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近关于“都市圈”的提法比较多,但是真正跟国际比较,我们对这个问题还存在着比较大的认知差距,也存在着统计上的问题。
和东京、首尔等东亚地区高速增长的城市化地区进行比较,我们还有比较大的差距。所谓的“都市圈”,里面有多少城市?一千万人口以上的城市,东京、首尔、北京、上海都是各一个。但北京只有一个主城区,其5万至20万和20万至50万人口城市的数量远远低于东京。
这说明我们虽然有都市圈和核心区,但是真正的都市圈还并没有形成,周边的中小城市还处于发育期,政策好发展得快一些,政策不好就受到严格的限制。
决定都市圈发展的重要因素是周边的交通分布
决定都市圈发展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都市圈周边的交通分布。
将全世界千万以上人口的知名城市进行比较,至少会发现:东京市郊铁路2000多公里,地铁304公里;伦敦800万人口,周边城市轨道交通3242公里,地铁415公里;纽约市郊铁路1632公里,368公里的地铁;巴黎核心区200万人口,大区80万人口,1883公里市郊铁路,215公里的地铁;首尔市郊铁路269.8公里,地铁差不多;北京是82公里市郊铁路,地铁554公里,地铁公里数超出其他城市;上海市郊铁路56.4公里,地铁617公里。
通过对比可以看出,我们把重点放在了都市的核心区,不同程度地忽视了周边中小城市的发展,所以我们感觉到北京和上海特大城市病的问题非常突出。
这些数字很有意思,说明我们未来十年二十年之内,北京周边的轨道交通如果政策得当,会得到比较大的发展,要像东京和纽约看齐。
我国有6个千万人口以上的城市,500万以上的有21个,100万以上的有134个,这个在全世界都是没有先例的。美国3.6亿人口,百万城市只有9个。由于大城市、特大城市过度发展,城市病的问题,基础设施的跟进问题,现在非常突出。
为什么我们到一些发达国家会感觉到方便呢?实际上他们的城市发展路径并不像我们之前想象的,一定要向特大城市集中。我们把国家和人口进行规模化对比后发现,差距就在于5万到20万和20万到50万人口的城市。相比这些千万以上人口的城市,中国20万到50万人口的城市数量远低于德国、法国、日本和英国,基本是德国的1/3,日本的1/7到1/8。
等级化城市管理体制推动了大城市、特大城市发展,忽略了中小城市的发展
这些年中国城市化的发展,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有一个问题,就是我们的城市管理体制过多地把资源集中在特大城市。为什么中国百万以上人口的城市多,就是因为我们的等级化城市管理体制,通过行政的方式调动资源,推动大城市、特大城市发展,忽略了中小城市的发展。
我们要想真正解决未来城市发展难题,就要打破等级化的行政管理界限,突破区域封锁,来按照市场的机制推动中小城市发展,这方面有很多功课要做。比如,怎样解决人口、土地要素流动的问题?怎样更好地建立一个使中小城市能在平等基础上和各类行政等级高的城市开展公平竞争的机制?
还有一点,我们在研究都市圈和城市群的问题时忽视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体制现象:我们的城市群、都市圈,大多数是以行政区划为界限,所有的资源配置是按照行政区域申报的。这样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呢?行政区域所配置的资源与其等级和公共福利配比,行政等级越高的城市,福利越好,自我循环越强,这就使外部的要素很难双向流通。而且在中国的行政区域管理下,城市和城市协作性弱,竞争性强。
怎么在这个体制下让城市的资源、要素更畅快地流通,甚至交通沿线自动产生新的城市生长点,促进中小城市的发育,可能对未来中国城市的格局,中国城镇化空间格局的合理分布,人口的合理分布,起到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涉及城市化的问题,有很多很多话题,但是说起都市圈的问题,中小城市的发展问题,核心就在于改革,改革现在等级化的划分体制,打破行政区域的公共服务配置制度,通过市场要素来确定基础设施的供给,打破空间的孤立的利益结构,这是未来解决都市圈发展的最重要的改革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