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三十年的突飞猛进,中国的城市发展,已经从以规模为主导的粗放扩张,转向以品质为主导的精细发展。一个城市不可能无止境地建设下去,必需要通过精细化的城市管理来提升城市设施的运行效率,改善生产生活环境。然而要实现这种转型并不容易,因为城市管理恰恰是许多地方政府的短板。
以通州为例,虽然行政副中心的建设会给区域带来无数的机会,同时也会带来更大的挑战,其中最大的挑战就是城市管理的提升。通州区,从最初的北京城边的郊区县、发展到郊区,再到现代化国际新城,以及当下的行政副中心,城市定位在不断提升,城市管理的手段和品质,却远远没有达到城市定位的高标准严要求。如何在城市管理领域取得突破?最重要的是转换思路:从计划经济时代的管控思维,转向市场经济时代的服务思维;从疲于奔命的城市末梢管理,转向供给层面的源头管理。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城市管理的目的就是要满足居民的生产生活需要,让城市系统良性运转,让城市要素各得其所,最优配置。不同的主体对城市的需求是不一样的,具体而言,市民的需求包括“生态环保、生活便捷、秩序优良、设施完善”,企业的需求包括“政务高效、市场活力”等,政府的需求包括“品质一流、安全保障”等。
当政府主导的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无法提供满足市民和企业需求的城市功能时,城市运行的内在规律和自我修复系统会形成“非正规”的需求满足机制,比如污水处理厂的缺乏导致乱排污、便民商业的缺乏导致街边游商等。城市管理面临的难题,就是要时刻从管理的末梢来应对这些“非正规”行为,然而忽视“供需不平衡”的根源性问题导致传统举措治标不治本,往往事倍功半,疲于应对。因此,从满足人的需求出发,我们认为,通州区进行城市管理综合改革、构建现代化的城市管理体系,就是要从源头出发,进行城市管理的供给侧改革,通过完善城市功能、提高组织效率、改进管理模式、优化空间载体,细分城市板块,形成适应现代化市民社会的城市管理供给系统。
认识城市管理的供给侧,主要是认识供给主体/管理主体、城市功能、管理内容/城市问题(如下图),其内在逻辑是:供给主体通过提供完备的服务功能满足市民需求,当功能不完备时就会产生相应的城市问题,城市管理者的日常工作就变成管理这些非正规的城市现象,也就是“末梢管理”。要变末梢管理为源头管理,就需要从完备功能设施的视角出发,查缺补漏,满足市民需求,从根源上解决城市管理问题。
以乱停车为例,其带来的问题可能是停车秩序混乱和交通拥堵,究其源头,可能是停车设施不足,如何满足该区域市民的停车需求,则成为解决其源头弊端的一个措施。
城市管理属于末梢管理,要面对的是具体的人和事,单纯依靠行政指令成本高效果差。城市管理的供给侧改革三维模型,紧紧抓住城市管理的内容、城市管理的主体和城市功能三个核心要素,从更加人性化的视角来看待城市管理问题,反思城市的功能配套是否出现问题,查缺补漏,从供给层面完备城市功能,形成特色化差异化的解决方案。
如广场舞在社区扰民,可能是源于城市的公共开放空间不够;摊贩游商的存在,可能源于该区域职住不平衡,没有规划商业空间;小区车辆乱停,可能源于停车位不足或地下停车场乱收费……如此种种,不一而足。
城市是由多个子系统组成的有机复杂巨系统,城市问题的积累有着深层次的历史原因,任何一个城市问题表象的背后,既可能有城市配套欠缺的缘由,又可能有其规划建设、体制机制的深层次根源。需由表及里,层层联动,否则,城市管理就会陷于猫鼠游戏的疲惫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