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主导的全球化3.0模式(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贸易组织和世界银行)始于二战结束,在苏联解体后逐步覆盖全球,在2007年达到高峰,并在其后以第三次失衡和危机爆发的方式迅速崩溃。
“冷战”VS全球化3.0
经过两次世界大战,原来英国主导的全球化2.0升级和金本位复辟失败,西方资本主义的主导权转移到美国手中。美苏争霸中苏联的落败,本质上还是由于经济增长相对缓慢和制度上缺乏吸引力导致的。
上位的美国以自己的利益为中心,用自己的价值观来布局并改造世界。为了抑制社会主义阵营在太平洋的可能扩张,美国通过强大的经济后盾在亚太地区建立起统一战线,韩国、日本,这一岛链直至东南亚,都一度成为美国的经济和军事附庸。
在中东地区,美国帮助以色列复国,并通过战争让石油对美元标价,以控制全球经济的命脉。苏联解体后,美式全球化取得了决定性胜利,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
国际贸易的“比较优势”
在全球化3.0中,国际贸易的“比较优势”概念有了新的发展。资源禀赋和劳动力成本的差异成了构成相对或者绝对比较优势的最大要素,也构造了各经济体的“区位优势”。以“区位优势”为基础,在各国选取的发展路径和美苏冷战的布局的影响下,特别是在布雷顿森林体系构筑的国际货币环境下,新一代全球大分工的格局逐渐固定下来:消费国、生产国和资源国这三个大集团的雏形也基本成型了。鼓励市场开放与自由贸易的全球化3.0框架为各参与方带来的红利是非常显著的。业的转移与技术外溢,加上制度和发展路径的经验,使得很多后发经济体能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并实现快速的追赶甚至超越。德国与法国一起引领了欧洲的一体化,新生的欧元也超越了马克和法郎,对美元的地位形成了挤压。以日本为代表的东亚模式更是在亚洲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经济高速成长的奇迹,四小龙四小虎层出不穷。特别是中国的崛起,成为了全球化3.0模式的加速器和终结者。
原文链接:http://www.chinatimes.cc/article/587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