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文化软实力在当今国际发展中日益成为大国成长的重要内容。文化软实力的建设是一个双向的文化交往过程,发力者必须要根据受力者的差异性提供多样化的发展策略。然而,中国从战略主体、战略过程到战略客体都存在单一性问题,这种不匹配直接导致了发力与受力之间的冲突,阻碍了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正常发展。对此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探求未来多样化路径,是突破当前文化软实力的发展瓶颈,扩大中国对外文化影响的重要举措。
一、问题的背景:文化软实力传播的群体差异与多样化诉求
“文化”是人类实践活动及其成果的总和,受到文化背景、生活环境、思维方式等因素的影响,每一个人类社会都被划分为不同的群体,这些群体之间、群体内部都存在着巨大的文化差异,致使他们产生了与其他群体所不同的文化诉求。
(一)客观现实——文化软实力传播中的群体差异
为了探寻这些群体差异,调查过程中发放问卷660份,收回有效问卷602份,回收率与有效率分别为95.5%以及95.6%,较好地符合了数据统计的要求。在问卷中,设计了以下几方面的群体差异因素:第一,性别差异;第二,年龄差异;第三,教育程度差异;第四,职业背景差异。由于群体差异客观存在,中国文化影响力就可能有所不同。为了对此进行考察,首先通过五个方面调查了中国文化对个人的影响,其中包括文化认可度(客体对主体文化价值的肯定程度);好感度(客体对主体存在的亲切感和亲近感);文化认知度(客体对主体文化内容的了解程度);语言兴趣度(客体对主体语言学习的兴趣程度);文化价值观认同度(客体在思想上、行动上对主体文化价值观的趋同程度)。
(二)实证调查——不同群体差异引起的多样化诉求
在对个体调查的基础上,对所有对象进行了性别、年龄、教育程度、职业背景的分类,并以此考察中国文化对不同群体的影响。调查结果如下:
1.不同性别的诉求差异
通过上文已知,性别是影响个体认知的重要因素,不同性别的群体可能会因此产生不同的文化诉求。然而通过笔者的实证调查发现,中国文化对美国民众的影响在性别方面的差异并不显著,男性群体只比女性群体高0.07分,基本可以忽略不计。具体情况参照图1。
2.不同年龄的诉求差异
与性别因素不同,年龄群体的差异性相对较高。通过图2可以发现,得分最高的20~29岁群体要比得分最低的19岁以下群体高将近1分。那么这些差异都体现在哪些方面呢?为了对此进行进一步的调查,笔者对五个分项进行了百分制统计(见表1)。结果证明,不同年龄的诉求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文化认可度差异。高年龄群体文化认可度相对较高。第二,文化认知度差异。儿童和老人对中国文化了解的程度相对较差,而青壮年较强。第三,好感度差异。19岁以下群体对中国好感度要比20~29岁群体低0.11分。
表1 不同年龄的诉求差异(略)
3.不同教育程度的诉求差异
通过图3可以看出,中国文化的影响力与客体学历关系紧密,且呈现正相关特征。高中学历群体受影响平均分为22.87分,硕士及以上则达到了24.24分,之间分数相差了1.37分。具体差异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第一,文化认可度差异。从表2中可以看出,文化认可程度与客体学历存在着正相关的关系,学历最低的高中或同等学历群体要比学历最高的硕士及以上群体低0.11分。第二,文化认知度差异。同样,文化认知度与客体学历也呈现出了正相关特征,最低的高中或同等学历群体要比最高的硕士及以上群体低0.12分。
表2 不同教育程度的诉求差异(略)
4. 不同职业背景的诉求差异
通过图4可以看出,不同职业背景之间的差异也十分明显,最高的教育类群体比最低的军人群体高将近3分。这些差异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文化认知度差异。由表3可见,运动娱乐类、公司类和军人等群体相对较高,而公共服务类、技术类、工程类则相对较低。第二,文化价值观认同度差异。军人、运动及娱乐类以及其他类别分数十分低,教育类、工程类、金融类以及学生的得分都相对较高。
表3 不同职业背景的诉求差异(略)
二、问题的提出:当前文化软实力传播的单一性困境及实践障碍
以上差异的客观存在要求中国设计多样化的发展战略,而当前中国在战略主体、战略过程以及战略客体方面都存在着单一性问题。这直接导致了文化软实力的发展障碍。
(一)当前文化软实力传播的单一性困境
1.战略主体单一——过度依赖对外汉语教师
文化软实力的传播是两个国家沟通与交流的过程,其中包括传播主体(传播过程中所依托的人与机构)与传播客体(传播的对象)。这应当是一个多方位立体式的战略布局。然而我国将大部分精力放在对外汉语教师这一群体,其他主体不仅在数量上少之又少,在影响范围上也远不及对外汉语教师。
2.战略内容单一——过于依赖语言与儒家文化
传播内容是中国对外文化软实力战略的载体。当前我国所选择的文化传播内容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汉语言内容。自1979年邓小平总书记与美国签订了《文化交流与合作协定》之后,汉语言教学逐渐走进美国。[1]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中国已经在美国开设了300余所语言传播机构,这种加速度走向仍在不断攀升。[2]第二,儒家文化内容。孔子学院一直在通过书本、视频、授课等方式,使美国初步了解仁、义、礼、智、信等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与汉语言以及儒家文化内容相比,中国文化传播战略中对其他文化内容的介绍较少,系统化传播化方案也相形见绌。
3.战略形式单一——过于依赖知识传授形式
文化传播是通过多种多样的组合方式彰显自身文化,使客体接受自身文化的过程。[3]一般情况下,文化传播需要两种以上的形式相互配合,其中最主要的方面包括知识传授形式以及移情方式。知识传授主要以讲授方法为主,目标在于让学生接收、记忆具体文化知识和内容。移情方式则不同,它强调实际环境和情景的创造,同时要求学生在亲历的过程中理解、建构文化知识,产生对主体文化的认同。一般来讲,移情方式更容易减少母语文化的干扰,超越“自我疆界”;[4]例如美国建立起的“美国城”的区域,就是移情方式的一种。[5]然而当前中国的主要战略依托——孔子学院,则主要采用知识传授形式,在各大学、中学、小学开设中国文化学习班,采取的具体教学方法也以讲授法为主,而缺乏移情方式的应用。
4.战略对象单一——过于关注学生群体
中国不仅在主体、内容、途径方面存在单一性,在对象方面也存在单一性。通过对美国孔子学院的调查可以发现,中国文化软实力在美国的主要影响对象是美国学生群体,其中包括大学、中学、小学的在校学生。这体现在孔子学院的建立以及孔子学院的合作项目中,据调查,截至2014年1月1日,美国分布在48个州的81所孔子学院和299个孔子学堂中,几乎全都分布在美国各大学和中小学。并且孔子学院的合作项目也集中针对各大学、中学以及小学的学生。相比之下,中国与社会其他群体的合作项目少之又少。
(二)问题的分析:当前文化软实力传播单一性引发的实践障碍
1. 质量困境——单一性主体导致的实践障碍
由上文分析已经看出,当前中国文化软实力传播战略主要依靠对外汉语教师,通过笔者调查,这种形式远远不能达到美国民众的要求。在接受调查的602人中只有63人期望通过对外汉语教师了解中国文化,其余民众都期望通过其他主体进行学习。二者之间的不匹配使中国文化软实力传播陷入了发展难题——尽管在规模方面中国取得了成效,但在质量与效果方面却进展十分缓慢。皮尤特研究中心发现,自2007年以来,中国文化软实力在14个国家中并没有太大变化。甚至在美国、英国、法国、德国等国家中还有下降的趋势。[6]
2. 速度困境——战略过程单一导致的实践障碍
由上文分析可见,当前中国文化软实力在战略过程方面也存在单一性问题,这体现在当前的战略内容和战略形式方面。根据上文调查,当前的战略内容过于依赖语言以及儒家文化,而战略形式又过多地依赖教育形式。这使得美国民众将精力集中于汉语言与儒家文化的学习方面,而没有机会进一步体验中国文化,更无法实现对中国文化的理解与趋同。这就直接缩小了受力对象的视野,限制了受力对象的发展速度。
3.环境困境——战略客体单一导致的实践障碍
通过上文分析,当前中国文化软实力传播客体主要为在校学生,孔子学院的合作单位大部分也为美国的中小学。这种战略使接收客体出现了“盲区”,很多群体没有机会接收中国文化。由于缺乏沟通与理解,这些盲区内的很多群体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排斥情感,甚至认为中国文化是“特洛伊木马”,要求美国民众共同抵制。[7]在这些盲区的不利影响下,中国文化软实力在美国的环境逐渐恶化甚至陷入了危险的境地。美国政府就曾指控美国德州大学达拉斯分校的孔子学院从事间谍活动,认为该机构已对美国国家安全构成威胁。[8]
为了解决单一性所导致的实践问题,当前中国理论急需反应性应对,摒弃之前的单一性战略方式,转而强调客体的差异与区别,进而在主体、过程以及客体中设计出多样化的战略模式。
(一)角色转换——主体多样化战略
为了提供更多的主体选择,中国可以推动受力对象的角色转换,将之前接收中国文化的美国民众转变为推广中国文化的主体,根据上文调查结果,以下两个群体可以被纳入考虑范围:第一,20~29岁群体。该群体是所有年龄段当中受到中国文化影响最高的,比得分最低的19岁以下群体高1.2分。除此之外,该群体将逐渐走进重要工作岗位,其思想决定了美国未来10年对中国的态度,因而应该被作为未来重点培养对象;第二,高学历群体。美国民众对中国文化的接收水平几乎与受力群体的学历成正比例发展。该群体判断力与学习能力都相对较强,因而中国在未来发展过程中需要加强与高校、研究机构之间的沟通交流,力图使这些群体成为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推动者。
(二)拓展内容与形式——过程多样化策略
过程多样化是指为客体提供更多的内容选择以及形式选择。具体来讲,中国需要在内容方面增加社会主义制度文化与社会心理文化;在形式方面强调移情方式。
1.增加社会主义制度文化与中国社会心理文化——内容多样化策略
为了了解美国民众期待哪些文化内容,笔者在问卷中对美国民众进行了进一步调查,经过调查可以发现,在非意识形态内容方面,美国民众更关注社会心理文化,其中包括中国人民的生产生活方式以及艺术等;在意识形态内容方面,民众更关注中国社会主义制度文化(见图5)。针对于社会心理文化传播方面,中国一直致力于传统文化走出去政策,多年来已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然而在社会主义制度文化方面,中国却并没有相关战略。要想弥补当前的缺失,中国需要在未来战略中更多地表达“中国主张”,展现“中国模式”,以满足世界对中国的要求。
2.强调移情方式——形式多样化策略
前文已经指出,传播形式可以被划分为知识传授形式以及移情方式。当前中国主要依靠前者而忽视了后者。未来战略中,中国需要更加关注中国微环境建设,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对美国民众进行文化熏陶。这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实现:第一,加强中国城建设,突出中国传统建筑、饮食、杂技等独具特色的文化内容,以此吸引美国民众前来参观、鉴赏。第二,充分利用中国传统节日或习俗开展活动,让美国民众参与其中。活动可以设计为美国民众喜爱的形式,如游行形式或聚会形式等,让美国民众在欢乐的气氛中感受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三)关注薄弱受力群体——客体多样化策略
根据上文调查可以发现,当前中国文化软实力在美国存在很多“盲区”。要想对这些“盲区”进行填补,中国需要将资源由学校向社区转移,同时大力发展虚拟传播途径。使其纳入中国文化传播客体当中。这需要做好以下两点:
1.资源投入由学校向社区转移
学校毫无疑问是一个重要的“阵地”,但学校也存在对象组成单一,同社会存在一定脱节等弊端,而美国本质上就是一个社区型社会,在一定程度上,美国民众的族群是以社区为划分的,因此,中国文化软实力应当加大在社区的推广,特别是在上述薄弱群体聚集的社区,而同样的推广方式也要从学校推广中的教学,转为更为丰富、更能吸引所在社区群体的活动。
2.大力发展虚拟传播途径
信息时代,以互联网为代表的虚拟传播途径的优势开始凸显,通过虚拟传播可以更轻松地实现一对多的传播,传播的速度和范围都急剧扩大,而相应的传播成本则相应缩减。因此,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在美传播有必要改变目前以实体传播途径为主要方式的惯性,大量加强网站、电台、APP等信息技术传播途径建设,同时结合不同群体设计不同的虚拟传播方式,例如对于年轻群体可以投资开发体现中国文化特色的虚拟游戏,推广中国特色的音乐等,寓教于乐。而对于低教育群体和职业较封闭群体可以将学校扩展到虚拟空间,开设远程中文、中国文化、中国建筑、中国烹饪等多种网络课程和互动社区,满足上述两个群体的学习需求和社交需求。
[参考文献]
[1]See China Culture. Cultural Agreement Between the Government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and the Government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11-7-2010[EB/OL]. http://www1.chinaculture.org/exchange/2003-12/31/content_342851.htm. 5-29-2012.
[2]新浪教育网.美国汉语教学猛增 将成第三大外语[EB/OL].http://edu.sina.com.cn/a/2010-01-22/1500184367.shtml.
[3]曹胜强.基于历史与现实视域的中国对外传播力研究[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4(2):96.
[4]都宁.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干扰与交际移情[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00(S2):136.
[5]Brent M. Eastwood. A Note on the New Face of Citizen Diplomacy:Education City and American Universities in the Middle East[J/OL].American Foreign Policy Interest,2007(29):443.
[6]Pew Research Center. Attitudes of China of Pew Research Global Attitudes Project[C/OL].http://www.pewglobal.org/2013/07/18/chapter-3-attitudes-toward-china/.06-12-2014.
[7]James F.Paradise.China and International Harmony:The Role of Confucius Institutes in Bolstering Beijing’s Soft Power[J/OL]. Asian Survey,2009(49):648-649.
[8]Fabrice de Pierrebourg,Michel Juneau-Katsuya. Nest of Spies:the starting truth about foreign agents at work within Canada’s borders[J/OL]. HarperCollins Canada,2009(8):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