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稳增长离不开社会化改革

宏观经济形势最重要的就是增长问题,增长问题最该关注的是稳增长。那怎么才能实现稳增长呢?按照传统思路,就是财政货币政策。我们的财政货币政策现在也不错,是有效果的,但是现在有人说,货币政策效应正在不断递减,应该发挥财政政策更大的作用,言下之意就是积极的财政政策还要更加积极。我想如果我们稳增长仅仅是在财政政策、货币政策这两大政策之间进行选择,那么稳增长可能只是有短期的效果。怎么才能长期稳增长呢?中国发展到现在这个阶段,特别需要从整体上进行判断。

现在影响经济增长的,或者说影响稳增长的恐怕不仅仅是经济因素,还有社会因素,社会因素对经济增长产生的影响在我们这个阶段越来越大。最近国务院发了一个新的文件,就是基于重点人群,怎么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这个文件实际上是一个社会视角。重点人群是什么概念?就是一个社会学的概念。从重点人群这个角度入手,调动社会各个层面的积极性,这个思路跟以往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已经跳出了稳增长要么依靠货币政策、要么依靠财政政策这个思路。

我们说的户籍制度,背后就是一种社会身份,这种社会身份带来很多排斥性的问题,比如说就业、创业机会不同,同工不同酬,这是社会排斥。社会排斥和社会包容是对立的,在这种情况下,怎么指望实现包容性增长呢?所以,社会问题现在变得更加重要。

社会化改革要从几个方面来推进:一是身份的社会化改革。我们的身份现在不是社会化的,是地域化的,是单位化的,没有变成真正的社会人。城市里有本地人与外地人之分,单位里有体制内人和体制外人之分,社保有居民、职工和农民之分。从这点来看,这项改革至关重要。没有身份的社会化改革,劳动力真正自由流动就很难实现,而且会导致整个经济运行成本上升。这一点很容易理解,企业员工过度流动,如果要不断地招工、培训,它的成本会不会上升呢?假如农民工不能在城里定居下来,处于漂泊状态,他怎么成为技术工人和熟练工人呢?更重要的是,农民工的下一代怎么办?素质如何提高?如何融进城市社会?“农民工”这个称呼是否要一直延续下去?其实,除了户籍身份,还有编制身份、干部身份、工人身份,对社会成员的横向和纵向流动都构成严重的限制,机会不公平,经济也难有活力。

二是组织的社会化改革。过去的改革实现了经济组织市场化,经济组织就是企业,企业成为市场主体,实际上它也是社会主体。广义上讲,市场化改革也是社会化改革的重要内容,组织的社会化是从企业的市场化起步的,但是一个社会不仅仅有经济组织,还有很多公益性组织和非经济组织,比如说现在大量的事业单位、科研院所,这些不是经济组织,但是它们社会化了吗?没有。中央一再强调,要发展人才,要给人才松绑,要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关键是要给他们所在单位松绑,给属于事业单位的科研院所、学校、医院松绑,去行政化,变成一个具有自我管理能力的自治的社会主体。如果这些社会组织没有活力,经济的活力就缺少源头活水。所以,社会组织一定要进行社会化改革,这里所讲的社会组织,还包括行业自律性组织、群众自助性组织、社会公益性组织、学术团体等等。我觉得这是我们当前改革的一个短板,应该加快推进。通过组织的社会化改革,实现社会的重构和再组织,避免社会的碎片化,加快社会转型,提升社会转型与经济转型的匹配性,提高社会的自我管理能力,防范化解治理失灵的风险。

三是管理的社会化改革。这个管理并不是企业管理或单位管理,而是整个社会的自我管理。比如说,每个人作为社会人,要有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的能力。讲诚信,这就是个人的自我管理,如果社会大多数人连这点都做不到,那说明这个社会出了大问题。而这种自我管理的能力对经济运行的成本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在一个不讲诚信的社会,交易成本会居高不下,拖曳经济增长。企业之间相互拖欠造成的三角债,一个重要原因是不讲诚信。有钱不还账,并非个别现象。站在经济人的角度,欠账不还等于融资,还可以节省财务费用;而从社会人角度看,欠账不还则是赖账,是不讲诚信的表现。如果社会都着眼于眼前,都是经济人,而不是社会人,那整个社会的行为就会紊乱,会使整个经济运行的环境变差,经济运行的成本变高,甚至产生逆向淘汰,效率就会下降。当前降成本都是从微观、财务会计的角度来分析和采取措施,其实从整体、从宏观来看,社会化改革才能真正降低国民经济运行的成本。成本降低了,大家创新创业的积极性上来了,经济也就有活力了,稳增长自然就能实现了。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稳增长离不开社会化改革  社会化  社会化词条  离不开  离不开词条  增长  增长词条  改革  改革词条  
智库

 产业政策的两大思潮及其架桥

 一、引言  林毅夫努力推行的新结构经济学在过去的一年里引发了激烈的产业政策之争,这个争论实际上体现在两个层次上:第一个层次,是否需要产业政策?政府应否承担积极...(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