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一带一路”需要更多财经语言

在“一带一路”的沿线,至少有四种大型文明,近百个国家和上百种语言。由于每个国家所处的环境、自然条件、宗教、语言、民族和政治制度都不一样,对外来信息的接受习惯也不尽相同。要增加“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对中国的认知,加强中国与沿线国家的互联互通,中国除了在文化、民心上加强沟通外,还迫切需要运用好各种全球通行的“语言”。

2016年以来环球股市、汇市到大宗商品震荡一浪接一浪。国际市场风云变幻,不但冲击了不少国家尤其是亚洲国家的经济,国际上不少国家也开始对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提出质疑:中国的经济前景究竟如何?若如果来国际经济、金融市场的波动加剧,会否影响中国的“一带一路”建设进程?

我认为,财经(财政、金融和经济)语言是国际社会大多可以“听懂”的语言,“一带一路”未来的建设中需要更多使用财经语言和国际沟通、交流。

其一,财经语言令外界增强对“一带一路”信心

不少机构的研究报告均显示,由于世界经济的下行趋势以及金融市场的波动性扩大,预计2016年世界经济增长率将停滞于2%左右。加上中国经济从此前的高速增长回落到中高速增长阶段,未来几年GDP6.5%至7%的增速可能会成为新常态,令各国对中国经济前景忧心忡忡,忧虑中国未来难以为世界经济注入新的动力,同时也担心随中国经济增速下调,外汇储备减少,中国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进程将会减慢。

对此,一方面,中国政府包括各驻外使馆、传媒机构,应该更多使用财经语言,用国际社会易于理解的方式,及拿出深具说服力的解释,以充分的案例和理据让各国知道,即使在2015年中国经济遭受国际各种因素冲击,中国仍以占全球约14%的GDP总量创造了占全球约25%的经济增量,对全球经济作出超额贡献。未来随着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动力的转换,以及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产能合作,必将为世界经济提供更多的增长动力。

另一方面,中国的媒体也需要更多以财经视角对外传播,以令国际社会理解和接受中国经济增长由高速转向中高速的新常态,同时能够进一步掌握我国经济结构转型中的细节变化,清楚了解到中国经济的增速既是经济规律的展现,也是中国政府主动调控的结果。“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更应当理解中国经济增速虽放缓,但仍有实力、仍有能力推动“一带一路”的建设,能够促进沿线各国的经济发展,这都是媒体在推动“一带一路”进程中需要承担的责任。

中国更应当向沿线各国强调,作为地区性的经济、金融大国,中国在历史上一直为区域经济稳定担任着重要角色,如在此前的亚洲金融危机以及美国次贷危机中,亚洲各国经济、市场都出现了巨幅波动,中国则在稳定亚洲经济中承担起了巨大责任,未来也同样如此。

其二,“一带一路”对外传播宜重财经话题

一带一路”不仅仅是中国政治领域的大事,更是经济领域的大步推进。然而,当前“一带一路”在对外传播中,仍以新闻尤其偏政治、政经方面的报道为主。事实上,“一带一路”想要得到沿线各国的最大程度认同,一定要避免过去“唯政治论”,过度展示意识形态和政治理想的态度,更应当把传播的突破口放在金融、文化等领域。

当前随国际金融体系的逐步一体化,各国金融系统愈趋深层次联结,金融渐渐成为一种国际共同“语言”,各国民众对股市、外汇市场、债券市场、重金属价格等共同的体验,已产生了广泛“通感”,面对金融市场的表现,无论语言、风俗、民族、国籍都不是障碍。因此,在金融领域,用通用的金融“语言”来传播新时期的“一带一路”构想,将可大大增加构想对沿线各国民众和机构的吸引力。

一带一路”倡议的“五通”包括“资金联通”,其涉及的建设项目需要来自各个国家和地区的资金,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其中涉及的合作以及投资机会更将是多不胜数。我认为中国可联合沿线国家,共同搭建区域性的金融合作网络,并尝试将已在沪港通中实现的境内外市场互联互通向外拓展到部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这样,不但沿线国家的政府和企业能感受到合作带来的益处,连各国的普通民众也可以分享中国经济繁荣以及“一带一路”带来的投资机遇。

中国也应当更积极参与及制定区域内的金融制度顶层设计。当前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金融体系,在机制上存在“特里芬悖论”——美国通过美元的主导地位向国际转嫁其金融危机,不但严重冲击环球金融市场,部分地区、国家更因此爆发金融危机乃至经济危机。加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的国际货币结算广泛采用美元,不但成本较高,还容易遭受汇率波动风险、信用风险和贬值风险等风险。

例如,中国政府可考虑联合即将成立的亚洲金融合作协会内的政府和金融机构,通过新型“区块链”的技术尝试开发一个虚拟货币系统。这种由各方共同拟定规则,信用建立在联合协议上的系统,为其运作的有效性、安全性提供了可靠的法律依据。该系统不但是双边货币互换、多变交叉货币互换的网络版,更是升级版、智能版。

金融领域的互联互通,是促进经贸、投资、旅游等众多领域合作的基础和支撑,中国在“一带一路”的推进中对外使用更多的金融语言、金融逻辑,不但可加强中国与沿线各国金融领域的互联互通,更将加强中国与沿线各国在其它领域的互联互通。

因此,中国政府、各驻外使节和媒体机构,在涉外交流、对外传播中都必须更多使用财经语言,才有可能打好国际信心战,释开各国对中国经济、对“一带一路”倡议的疑惑,助推“一带一路”进程。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一带一路”需要更多财经语言  一带  一带词条  一路  一路词条  语言  语言词条  需要  需要词条  更多  更多词条  
智库

 欧洲危机的全球未来

如今,很显然,欧元区危机将在2012年继续发酵,尽管2月初股市有所反弹。希勒和希腊主权债务债权银行之间的谈判仍未落局,但涉案银行是否会充分广泛地参与还是个疑问。...(展开)

智库

 3000亿关税威胁已成强弩之末

近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发推特表示,美方将于9月1日对3000亿美元中国输美商品加征10%关税。这发生在两国元首不久前在大阪会晤取得共识、两国经贸团队刚刚举行高级别磋...(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