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初,北京市石景山区金顶街二小暑期装修的教学楼有异味,个别学生出现流鼻血、身体不适等情况。时间在往前推几个月,北京第二实验小学白云路分校多名学生出现流鼻血症状,家长同样怀疑因学校修缮操场引起。
近年来,深圳、南京、上海等多地幼儿园和中小学被曝光塑胶跑道问题,几乎每一次事件发生后,当地都会表态严查改进,然而,“问题跑道”依然在不少地方出现。
出现这种现象,最直接的原因是不良厂商为了压低成本。性能好、安全的塑胶跑道,价格在每平方280元,而实际招标价格往往少于150元,在层层转包之后,甚至低至几十元。中国市场中的塑胶材料生产厂家良莠不齐,在这种价格压力之下,一些不良厂商,为了压低成本,大量使用回收聚醚、工业毒石蜡、催干剂等垃圾类原材料降低成本。这些劣质材料往往有毒有害成分超标,散发气味、毒害学生。在施工环节,情况也不容乐观。施工方为降低难度,则大量使用稀释剂(如甲苯、二甲苯等味道重、毒性大的稀释剂、天那水、汽油),加入便宜的无机填料,制作一些毒性大和污染大的非达标产品。
从经济学的理论来看,毒跑道正是柠檬市场的典型例子。
所谓柠檬市场,是指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产品的卖方比买方更加了解产品的信息,买方不知道商品的真正价值,只能通过市场上的平均价格来判断平均质量,由于难以分清商品好坏,因此也只愿意付出平均价格。由于商品有好有坏,对于平均价格来说,提供好商品的自然就要吃亏,提供坏商品的便得益。于是好商品便会逐步遭受淘汰,退出市场,劣等品会逐渐占领市场。
不过,买方虽然无法区分产品,但却可察觉柠檬市场,进而整体性的拒绝某一类产品,所以,在极端情况下,柠檬市场会导致该种产品的市场萎缩和不存在。例如,在今年6月,针对部分学校因翻修或新建塑胶操场和跑道出现异味,引起学生身体不适的情况,北京市教委就表示,立刻会同各相关部门着手制定中小学塑胶操场和跑道的建设和监测标准。在新标准出台之前,各校所有在建或待建操场暂停施工。
不管是生产厂家,还是施工方,都是凭借着专业性,来蒙骗消费者。既然是信息不透明造成的,那么,打破柠檬市场的办法,就是做到市场的透明,让消费者对产品质量有所了解。但是,基于塑胶跑道的专业性,以及检验挥发物、空气质量的专业性,消费者显然无法达到这种专业性。市场失灵的地方,就应该是政府发挥作用之地。
中国执行的与塑胶跑道产品有关的标准分别是体育标准和环保方面的标准,如GB/T22517.6-2011《体育场地使用要求及检验方法第1部分:田径场地》、GB/T14833-2011《合成材料跑道面层》。但这些标准仅规定了塑胶跑道成品中的有毒有害物质限量,以及规定了物理性能如冲击吸收、抗滑值、拉伸性能等。对于塑胶跑道铺装后对空气质量的影响以及跑道上空空气的质量要求,目前还没有相关的国家标准。此次北京西城区实验二小白云路小学塑胶操场,验收合格采用的标准正是JBT14833_2011,这就意味着,虽然合格,但并不能保证跑道上方空气是安全与合格的。
好消息是,今年6月7日,上海市质监局宣布全国首个塑胶跑道团体标准《学校运动场地塑胶面层有害物质限量》已通过备案,拟对有毒有害物质释放量、跑道验收管理等环节作出限定。此前,深圳《合成材料运动场地“面层”质量标准》也开始征求意见,今年5月,深圳《标准》已开始进入试行阶段。曾参与起草相关标准的专家表示,跑道国标正酝酿修改,有望针对中小学生进行修订。随着这些标准的推出,跑道污染和所谓毒跑道问题,就可做到有据可依。
不过,即便如此,这些标准如何贯彻下去,仍然是一个问题。理论上,塑胶跑道需要先小面积铺设,然后,送第三方检测,获得合格报告后,方可大规模施工。但实际情况是,中国目前还没有专业的体育设施工程监理单位,相关领域的监理还很不规范,这就使一些不良的施工单位有机可乘。
解决这些问题,或许消费者的参与是极重要的。消费者虽然缺乏专业知识,但是,通过自发的组织起来,利用社会化的分工,从而影响标准的制订、执行。这也是一个正常社会监管产品质量,提升产品品质的正常途径。
实际上,新标准的出台,其青萍之末正是家长们发现异常情况之后,集结起来向媒体反映问题,形成广泛的响应之后,才使得新标准进入相关部门的视野。顺着这个逻辑,不难发现,从新规的制订到执行,消费者的组织仍然是不可或缺的。此前在制定JBT14833_2011标准时,就有一些厂商反对,觉得标准太严。新规的制订同样会遇到类似的博弈,只有消费者的参与,媒体的广泛报道,才能保证新规的合理性,不做出不必要的妥协。同样的,对于监理问题,乃至相关部门的监管,组织起来的消费者、广泛参与的舆论仍可起到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