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3000亿关税威胁已成强弩之末

近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发推特表示,美方将于9月1日对3000亿美元中国输美商品加征10%关税。这发生在两国元首不久前在大阪会晤取得共识、两国经贸团队刚刚举行高级别磋商之后,令世界错愕不已,全球主要资本市场均对此作出了较剧烈的反应。虽然有些出乎意料,但中国政府和中国民众经历过之前多次的“反复无常”,可能或多或少有些习以为常了。

虽然这次关税威胁的商品总额达3000亿,比前三轮的总额还要高,且一旦实施意味着美国对所有自中国进口的商品都加征了额外关税,这在心理上容易让人觉得这次对中国的威胁和伤害会更大,但理性分析之后容易得到结论:最后这3000亿商品的关税威胁只是强弩之末,其对中国的伤害没有想象的那么大,而对美国自身的伤害则会更加明显。

如果说美方之前的几轮关税战是“伤敌一千,自损八百”,那接下来很可能是“伤敌八百,自损一千”。

美方有“性价比”的武器早就用完——剩余3000亿美元商品很难替代

美方有“性价比”的武器早就用完了,剩下的可能都是“伤敌八百,自损一千”。在关税战中,各方都会优先选取对自己伤害较小而对对方伤害较大的品种加征关税,这些品种具体表现为本国比较容易找到替代进口国、对方该品种的出口较依赖本国市场,比如中国选取农产品作为反制美方的措施就是基于这一原则。

事实上美国前几轮关税清单也明显体现了这一原则,比如前两轮160亿和340亿清单中涉及的品种都比较分散,是中国没有绝对优势的品种,这意味着美国消费者和企业容易找到替代方,因此前两轮加征关税推行的难度相对较小。

到第三轮2000亿清单时,美国国内反对的声音明显更大了,因为有“性价比”的品种越来越少了,为了凑够2000亿,棉花、纸板制品等中国优势较大的品类也入选了。中国优势越大的品类,美国替代的难度就越大。

最后剩下的3000亿里面就更是包含很多中国在全球出口市场中占据大比例份额和具有绝对优势的品类了,如纺织服装、钢铁等,美国几乎很难找到替代方。因此,对最后3000亿商品加征关税,美国政府将面临国内前所未有的反对声。

美国几轮加征关税范围的演变(按税号个数统计)

160亿商品清单税号个数统计:前三

340亿商品清单税号个数统计:前三

2000亿商品清单税号个数统计:前五

剩下3000亿商品清单税号个数统计:前五

来源:USTR,海关总署,中泰证券研究所

对剩下3000亿加征关税——成本将主要由美国消费者和企业承担

关税是进出口交易过程中征收的税,直接导致交易成本的增加,而交易成本主要由哪方承担是取决于买卖双方的地位。在买方缺乏替代选择、卖方处于相对有利的地位时,征税的成本将主要由买方承担。这一点国内老百姓可能有比较直观的体会,比如在前些年房地产市场比较火爆,供不应求时,本来针对卖家征收的契税、所得税等基本上全部转移给买家了。可见,谁承当交易成本取决于双方在交易中的优势地位,而不是取决于向谁征收。

剩下3000亿中很多品种都是中国具有绝对优势的品种,在全球出口市场中占据大部分份额,这种情况下加征关税将主要由美国消费者和企业承担,而且对中国相关品种出口的总份额影响并不会太大。

我们搜集整理了过去十年美国对我国发起并通过的“双反”调查案例,能找到相关数据的共有12起。在实施高额的反倾销、反补贴税之后的一年里,被征税的商品对美国出口的数量和金额明显下滑,但只有3个品种对全球的总出口出现了一定下滑,其余品种仍保持较高的增速。

可见,在美国加征高额税率时,会直接影响对美的出口,但是全球的经济是互联互通的,即使在原产地原则下,市场也还是有较强的调节能力,对全球的出口数量和金额没有出现普遍下滑。

当然,被“双反”调查并通过的品种,肯定是产品成本、价格等竞争优势极其明显的品种,不具备广泛的代表性,但剩余的3000亿商品中大部分就是具有较明显优势的品种。

而且“双反”征收的是百分之几十到几倍的惩罚税率,而对3000亿加征关税是10%或25%的水平。所以,参考“双反”案例的规律,加征关税可能会明显影响对美出口,但对相关品种全球出口的影响很可能不会太大。

近十年美国对我国产品通过的“反倾销”“反补贴”案例

来源:USITC,海关总署,Wind,中泰证券研究所

空缺处:因没有找到相应数据

加征关税的副作用不断显现——美方加征关税阻力将前所未有地增大

随着前几轮加征关税的副作用不断显现,美国国内对关税战的反对声音会越来越大,这从美国企业申请加征关税清单排除的项目数可以管窥一豹。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USTR)已公布了7批排除名单,豁免的项目数达2500多,这还只是涉及到前两轮160亿和340亿的关税清单,2000亿清单排除产品在申报程序自2019年6月30日开始,目前还未公布结果。

美国加征关税清单排除产品的项目数

来源:USTR,中泰证券研究所

注:第7批已提交,待正式公布

根据USTR要求,申请排除的理由主要从以下方面说明:(1)该产品是否只能从中国进口,在美国或第三国是否可以找到该产品或可比产品的供应来源;(2)对该产品加征关税是否会被申请人及美国其他利益造成严重经济损害;(3)该产品是否与“中国制造2025”或中国其他产业政策密切相关。

前两轮加征关税的500亿里就已经有2500多项产品已经被批准排除,说明这些产品难以被替代或会严重损害美国企业利益,那接下来的2000亿清单里肯定有更多、更大比例是这种难以替代的。这从每一轮加征关税前听证会的反对声音越来越强烈可以看出。

以此类推,剩下的3000亿恐怕绝大部分都是难以替代的,因为美国贸易部门在拟定前三轮的清单时肯定认真筛选过,选取的是相对容易替代、对美国影响较小的品种,而这些清单里还是有大量难以替代的。可以想象,对经过精挑细选之后剩下的3000亿加征关税,美国国内的阻力将前所未有的增大。

国内纺织服装等行业步入“微利”时代——加征关税不会带来致命冲击

对3000亿商品加征关税,对国内相关产业的影响会有多大呢?首先,肯定会有明显影响,但并不会带来致命冲击。之前看到一些研究认为,国内纺织服装、玩具等出口业务利润率低到只有几个百分点,由此认为加征10%或25%的关税将对这些企业带来“灭顶之灾”。但笔者认为这种观点是静态的看问题,过于简单。

以纺织服装行业为例,根据统计局数据,纺织服装、服饰业的销售利润率近年来一直在5.5%左右波动,2010年前更低。这一“微利”水平是否意味着这些纺服企业的出口业务在10%或25%的关税面前会遭遇灭顶之灾呢?

国内纺织服装、服饰业的销售利润率

来源:Wind,中泰证券研究所

整个行业的微利水平,并不能说明国内纺服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地位。从纺织服装业全球出口市场的份额来看,国内纺服企业具有绝对优势。尽管近两年有所回落,但中国纺织服装业在全球出口市场中仍有34%以上的份额,而排在第二、三位的印度和越南都不到5%。

纺织服装业全球出口市场份额占比

来源:WTO,中泰证券研究所

一方面利润率水平维持低位,另一方面在出口市场的份额占据绝对优势,这说明微利水平更多是国内厂商之间充分竞争的结果,而不是受到国外竞争者挤压导致的,因此对中国厂商加征关税,不会直接抹掉微利空间,也不会带来灭顶之灾。

其实,另一个数据也能说明这个问题,国内近些年一线工人的成本上升比较快,幅度都远大于5.5%的微利水平,如果加征10%的关税会带来灭顶之灾,那这些年人工成本上升的幅度早就让这些微利企业消失了。

近年来制造业工人成本上升明显

来源:WTO,中泰证券研究所

进一步以纺织服装行业为例,据统计,近两年我国纺织服装品出口中对美出口占比在16%左右,而美国进口的纺织服装品中来自中国的占比约36%。可见在纺织服装品上,美国进口对中国依赖度明显高于中国对美国出口的依赖度。

如果不算一些高档品牌服饰(欧美品牌为主),在普通老百姓的纺织服装品需求中,美国对中国进口的依赖度更高。因此对纺织服装品加征关税,绝大部分的成本将会落在美国普通消费者头上,对中国厂商会产生一定影响,但不会带来致命冲击。

我国反制措施需理性、精确评估——坚持继续对外开放政策不动摇

针对美方的关税威胁,我国相关部门已表明强烈反对并将采取必要措施坚决捍卫自身利益的立场。和美国类似,在前几次对美国进口商品加征关税反制之后,我们再进一步扩大关税范围的性价比也会越来越低,需要保持理性和精确评估。

此外,在坚决反击的同时,要坚持和加快对外开放的方向和步伐。事实上,在加快对外开放的过程中,优先与其他国家实现更自由的贸易环境和更高水平的开放政策,也会对美国政府和经济界产生较大压力,起到明显的反制效果。

事实上,我国这两年来开放步伐明显加快,开放度也在提高。如上海自贸区的新片区总体方案即将颁布。新片区要在探索实施投资贸易便利化的同时,更加聚焦投资贸易自由化,在投资经营便利、货物自由进出、资金流动便利、运输高度开放、人员自由执业、信息快捷联通等方面探索创新突破,并对标国际通行规则,探索更具竞争力的相关税制安排。新片区对标国际上公认的竞争力最强的自由贸易区,实施具有较强国际市场竞争力的开放政策和制度。

因此,我们不应该把评价贸易摩擦的得失局限于与一个国家之间的贸易得失,而是应该从我国与全球所有国家及地区贸易总额在全球贸易中的占比变化来评估我国的贸易地位。只要信奉自由贸易和公平贸易,中国在全球贸易中的地位就还能提升。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强弩之末  强弩之末词条  关税  关税词条  威胁  威胁词条  3000  3000词条  
智库

 以深化金融改革支持民营经济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指出:“40年的实践充分证明,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只有顺应历史潮流,积极应变,主动求变,才能...(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