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对于中国亚太战略选择的争议在于是继续韬光养晦政策还是转为有所作为?事实上,继续韬光养晦并不等于继续忍让与退守,认为忍让与退守就可以换来和平是一种幻想,相反结果是美国与周边一些国家得寸进尺,步步紧逼,以至于中国已经无路可退,而且已经到了是可忍,孰不可忍的地步。同样,转为有所作为并不等于国强必霸,不等于必然导致矛盾与冲突的升级,相反据理以争,结果可以在矛盾与冲突中形成规则与秩序。
首先,中国在亚太与南海的忍让与退守并没有换来理解与和平,相反美国与中国周边一些国家得寸进尺,步步紧逼,不断压缩中国战略空间,导致南海局势趋于越来越紧张。李光耀曾经分析到:世界对中国崛起有两种看法,“一种看法是中国会静悄悄地变得强大,扩大影响力,不会欺负人。另一种看法是,中国会显示力量,威逼所有人。”“我认为他们会选择第一种做法,但同时也会显示力量。”因为只要能维持现状、别惹怒现有强国,并跟所有国家做朋友,中国势必越来越强大。这样做将让中国有空间去解决内部问题,并继续发展经济,否则“中国一旦被卷入战争,就有可能会发生内乱、冲突和导致秩序紊乱,那它将再次陨落,而这次可能会沉沦很久”。中国已经等了这么久,才等到这个赶上发达国家的机会。何苦因为一时心急,而动摇渐进的崛起?对此李光耀的看法显然与邓小平的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理论不谋而合,可谓英雄所见略同。历史上,新兴大国崛起必然导致原有大国的遏制,如果双方针锋相对,必然导致冲突加剧,战争的爆发,但是如果采取不对称的战略,新兴大国不仅能够避开卷入冲突,而且可以为自身发展争取更多的时间。比如美国之所以能够不费一枪一弹代替英国,就是因为其根深蒂固的孤立主义情结与政策选择,孤立主义政策就像一个魔咒,遵循它,美国就繁荣昌盛,违背它,美国就麻烦不断。19世纪后半期对于崛起中的美国来讲,其首要安全问题来自于英国,因为看来英国是要包围美国。同样目前对于崛起中的中国来讲,其首要安全问题来自于美国,因为看来美国是想包围中国。其目的无非是渲染中国威胁论,以此挑拨中国与周边国家的矛盾,陷中国于不义和孤立的困境之中。一直以来,中国在南海采取忍让与退守的政策,希望以此避免矛盾与冲突的升级。不可否认,如果中国采取针锋相对的政策,那么南海争端早已愈演愈烈,但是从另一方面看,中国的忍让与退守并没有赢得理解和换来和平,相反美国与中国周边一些得寸进尺,步步紧逼,不断压缩中国战略空间,挑战中国的核心利益,致使南海局势趋于越来越紧张。
其次,中国西进战略被认为是中国的战略大转移,目的也是为了避开美国,寻求自我突破,但是结果是不仅没有避开,反而使美国在亚太与南海加紧挑事,因为出乎意料的是西进战略发展成为中国的“一带一路”构想,不仅成为中国外交的基础,而且也正在成为欧亚大陆经济一体化的基础。显而易见,美国在“一带一路”与欧亚经济一体化进程中并没有找到自己的位置,眼看世界的中心正在转向欧亚大陆,对此美国只能在南海加紧挑事,试图以此牵制中国,打乱“一带一路”的进程,除此之外,已经别无选择。可以说中国的西进战略不仅改变了中国外交的走向,也改变了世界格局的走向。“一带一路”堪称中国大外交,其一,它是一个战略大框架,尽管是经济政策,但是良好的经济政策显然又是一个国家真正的大战略。其二,它的基础与美国马歇尔计划不同,它不是经济援助计划,也不是基于地缘政治考虑的结果,而是基于地缘经济与基于比较优势基础上的全球产业分工体系,所以它不仅有利于中国自身的利益,也有利于一带一路周边国家与地区的发展。其三,尽管它的基础在于全球产业分工体系,但是它将自然影响全球地缘政治结构与未来世界秩序的重建。“一带一路”战略构想一旦变成现实,将构建起世界跨度最长、最具发展潜力的经济走廊。它涵盖44亿人口, GDP规模达到21万亿美元,分别占世界的63%和29%。英国地理学家哈尔福德?麦金德曾经讲到“哥伦布地理大发现的最大历史意义在于将地球翻转过来,令我们看到了包含欧洲,亚洲,非洲以及南北美洲在内的陆半球,更重要的是,不列颠大致处于该半球最显眼的地方。”显而易见,地理大发现的意义不仅在于地理发现,更重要的是在于商业贸易与经济发展机遇的发现。与此对比,可以说中国“一带一路”的构想堪称人类历史上第二次地理大发现,它的最大历史意义在于它又将地球翻转了过来,令我们看到了已经沉睡了500年的欧亚大陆,更重要的是,中国又回到了最显眼的地方。中国不仅是过去30年里全球化的最大赢家,并且正在成为21世纪全球化的主要引领者。
目前,中美关系被认为到了一个临界点,而之所以如此,显然与“一带一路”有关,与亚投行的成立有关。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中国研究系主任兰普顿分析到,“尽管美中关系的根基还没有坍塌,但是美国政策精英的重要组成部分日益倾向于把中国看成是美国在全球主导权的一个威胁,而在中国,越来越多的精英派别与民众也把美国看作是阻止中国获得应有国际地位的一个障碍”。尽管两国社会对中美“不可能开战”的信心相当坚实,尽管两国发生军事冲突的实际可能性没有增加,但双方都有人在认真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双方确实不想打仗,但现在看起来似乎必须为一旦发生的冲突进行准备。显而易见,如果说中美双方有冲突点的话,那就是南海,而南海问题则又牵涉到东盟,因为南海首先是海洋运输要道,其次在南海中国与周边东盟国家存在利益和主权分歧。所以,美国选择南海目的无非是想通过挑起南海问题,挑拨中国与周边和东盟国家的关系,进而达到孤立与封锁中国,控制东盟,主导亚太的目的,同时又可以借此打乱亚投行与中国“一带一路”的进程,可谓是毕其功于一役。而如果中国采取针锋相对的战略,必然导致双方冲突的加剧,最后走向战争的边缘,或者再回到冷战时期两极对抗分裂的格局,也许这就是美国希望看到的结果,冷战结束已经有25年,但是美国显然还没有走出来,而且越来越开始怀念冷战。
最后,一直以来中国认为与美关系是中国外交的重中之重,南海问题实际上是中美关系问题,所以中美关系问题解决了,南海与周边安全问题也就不会坏到哪里去。所以,中国主张不对抗,不冲突,在合作共赢基础上与美国建立新型大国关系,而对周边一些国家关系则采取不接触,不对话,针锋相对,因为在主权问题上没有退让的余地,甚至认为打你,就是打你主子。但是,事实上美国巴不得你打他,美国在亚太的目的无非是挑拨矛盾与冲突,从中渔利。反之如果倒过来,中国选择主动化解与周边国家的矛盾,因为同样与周边国家关系搞好了,中国与美国关系也就不会坏到哪里去。而且通过沟通对话以避免冲突,并在合作共赢的基础上,打造亚太命运共同体,由此将使美国陷入一种不义与孤立的困境之中,否则中国无疑将正中美国的下怀。事实上,目前大多亚太国家不愿在中美之间选边站,因为他们认识到中国既是威胁,但更是机遇。过去半个世纪世界见证了亚太地区的经济奇迹,先是日本与亚洲“四小龙”的崛起,然后是中国的更大规模的经济崛起,接着是印度与东南亚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的快速发展不仅提升了地区国家的民生水平,而且使亚太成为世界上最为和平的地区。可以说中国在亚太地区的影响力是建立在经贸合作基础上的,以贸易为例,自2000年中国与亚细安十国的双边贸易额从320亿美元跃升至去年的3500亿美元,增长了10倍,2015年甚至可能达到5000亿美元。中国跃身为东南亚最大贸易伙伴,而美国却已滑落到第四,去年与亚细安国家的贸易总额仅有2060亿美元。另外,鉴于东南亚地区经济重要性日益凸显,上述趋势的影响越来越重大。因为中产阶级迅速扩大、工人技术不断提升和高端市场不断发展,亚细安国家年度国内生产总值(GDP)总和已超过2.4万亿美元,而且仍在快速增加。按目前的趋势发展下去,中国与亚细安的贸易额到2020年将达到1万亿美元。再有从1995年到2003年,中国企业在亚细安国家的投资仅为6亿3100万美元;而到2013年,投资总额已经达到300亿美元。虽然中国在这方面还远远落后于日本、欧洲和美国,但随着中国私人投资机构日益把目光转向海外,中国肯定具备迎头赶上的潜力。事实上,从农业到信息技术,中国正力求实现在区域所持股份的多元化,并让其企业深入参与亚细安先进和前沿的经济体。随着亚投行的成立,中国承诺初始投资1000亿美元,承诺帮助亚洲国家满足它们巨大的基础设施投资需求。还有中国承诺为其“一带一路”战略投资600亿美元。这计划将带动贯穿中亚的丝绸之路经济带、连接中国与东南亚、印度洋、中东、并最终抵达欧洲的海上丝绸之路的建设。
显而易见,目前南海仲裁案的出台将标志中国亚太与南海政策的一种转向,因为一味忍让与退守并不能换来和平,相反美国与周边一些国家由此步步紧逼,以至于中国已经无路可退,而且已经被逼到是可忍,孰不可忍的地步。而想通过西进战略以避开美国,也是中国的一厢情愿,因为事实上美国更是加剧了在亚太与南海对中国的遏制态势,试图以此打乱“一带一路”与欧亚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因为除此之外,美国已经别无选择。所以,由此表明中国需要一个更加积极主动的亚太与南海战略,当然这不意味国强图霸,而是意味中国应该积极参与地区规则与秩序的建立,并且在不对抗,不冲突,合作共赢的基础上,发展与亚太国家的关系。美国与中国显然代表了两种不同的亚太再平衡模式,美国是打中国威胁论这张牌,以此在南海等问题上挑拨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形成对中国的遏制与制衡态势,结果自然将引发地区矛盾与冲突的加剧,对此不妨可以看一下目前的乌克兰危机与欧洲,就可略知一斑,因为两者具有很大的相似性,当然还有中东地区。美国的目的无非是在搞乱了欧洲,搞乱了中东之后,想再搞乱亚太。与此相对,中国出的是和平崛起与中国机遇论这张牌,主张不对抗,不冲突,在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基础上与美国建立新型大国关系,与亚太国家在共同发展的基础上建立命运共同体,由此结果自然将有利于亚太地区的和平与发展。所以,两种模式对比,谁优谁劣?一目了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