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欧佩克时代即将终结?

4月17日,在卡塔尔首都多哈举行的主要产油国会议经过七个多小时的艰苦谈判“无果而终”,与会产油国达成原油“冻产协议”以提振国际石油价格的目标化为泡影。

这是欧佩克(石油输出国组织)成员国与非成员国15年来首次就产量问题进行协调而沙特与伊朗两个欧佩克成员国之间的矛盾被认为是导致“冻产协议”流产的主因。会议的失败重挫了市场的预期,导致人们对欧佩克的协调行动能力也产生质疑。

著名能源问题学者丹尼尔·耶金4月10日发表在《金融时报》上一文的观点正在被事实所印证——欧佩克现在是一个严重分化的组织,它作为世界经济一个决定性角色的时代已经一去不返了。

一、“油价保卫战”遭遇“滑铁卢”

此次参与多哈会议的共有16个国家,囊括了欧佩克13个成员国中的11个和俄罗斯、墨西哥、哈萨克斯坦等5个非欧佩克成员国被誉为15年来最重要的原油生产国“派对”。各国参与此次会议的目标很明确希望能够协同行动,减产保价

自从2014年下半年油价进入下行轨道以来,一路“跌跌不休”,仅用一年时间就从120美元/桶的高位跌至每桶不足40美元2016年以来,国际油价下跌的大趋势仍在延续,两度跌破30美元/桶的关口,美国原油期货价格两度下探至26美元/桶。

与油价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供大于求的大背景下,产油国的份额之争愈演愈烈,以沙特和伊拉克为代表的中东产油国大幅增产,导致石油供需失衡的状况进一步加剧,全球石油库存节节攀升,给油价不断下行提供了助力。

高盛等机构预测,若不出现大的产量削减,石油价格或将跌至20美元/桶,突破大多数国家原油生产企业的盈亏平衡点,这将给国际能源市场的稳定带来巨大灾难。

即使油价维持在目前的35至45美元一桶的价格区间,大多数与会国家也都将面临财政赤字激增、外汇储备流失、货币大幅贬值、通货膨胀加剧等诸多挑战。

当前,沙特开始通过发放国债维持财政收支,俄罗斯经济持续衰退、卢布大幅贬值,委内瑞拉经济已到了崩溃边缘、各种社会矛盾日益凸显,这些都为产油国拉响了警报,与会各国都有迫切的需求共同行动,去打响这场“油价保卫战”

今年2月17日,沙特、俄罗斯、委内瑞拉、卡塔尔四国达成了口头协议,欲将原油产量冻结至2016年1月的水平,这让人们对此次多哈会议达成更大范围的“冻产协议”充满期待。然而,同为欧佩克成员国的伊朗和利比亚这次却站在了“组织”的对立面,拒绝参加“冻产协议”。

对伊朗和利比亚而言,恢复曾经的市场份额是比提振油价更迫切的战略需求今年1月,西方对伊朗的制裁刚刚结束,作为曾经的第二大原油出口国,伊朗急于恢复曾经的市场份额,年内预计将以日产量增加100万桶的规模扩大石油出口。

而刚刚经历了战乱洗礼、百废待兴的利比亚也将在今年增加石油出口,预计日产量将增加20万至30万桶。

伊朗石油部长赞加内的一席话掷地有声“伊朗在任何情况下也不会放弃自己的历史权利和应有的市场份额。”在石油产量没有恢复到制裁前水平的情况下伊朗接受“冻产协议”无异于再次遭受“石油禁运”。

伊朗和利比亚的缺席有其合理性,与会国家也理解两国的处境,沙特却对此强硬回应:“除非伊朗等产油国协同一致采取行动,沙特才会冻结原油产量否则沙特会继续增产。”

最终,沙特决定不签署这份对伊朗没有约束力的冻产协议,实质上撕毁了早先四国达成的口头协议,各方不欢而散,多哈会议最终以失败告终。

二、欧佩克面临的双重困境

多哈会议的失败折射出以欧佩克成员国为代表的传统产油国所面临的双重困境这也是国际能源价格持续走低的两大诱因。

第一,传统产油国与新兴产油国之间陷入了“胆小鬼博弈”的僵持状态。2004至2014这十年间在油气开采技术不断突破和高油价带来的利益驱动双重作用下非常规油气从“无人问津”的资源一跃成为油气开采领域里的“新贵”。

在“页岩气革命”的带动下,美国摇身一变成为全球头号天然气生产国,原油产量也直逼俄罗斯与沙特,成为原油产量增长的主要驱动力。

加拿大的油砂油、美国的页岩油气、巴西的盐下石油——这些非常规油气田组成了西半球从北到南能源开采的新主轴。

这些新增的油气产量打破了欧佩克主导下的市场分配秩序,国际能源格局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大洗牌,传统的产油国与新兴产油国之间争夺有限的市场份额成为双方博弈的焦点。

传统产油国抓住了非常规油气开采技术要求高、成本相对较高的特点,有意在价格上做文章,希望通过“价格战”(将国际油价降到非常规石油开采成本价以下)挤掉大部分页岩油气开采企业,重新掌控市场控制权。这也是2014年11月欧佩克成员国会议做出不限产决定的直接动因。

虽然在低油价的作用下,美国的页岩油气企业面临着巨大的成本压力,但原油产量仍在逆势增长。传统产油国与新型产油国之间的竞争就如同单车道上迎面相遇的两辆车,相互僵持、各不相让,在低油价的状态下,谁能挺得住、撑得久,谁就是最后的赢家。

在多哈会议的参与国中,加拿大、美国、巴西、挪威等新兴产油国都未被纳入其中,在新旧产油国集团博弈的大背景下,传统产油国很难做出实质性退让。

第二,传统产油国之间陷入了类似于“囚徒困境”的无序竞争状态。在一个没有强制力约束的国际环境下,任何产油国都无法确保自己在遵守协议的情况下其他国家也能够同样遵守协议。

虽然达成协议能够换来油价的上涨,但在这种情境下,不受协议约束或是暗中增产的国家往往能够获得更大的收益,最后的结果是各方无法达成协议,或即使达成协议各方也很难严格遵守协议。

沙特在多哈会议上“临阵脱逃”的表现并不让人意外,历史的教训使其至今心有余悸。

上世纪80年代中期,沙特遵照欧佩克的减产协议降低了2/3的产量,却没有换来油价的上涨,因为其他国家未履行承诺,沙特既赔了市场又损了收入,经济遭遇重创。

这段惨痛的经历让沙特在战略思维上更加偏向现实主义的光谱——在伊朗不断扩大石油出口、不愿冻产的情况下,参与冻产协议的最终结果可能只是束缚了自己的手脚,为这个地缘竞争对手“做了嫁衣裳”。

同样,依照这种思维,各国都考虑将自身的利益最大化——在他国不愿意减产的情况下,只有自己不断增产才能在市场份额的竞争中占据主动,其结果只能导致石油供求失衡的局面进一步加大,油价继续下滑,各方都是输家。

三、触动欧佩克成员的敏感神经

多哈会议只是欧佩克影响力衰落的一个缩影。

作为该组织的两大重要引擎,沙特与伊朗的结构性矛盾严重削弱了该组织的凝聚力,而在两国忙于内斗之时,来自外部的压力也悄然而至。

在新兴能源国强势崛起、非欧佩克产油国实力稳步增长的时代里,欧佩克利用产能调节影响油价的能力已日趋弱化。

如今的国际能源市场更像是一个蓄水池,许多生产者向池中注水,许多用户在池中取水,单一生产者很难直接对取水者施加影响,石油的价格正日益市场化能源武器作为外交工具的效力在不断丧失。

随着时间推移,欧佩克这个曾经呼风唤雨、左右全球能源市场的“能源大国俱乐部”正逐渐被边缘化,成为一个传统产油国的“小圈子”。

欧佩克“以能源作武器”反抗美国霸权、维护阿拉伯民众诉求、提升地区影响力的正义色彩也逐渐淡化,其作为一个卡特尔操纵国际能源价格、谋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特点愈发凸显。

如今,欧佩克这个国际能源市场的稳定器已出现问题,国际社会正期待着全球能源治理的新机制和新体系。

这一轮油价下跌也许能真正触动一些欧佩克成员国的神经,不少以石油立国的国家将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

熟悉能源历史的人都清楚,从薪柴时代、煤炭时代到石油时代、清洁能源时代某种类型的能源退出历史舞台从来不是被耗尽的,而是被替代的。

在电动车技术日趋成熟,太阳能、风能快速推广,各国普遍关注气候变化和绿色发展的今天,传统油气生产国若没有足够的危机感,没有改革的勇气,很容易在时代发展的洪流中被淘汰。

而对于广大的消费国而言,低油价也是一把“双刃剑”:人们在享受这种更廉价能源的同时是否会再次患上“石油瘾”?这也许是隐藏在欧佩克拒绝冻产、放任低油价行为背后的另一重深意……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欧佩克时代即将终结?  欧佩克  欧佩克词条  终结  终结词条  即将  即将词条  时代  时代词条  
智库

 高质量发展的要义是结构优化

党的十九大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也进入了新时代。新时代我国经济工作的一个总要求,也是最基本的特征,就是经济发展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开)

智库

 中国乡村社会的孝道衰落

1、孝道真的衰落了?如今,孝道衰落的说法似乎已然成了社会常识。在中国这样一个有着悠久伦理文化传统的过度,孝道衰落所激起的社会反响可想而知,一些倡导传统文化复兴的...(展开)

智库

 新冠疫情消费行为影响调研报告

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对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其中,百姓消费行为与观念的改变尤其令人关注。疫情中,我们经历了不同程度的出行受限、物资紧缺和产品价格上涨,一些...(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