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外汇储备下降286亿美元,大大低于预期。在笔者看来,这与近来决策层明确表态人民币不存在大幅贬值基础,加大稳汇率措施密切相关,而这也极好的反驳了早前一种很流行的观点,即维持汇率稳定必将大幅消耗外汇储备,干预成本过高,得不偿失。相反,2月外储降幅低于预期,恰恰说明汇率稳定有助于引导市场预期,减少企业与个人恐慌性换汇与资本流出,利于金融稳定。
此外,2月以美元计价中国出口同比大幅下降25.4%,创2009年5月以来近7年最大降幅,验证了当前海外需求疲软的事实。有观点认为呼吁人民币贬值应对,但笔者发现,前期贬值幅度较大的国家如印尼、巴西等,1月出口亦大幅放缓,增速下滑幅度分别扩大至20.73%、17.9%,显示在全球经济低迷之下,期待人民币贬值以稳出口的愿望很难实现。
同时,考虑到中国已经自2012年来连续4年未能完成外贸指标,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对于进出口的指标考量已经去除,亦显示出今年出口企业面临的较大压力。
在出口持续下行的情况下,进口反而有所恢复。2月进口同比下降13.8%,好于1月-18.8%的增速,进一步证明,保持汇率稳定有助于避免市场恐慌,一旦金融风险降低,平稳的外部环境有利于政策转向稳增长,对提振内需仍是非常有帮助的。
当然,支持笔者人民币汇率不应采取一次性大幅贬值策略的还有近一段时间的美元震荡走弱。早前大部分观点认为,美联储加息之后,根据利率平价理论,美元大概率走强,而这或将加大人民币维持对美元汇率稳定的成本,加大人民币大幅贬值的压力。但笔者通过梳理上个世纪70年代以来美联储7次加息后美元的表现来看,发现加息后美元走弱反而是大概率事件。
实践结果证实了笔者判断。自去年12月初美联储历史性加息以来,美元并未保持强势升值态势,截至3月8日,美元指数97.11,比去年12月初美联储加息之前100高点,呈现震荡回落态势。美元并未强势升值也说明一次性贬值的建议是糟糕的,毕竟如果坚信美元走强,进而采取一次性贬值,则不仅有可能丧失美元走弱,人民币跟随美元小幅贬值,释放汇率风险的时机,也会自酿风险,导致市场预期混乱、加大资本流出,影响金融稳定。
可以说,近期公布的一系列数据与例子清晰的说明了维持人民币汇率稳定的必要性。而汇率风险淡化,也有助于货币政策进一步支持经济增长。实际上,2月底中国央行启动降准,便是在稳汇率措施加码,资本外流渠道有所收窄,G20会议表态人民币不会持续贬值的背景下做出的,显示了货币政策担忧资本外汇而谨慎转为汇率稳定时的更加积极。
实际上,稳定的外部环境只是防止恐慌蔓延的基础,若要重拾投资者信心,实现经济企稳并加速推进改革才是根本。值得肯定的是,从两会以及之前的政策举措中已经看到了决策层的上述意图。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将增长目标定为6.5%-7%,实属知难而进。此外,避免新一轮“稳增长”措施重走“四万亿”老路,注重民生领域投入,防止银行承担准财政功能,防范资产价格大幅上涨风险,以及加速供给侧改革才是应对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