接受“微民”群众的监督和批评,从而使其更好地为群众服务。另一方面,微空间中的微型企业和微型社群的科学运作方式和管理制度为各级党委和政府改善自身运行机制、提高运行效率指明了学习方向。这些提高党的意识形态工作辐射力与影响力新途径的开辟,不仅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提供了民主氛围,充分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主体地位,而且也激发了广大民众建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热情和积极性。

3.微空间搭建了增强国家凝聚力、创新主流意识形态管理机制的平台。微空间的无限虚拟空间特点为政府创建自己的权威子空间提供了广阔平台。一方面,政务微博的开展、权威的政府微信公众号的搭建是微空间为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建设提供的范例,这些平台的搭建使政府能够科学地管理和引导微空间的发展,疏导微空间中杂乱无章的“声音”,引导“微民”理性、乐观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利益诉求,有序地开展能够传播正能量的线上和线下活动,进而提高政府的影响力和国家的凝聚力。另一方面,微空间中的优秀社群的运作模式(如壹读微信号社群)也为政府创新意识形态管理机制提供了有益借鉴。

(三)微空间发展对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负面影响

空间的裂变式传播特性和内容的无限丰富性使人们的思想更加自由、开放的同时也使各种思潮和真假信息充斥其中,虽扩展了“微民”的认识维度,但也加大了“微民”的辨识难度,削弱了国家整合资源和信息、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力度。微空间中,个体精神世界更加复杂,真假是非更难分辨,加之各种负面信息充斥微空间,阻碍正能量的传播,难以使“微民”获得科学的“思想营养”和国家发展有益共识,国家意识形态安全面临挑战。

1.微空间中西方社会思想与文化渗透,扩大了我国意识形态防御的维度。西方主流意识形态有新自由主义、保守主义、民主社会主义、民主主义等,这些社会思潮对西方社会的演化和东西方国家的关系都产生了重大影响,特别是在我国微空间传播过程中影响巨大[5](P83)。由于微空间传播的便捷性、进入门槛较低,监管体系不完善等原因,微空间中西方思潮从新闻解读、价值观渗透、中西方影视作品比对、西方精英演说等多种方式影响着我国广大“微民”的价值判断和思维方式,并妄想夺取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权,这使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防御维度极度扩大,防御力度也出现削弱,值得警惕。

2.微空间意识形态的多样并存与信息芜杂,消解了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首先,微空间的自媒体性使得每个个体都可以从自身的利益、角度和思维方式来发表意见和观点,而每个人的成长环境、受教育程度、立场等都存在差异,这些差异使个人发布的信息种类繁多且观点不一。其次,部分别有用心之人会在微空间中发布虚假和反动信息使得信息更加庞杂,难以分辨。最后,微空间中活跃着社会各阶层的“微民”,他们之间缺乏友善的沟通和有效的引导,价值观差异巨大。我国意识形态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出现多样化发展的趋势,这给我国一元主导、多元并存的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带来了挑战。

3.微空间的裂变式与碎片化传播路径导致主流舆论引导难度增大。自从以微博空间和微信空间为代表的微空间出现,一种“病毒式”的传播方式代替了以往的有线性传播、两极传播、循环传播和互动传播。这种裂变式传播由微博空间和微信朋友圈本身的特性决定,这种传播特性使传播内容的类别繁多和传播范围无限宽广,主流舆论很容易在无限繁杂的信息中被消解。由于传播主体数量庞大,人群阶层差异巨大等因素,各种“声音”均在微空间中出现,如各种社会思潮和主义,各种虚假信息和不良链接都在微空间中存在并传播。这些都给主流舆论的引导工作带来了困难。

4.大数据时代的来临促使微空间意识形态安全漏洞频发。“大数据”是用来描述信息时代产生的数据,数据本身不仅指数量大,而且也指种类丰富,极具多样性,这样的大数据调查的问题及解决方案才真实且科学。在大数据时代,许多看似无关的数据经过综合分析都可能成为重要的机密数据。在各领域中,决策将日益基于数据和分析作出,而并非基于经验和直觉。但问题是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数据资源较少,微空间中个体的思想状况数据档案还没有有效建立。可以说微空间中的意识形态安全建设还没有完全适应大数据时代带来的数据风暴和一系列即将发生的变革,意识形态安全漏洞不断,急需弥补。

二、确保微空间主流意识形态安全的方式与机制

微传播视阈下,微空间的信息传播面临着各种复杂的局面。为了有效地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我们需更敏感、更细致地深入研究,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提高主流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凝聚力,增强主流意识形态对网络文化的控制力和引导力,牢牢掌握网上舆论主导权。为此,我们必须从具体方式和有效机制两大方面对微空间中的思潮和主义进行有效的引导与整合。

(一)微空间确保主流意识形态安全的方式

空间传播影响主流意识形态安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多因素的,因此要加强当前微空间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力、凝聚力,必须要有新的思路,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

1.对话方式。对话方式必须从传统的自上而下的宣传或灌输方式向平等沟通、理性引导的方式转变。微空间传播的自媒体性特点使“微民”的自主性更高,信息获取便利的特点使“微民”的思维更加开放和活跃,这都使我们以往的对话方式效用大大降低。主流意识形态安全建设不能再仅仅依靠上下级的命令式宣传或灌输,而需要在微空间中建立与民众平等对话交流的平台,如政务微博和官方微信公众号等来和“微民”友好交流沟通,及时辟谣虚假消息和发布国家及各级地方重大新闻事件,提升“微民”对主流意识形态的信任度和亲切感,并合理引导“微民”理性判断和传播信息,维护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安全。

2.阵地文化建构方式。应以开放、亲民和互动的方式建构阵地文化。在微空间中主流意识形态若想真正发挥作用必须拥有主阵地,也就是微博中的政务微博和微信中的官方微信号。而阵地文化的建构就是要对政务微博和官方微信号进行“软件”上的升级。两大阵地文化建构既要考虑国家意识形态建设的内在规律和逻辑,又要思索“微民”的思维习惯和认知水平,以开放的方式虚心听取“微民”间的意见,以亲民的方式赢得“微民”的好感,以互动的方式加深官方和“微民”间的沟通和感情。只有这样的阵地文化才能吸引“微民”参与、讨论和思考国家大政方针、文化安全和发展等主流意识形态建设,进而得到“微民”的认同。另外,阵地文化建设方式的转变还要加强政务微博和官方微信号工作队伍建设,提高其业务能力和互动沟通能力。

3.“微语体系”运用方式。在微空间中,语言体系的运用要从传统的官方严肃话语体系向活泼轻快的“微语体系”转变。微语体系是广大微空间中的“微民”在交流互动中自发形成的语言体系,符合广大“微民”的思想认知和心理需要,如“给力”、“你懂的”“挖掘技术哪家强”等词句,受到“微民”的极大喜爱和热捧,传播效果必然显著。要把微信、微博空间中形成的“微民”习惯和喜爱运用的语言体系引入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的内容当中,内化为表达意识形态内容的话语输出方式和运用方式,进而增强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的认同度和传播效果。习近平同志在2015年新年贺词中用“蛮拼的”和“给人民点赞”等网络言语来总结2014年的国家工作,得到了“微民”的极大认同和称赞,效果甚好。

(二)微空间确保主流意识形态安全的机制

确保微空间中主流意识形态安全还需要从制度上建立长效、科学的微空间治理机制。具体来讲,应从预判预警机制、舆论引导机制、危机处理机制和协作交流机制四大方面进行机制建设。

1.预判预警机制建设。微空间中信息传播和扩散极为迅速,热点新闻和事件会瞬间聚焦舆论,引发舆论热潮,这给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带来了很大的不确定性。建立相应的微空间预判预警机制十分必要。首先,要加强微空间的实名认证机制建设。这样可以防止虚假和扰乱社会秩序的信息的泛滥。建立针对微博和微信的分级分类监测体系,对达到一定粉丝数量的微博、微群群主和微信公众号要实名认证和不定时监控,对重点监测人群进行身份识别和认证。国家网信办已经在2015年1月提出要全面推进网络实名制,重点就包括微博和微信号的实名制认证。其次,要建立完善的监测体系。普及“倾向性分析技术”,在微空间中运用信息观点识别和情感分析技术,“抽象回帖、评论的倾向性,识别带有较强烈的特定感情色彩的内容”[6];依靠云计算达到海量数据快速处理不良信息和锁定博主或微信号的效果,对相关责任人进行问责。

2.舆论引导机制建设。微空间中的意识形态安全亟须健康有序的微博和微信舆论,而微空间的自媒体性和裂变式传播特性使其很难始终出现健康有序的舆论呼声,微空间的舆论引导机制必须完善。首先,应改进舆论采集工作和管理方法,政务微博和官方微信号要加强和代表性网站、微博大V和普通“微民”的及时沟通,完善舆情采集工作和管理。其次,完善政务微博和官方微信号的热点舆论开发、跟进和引导工作。针对微博、微信热点,尤其是“微民”自发跟进的舆论热点问题,要主动及时搞好内容策划,及时回答“微民”问题,进而引导其有序、理性地思考。最后,应加快推进对微博和微信等微空间治理规范的专门性立法,使微空间的治理有法可依,震慑不良信息发布者和恶意舆论引导者[7]。

3.危机处理机制建设。微空间遇到突发事件的概率很大,一件重磅新闻,可能引起上百万微博主的聚焦和讨论以及更大范围的扩散,建立突发事件危机处理机制就是要防止舆论失控,肆意扩散。危机处理机制建设具体做法如下:首先,要建立微空间危机巡查制度。成立专门危机发现小组,负责专门地搜集和发现潜在的危机信息。这些专门负责人在微博空间和微信空间中利用云技术等先进技术手段进行巡查和监督,第一时间发现危机并及时处理。其次,要建立积极主动式的舆论新闻发布机制。改变以往被动地发布和辟谣信息的局面,建立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在政务微博和官方公众号上主动迅速发表重大事件的相关权威报道,掌握主动权来化解危机。

4.协作交流机制建设。协作交流机制的建设目的就是要让政府和民众在微空间中有一个畅通和自由的交流渠道,这其中更为关键的是如何让民众有和政府交流的意愿和兴趣。所以,首先应该加强政务微博和官方微信号的内容建设,内容要更多地联系到群众的利益,更贴近群众的生活。这需要微空间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的工作队伍深入群众,体察民情,收集信息,转化为优质文本和视图内容。其次,建立和完善政务微博和官方微信号随时互动平台,并建立责任追究制。微空间交流互动责任落实到人,没有听取“微民”的意见和建议或没有及时回答“微民”问题的要追究责任。

三、微空间主流意识形态安全防范体系构建的有效途径

空间中主流意识形态安全对国家治理和社会稳定影响重大而迫切,亟须我们对其建构的有效途径进行理论分析和实践性探讨。在对微空间中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利弊分析、方式和机制的研究基础上,我们可以从五大方面提出建构途径。

(一)加强微空间马克思主义阵地建设,树立微舆论的“风向标”

在微博空间中,建立专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发展的政务微博,拓宽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微博空间中的传播范围。以理想信念和网络素养教育为主题,不断创新马克思主义传播方法,做到理论通俗且具有说服力。对于微博空间中具有重大影响力的微博大V们,要建立专门的平台和专项资金引导他们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中央的方针政策及策略,用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一分为二地分析问题,让其深刻认识微空间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的重要作用和现实意义,进而使其成为党和政府在微空间中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得力助手。在微信空间中,要善于利用权威的官方微信号(如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的资源和平台,学习优秀微信社群的内容设计和运作方式(如正和岛),聘请优秀公众号专家为顾问,不断优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的宣传内容和形式,使更多“微民”喜爱和认同。另外,还可以入股影响较大的民间微信公众号,让其为一元主导、多元并存的意识形态建设提供更优质的创意和资源,扩大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力。两大空间的阵地建设都是在学习他人、优化自身的过程中为微舆论树立马克思主义“风向标”。

(二)加强微空间思想教育,促进微空间相互交流,启动微空间“减压阀”

在微博空间,思想政治教育首先必须在与“微民”平等交流和友善沟通基础上进行,目的是为了让政务微博的“粉丝”数目增加,扩大微空间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其次,要对微信空间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进行调整,选择高水平的、贴近微民实际生活,引起其共鸣的思想政治教育文本信息和视频、图片资料传递给“粉丝”,利用微博传播特点,及时发布各类实用信息,帮助“微民”解答困惑和问题。最后,利用微空间跟踪“典型”“微民”的实时动态,并调整思想政治教育的重心和方法,起到微博空间意识形态安全建设“减压阀”的效果[8]。对于微信空间的思想政治教育,也是本着以上思路进行。由于微信本身还有语音功能、公众号有每日限发一次的约束等特点,思想政治教育要利用语音传播有趣、有料的相关知识,选择简洁生动的图文、视频让公众号会员每天接受并潜移默化地学习,减轻微信空间意识形态安全压力。

(三)及时汇集舆论民意,紧紧把握舆论导向,擦亮公共决策的“电子眼”

空间讯息的瞬时性和多变性对舆情的收集、研判和引导提出较高要求,所以必须系统分析、多管齐下解决,进而为公共决策提供科学依据。首先,鼓励“微民”积极参与微博问政和微信问政,以开放、包容的态度欢迎“微民”提问,提高“微民”参政的积极性,为收集微空间舆论提供民意基础。其次,要完善微空间信息收集机制,促进舆情调查的制度化,对于重大决策,要深入实地进行舆情分析和调查,决策实施后要在微空间追踪“微民”的反映和决策的效果,实时调整决策细节以适应并引导微空间舆论。再次,建立完善的舆情研判机制,要有一套专业的甄别团队、科学的分析和处理信息的方法以及相应的舆情分析软件等技术支持,对于研判舆情信息这一系统工程必须有专人和专项资金负责运作,确保政府在信息庞大和芜杂的微空间中甄别、筛选、加工和处理有效信息,真正为公共决策擦亮微空间“电子眼”。最后,要合理引导微空间舆情,确保公共决策的有效性。政务微博和官方微信号要及时公布政府政务信息,建立透明的政府信息发布制度,通过微空间和“微民”即时互动,减少“微民”疑虑、困惑和不满。倡导微博大V和权威官方微信号积极深入群众,解答疑虑,发挥其引导的关键作用。倡导省部级官员和权威专家学者开通微博,科学解读大政方针,合理引导舆论。综合运用以上措施来减少公共决策贯彻的阻力,增强公共决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9]。

(四)建立规范的微空间监控制度,筑牢微舆论“防火墙”

空间的舆论有随意性强、聚合力大等特点,社会事件在微空间中很容易产生聚焦。若虚假信息和政治阴谋等糅杂其中,后果不堪设想。所以必须建立规范的微空间监控制度,筑起一道坚固的“防火墙”。首先,要开发微博空间和微信空间自动化监控系统,该系统应包括至少舆情信息收集、舆情信息分析和有害信息过滤三大功能,并随着科技的进步和舆情的变化而不断完善。其次,要成立微空间舆情监控专业队伍负责重大微空间事件的预测、引导和处理,要做到及时发现、及时发布权威信息引导和后续影响的跟踪处理。微空间的重大舆情信息的全天候监测和预防也很重要,应同时做到及时删除还没有产生重大影响的虚假舆情信息和及时引导还未产生巨大效应的真实舆情信息。总之,要最大程度地发挥微舆论的正能量,把微舆论的负能量降至最低,确保微舆论“防火墙”坚不可摧。

(五)积极传播正能量,搭起微空间健康舆论“大舞台”

“正能量”指的是一种健康乐观、积极向上的动力和情感,“一切予人向上和希望、促使人不断追求,让生活变得圆满幸福的积极动力和感情,一切有利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积极因素”[10]。在微空间中,由于其“病毒式”传播的特点,正能量通过微空间会显示出无限的能量,对培养一个健康的舆论环境进而对国家意识形态安全都会有不可估量的正面促进作用。具体要从以下两方面入手:首先,政务微博和官方微信号要承担起传播正能量信息的责任,引导“微民”积极、理性思考社会问题和面临的困难,抵制虚假信息和黄赌毒等负能量的影响。大力举办具有正能量性质的线上和线下活动(如公益捐款和爱心接力),使广大“微民”在为社会注入正能量的亲身经历中感受内心愉悦,并把这种愉悦心情在微博空间和微信朋友圈里散播开来,形成正能量合力。其次,政府要引导微博大V、优秀微信公众号和社群,也要为传播正能量尽一份力。在党和政府的努力和倡导下,微空间中的所有个体都能为正能量的产生和传播尽一份力,并体会充满正能量的微空间带来的身心美好,从而自觉搭起健康舆论的“大舞台”。

参考文献:

[1]刘兴凯.“微空间”文化生态的“三俗化”倾向及其规制[J].社会科学家,2014,(2).

[2]穆影.互联网时代的病毒式传播[OL].http://www.gmw.cn/02sz/2009-02/01/content_920461.htm.

[3]毕宏音.微博诉求表达与虚拟社会管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

[4][美]斯蒂芬·利特约翰,凯伦·福斯.人类传播理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5]杨立英,曾盛聪.全球化、网络化境遇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6]庞宇.微博管理的问题与对策研究[OL].http://views.ce.cn/view/ent/201203/27/t20120327_23190190.shtml.

[7]孟威.完善网络舆论引导工作机制[OL].http://theory.people.com.cn/GB/49154/49156/6401973.html.

[8]张新慧.微博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浅论[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4).

[9]张丽红.论我国公共决策与网络舆情[J].广西社会科学,2009,(7).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词条  构建  构建词条  防范  防范词条  体系  体系词条  及其  及其词条  
智库

 美国人将养老缴费视作“投资”

美国人不炒房、不囤房,也不存款,却反而流行信用消费、透支消费,“一人数卡在手,刷遍全球无忧愁”。底气何在?自信何来?请问:美国人的钱都去哪儿啦?答曰:他们主要将...(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