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战是以美苏为首的两大联盟体系之间在政治、军事、经济等领域的全面持续对抗,不过最终却以苏联令人意外的解体而宣告结束。关于美国赢得冷战的原因可谓众说纷纭,从内外角度都有阐述。对于美苏双方而言,各自庞大的联盟体系是支撑它们进行旷日持久的冷战对抗的重要力量来源,因而谁在削弱对手联盟体系方式做得越好,谁就越接近冷战的胜利。为了实现削弱对手联盟体系的目的,楔子战略的使用不可避免。外交学院国际关系研究所凌胜利博士的专著《分而制胜:冷战时期美国楔子战略研究》是国内第一本系统分析冷战时期美国楔子战略的专著,该书对楔子战略的概念、机制和案例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对楔子战略的当前意义和未来前景进行了深刻分析。全书结构清晰、逻辑严缜、论证充分,对于了解楔子战略的理论和冷战时期美国的战略运筹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在当前美国加速推进亚太再平衡战略的背景下,亚太地区被新的冷战阴云所笼罩,如何应对美国打造的亚太版的“小北约”,对于充分认识和全面了解美国的全球战略体系也提出了深刻的见解。因此,本书也是近年来中国研究冷战史方面的一部力作。
《分而制胜:冷战时期美国楔子战略研究》一书研究的核心问题是冷战时期美国如何利用楔子战略分化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不仅包括分化、削弱、破坏、解除已经形成的与苏联的联盟关系,还包括美国以反“共产主义”为目的阻止其他国家与苏联结盟。为了对核心问题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本书主要采用历史文献分析法和案例分析法。在研究方法的指导下,全书对楔子战略的概念、机制和案例进行了富有深度的阐述。全书除导论和结论外共有五章,基本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文献回顾和理论构建,主要包括导论、第一章和第二章。导论部分开门见山地提出了本文研究的核心问题,并对既有相关研究文献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确立了本书主要观点和理论分析框架。作者认为,楔子战略在古今中外不乏运用,因而从历史、理论、经验三个维度对楔子战略的既有研究进行了系统的梳理。第一章主要是对楔子战略进行理论研究,包括楔子战略的概念界定与分析、楔子战略的主要策略选择、楔子战略的运筹、作用机制和效果评估。本章对楔子战略的基本理论进行了深入研究,对于国内外了解楔子战略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第二章则是针对冷战时期的美国楔子战略进行理论构建。主要是对冷战时期美国楔子战略的动因、策略选择、基本特征、内在逻辑、作用机制、限制因素等进行理论性和系统性的分析,为之后的案例分析提供较为清晰的理论框架和逻辑主线。总体而言,本书主要研究冷战时期美国楔子战略的运用,第二章则是对后续几章案例研究的理论统领,从战略资源、战略利益、战略阻力三个角度对冷战时期美国楔子战略的运用做了很好的理论框架建构。
第二部分主要是案例研究,包括第三章、第四章和第五章。对冷战时期美国在世界各地的楔子战略进行较为详细的案例分析。第三章对美国如何瓦解中苏同盟进行研究,回顾了美国分化中苏同盟的历程,抽取了经济施压和原子威慑两条路径,分析美国如何通过这两条路径来加剧中苏同盟内部的困难与矛盾,进而加速了中苏同盟的破裂。第四章主要分析了美国如何分化苏东关系通过心理战和经济战的方式,美国逐渐灌输、培植了东欧卫星国的离苏倾向,削弱了苏东阵营的团结,并对苏东剧变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第五章主要论述了美国如何不遗余力地在世界其他地区推行楔子战略,包括在拉美地区的强力颠覆性楔子战略、中东地区的持续援助性楔子战略和在非洲地区的略施恩惠型楔子战略。
最后一部分是结论。主要是对此前的研究进行总结,得出研究的基本结论,并对楔子战略的未来研究做简要的阐述。作者认为对于楔子战略而言,只要国际关系中的权力斗争依然继续,楔子战略就存在用武之地,并对地区主导权争夺、国际影响力竞争具有借鉴价值。事实上,当今国际关系中的竞争确实不乏楔子战略的运用,楔子战略的基本理论对于了解当前的国际关系也具有重要的政策启迪意义。
冷战期间,世界的主要力量都被纳入到两大阵营当中,并且美苏双方对于均势的细微变化极为敏感,经常患上“多米诺效应”恐惧症。为此,美苏双方在巩固本方阵营的同时,经常担心对方对其阵营的分化与破坏,同时也不断尝试采用楔子战略分化、削弱对方阵营。作为减少敌对联盟威胁的一种重要战略,美国在冷战时期频繁运用该战略。出于霸权护持的需要,在不与苏联发生战争冲突的前提下,美国根据其在不同地区的利益区分,分别采取了不同的楔子战略手段来分化社会主义阵营,从长远来看,取得了不错的战略效果。[1]通过对冷战时期美国楔子战略的研究,具有历史、现实、政策与理论多重意义。纵览全书,本文主要从概念、运筹过程和案例三个部分对楔子战略进行了鞭辟入里的分析。
一是深入剖析了楔子战略的概念。古往今来楔子战略的运用不胜枚举,但对其理论研究尚少,对于楔子战略的概念界定更是语焉不详。何谓楔子战略?本书在借鉴国内外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基于战略学的视角,对楔子战略做了详细且不失精准的定义。“楔子战略是联盟(超国家行为体)、国家行为体或次国家行为体基于阻止潜在的敌对联盟形成或分化、破坏、瓦解已经形成的敌对联盟的目标,综合运用政治、经济、军事等资源,采取对抗或调适等战略手段来实现这些战略目标的艺术与科学。楔子战略主要以一种“反联盟战略”的姿态出现,因而主要围绕着联盟的形成、管理和瓦解展开。这些联盟虽然松散紧密程度不一,但基本上是基于安全合作而形成的联盟关系。楔子战略的功能也主要通过影响联盟关系特别是其核心机制利益关系而实现。与通常所熟知的“分而治之”的不同,楔子战略主要谋求影响敌对联盟的形成和管理,而“分而治之”可能既针对敌对联盟,也针对松散的对手。楔子战略具有长期性、间接性、慎武性、预防性、灵活性等特点。[2]
“总体而言,楔子战略是一种注重目的而近乎不择手段的中层战略,因而楔子战略的策略选择可谓五花八门。本书的研究将楔子战略的主要策略分为语言、经济、政治和军事四个层次,应该说是对楔子战略的策略选择做了非常清晰的梳理。在语言层次,主要包括宣传战、心理战;经济层次,主要包含经济援助、经济制裁;政治层次包括背书、颠覆;军事层次则包括军事援助、军事制裁和军事征服。从语言层次到军事层次,大体呈现出强度递增的态势。不过除此之外,一些策略选择也难以归类到四个层次的某一个层次当中,而是呈现跨层次的特点,如绥靖、威慑、威逼等。”[3]分化和瓦解敌对联盟显然不同,因为对于楔子战略的目标也需进行清晰的却分,本书提出将楔子战略的目标分为联盟重组、联盟解除、联盟分化、联盟预阻四种,基本上形成了楔子战略目标设定的一个序列,难度依次增强,根据利益的重要性、资源的约束性、阻力的强弱性拟定合理的战略目标,这对于楔子战略的运筹十分关键。”[4]
二是深入探析了楔子战略的运筹过程。楔子战略的运筹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包括战略环境分析、战略目标设定、战略资源调配、战略手段选择等多个环节。
“无论是阻止潜在的敌对联盟形成还是分化已经形成的敌对联盟,楔子战略都是以一种“反联盟战略”的姿态出现。无论是采取选择性调适策略还是对抗性策略,分化者的目的都是为了让对象国认识到选择不结盟或者背叛盟国是一种有利可图的合理选择。楔子战略欲发挥作用,其核心机制在于影响对象国对联盟利益的认知,加剧敌对联盟的利益分歧,从而改变敌对联盟的行为。”[5]
作者认为,冷战时期,美国采用楔子战略对抗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与其战略文化、安全观念、政治传统、外交传统等因素密不可分,但真正推动美国实施楔子战略是基于审慎的战略决策。一是冷战时期的战略环境决定了美国只能通过“不战而胜”的方式获胜;二是冷战时期美国战略目标绝对性和多元性要求战略具有功能多向性;三是冷战时期美国的国家利益的全球性、层次性要求战略的灵活性;四是战略资源的评估决定美国只能采取长期性、积累性战略;五是美国的战略手段选择具有综合性。基于战略要素评估,美国的战略选择受到了诸多限制,“不战而胜”成为主要战略导向,而“分而制胜”的楔子战略则成为重要法宝。毫无疑问,这些分析不无道理,但不禁令人思考的是,冷战时期苏联是否也采取了楔子战略,其运筹过程如何?
具体而言,冷战时期美国楔子战略的实施主要通过如下方式实现目标:一是限制苏联势力范围扩张,阻遏其他国家与社会主义阵营接近;二是分化社会主义阵营,加剧苏联阵营内部的困难;三是软硬兼施,将苏联的边缘盟友拉入美国战略轨道。总体而言,冷战时期美国楔子战略的使用主要聚焦于限制、弱化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这一主线。其作用机制在于增加试图与社会主义阵营靠近的国家的代价,或增加社会主义阵营内部国家的利益分歧,使对象国履行联盟义务的意愿下降。这些对于美国赢得冷战的胜利具有重要贡献。不过美国楔子战略的运作也面临着诸多限制性因素,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战略性限制;二是国内限制;三是联盟限制;四是美苏互动的限制,这也增加了美国楔子战略的复杂性与外部性。”[6]
三是对冷战时期美国楔子战略的运用进行案例分析。冷战期间,美国为了限制和削弱以苏联为首的联盟体系的力量,对中苏同盟、苏东关系不断进行分化瓦解,在第三世界,基于美苏竞争,也不断采取楔子战略。
中苏同盟是冷战期间美国面临的重要对手,分化中苏同盟是美国的重要战略目标。事实上,自新中国成立前夕起,美国就开始采取一系列措施来阻止中苏结盟,试图实现联盟预阻目标。不过由于战略目标、战略资源和战略手段之间的失衡,美国阻止中苏结盟以失败告终。不过美国并未因此放弃分化中苏同盟的目标,而是调整了楔子策略,采用了“以压促变”的对抗性楔子战略,主要体现为经济施压和原子威慑两条路径。从最后的战略效果来看,美国分化中苏同盟的楔子战略取得了一定效果,但由于战略过程的漫长性,其间充满了许多偶然性和非意图性因素。[7]
冷战期间,东欧作为东西方对抗的前沿阵地,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在苏东关系破裂的过程中,除了苏东双方及其内部错综复杂的矛盾之外,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所采取的楔子战略也起到了煽风点火、推波助澜的作用。尽管美国在一定程度上默认东欧为苏联的势力范围,并且东欧还有苏联的驻军,因此美国不会贸然行动,但这并不意味美国就放弃了采用楔子战略分化离间苏东关系的念想。基于避免美苏战争的考虑同时由于美国与东欧国家传统的经济、文化等联系较少,美国的政策手段相对有限,主要采用宣传战、心理战和经济类楔子策略。[8]
冷战期间,驱使美国卷入第三世界的关键因素是冷战后的反共产主义以及美国在二战后所获得的非同寻常的干涉能力。[9]美国在第三世界的楔子战略与美苏在第三世界的竞争密切相关。美国的第三世界政策需要考虑美苏竞争、联盟关系、经济利益等多种因素,但限制苏联势力是首要目标。从美国在第三世界实施的针对苏联的楔子战略来看,现实主义主导色彩浓厚,这也意味着美国更多地是从权力政治的视角来谋划楔子战略。尽管美苏互动是影响美国在第三世界楔子战略实施的首要因素,但第三世界国家的国内政治也不容忽视。[10]对于第三世界的国家而言,他们大多不愿介入美苏争霸之中,沦为战略棋子。发展经济、实现稳定、确保独立是第三世界国家的主要利益所在,他们对于美苏的意识形态之争并无太多偏好,对于美苏的援助都持欢迎态度,在与美苏订立军事合作条约时则相对谨慎。这也导致美国的第三世界政策还需考虑第三世界国家的国内政治。总体而言,美国在第三世界的楔子战略相对成功,限制了苏联在第三世界的势力扩展,也增加了苏联对外扩张的战略负担,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消耗苏联战略资源的作用,为美国赢得冷战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时至今日楔子战略在国际关系当中是否依然有用武之地呢?作者认为,从当前国际竞争的现实来看,中美在中国周边地区的争夺、俄罗斯与北约在俄罗斯周边地带的竞争就有着浓厚的楔子战略的痕迹。随着中国的不断发展,美国感到其在亚太的主导地位日益受到挑战,为此采用了联盟强化和离间东亚的手段来实施楔子战略。为什么东亚地区还存在着“楔子战略”实施的条件和土壤呢?因为虽然冷战已经结束20几年了,但东亚地区依然没有消除冷战结构和冷战遗留。海峡两岸尚未统一,马英九执政的8年,两岸交流的黄金时代伴随着主张“台独”的民进党蔡英文的上台执政,两岸交流机制停摆,两岸关系也有趋冷的趋势。而朝鲜半岛的和平体制尚未建立,加之朝鲜不顾国际社会的反对,进行第四次核试验和卫星发射等活动,朝鲜半岛局势呈现“一报还一报”的紧张状态高危不下。中日关系因历史认识问题、领土纠纷问题以及日本突破和平宪法等结构性矛盾,不可调和,而且越演越烈。美国的北约东扩,不断挤压俄罗斯的战略空间,俄美对峙、对抗的趋势有增无减。因此中美关系当中的“台湾问题”、中日关系的“钓鱼岛问题”、中韩关系中的“萨德问题”,美俄关系中的“克里米亚”问题等等,如同冷战时期美国埋下的“楔子”一样,在中美博弈的过程中,像一颗颗“定时炸弹”一样,时刻有被引爆的风险。
楔子战略作为冷战的产物,依然在东北亚地区有存在的土壤和“发酵”的可能。面对中美之间的结构性矛盾的日益凸显,美国把推进“亚太再平衡战略”作为不二的选择,巧妙地利用中国与周边国家的领土与海洋权益的矛盾,通过联盟强化来打造亚太版的“小北约”。联盟强化主要是为了阻止盟友对美国的离心倾向或者更为甚者倒向中国一方。针对盟友和亚太国家与中国关系日益密切的情况,美国主要通过联盟强化、渲染中国威胁、加大战略投入等方式来实施楔子战略。楔子战略也逐渐成为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的重要手段之一。21世纪将是亚太世纪,中美围绕着亚太主导权的竞争将进入长期化、常态化、复杂化,楔子战略不会轻易地退出历史舞台。因此,深刻理解美国实施的独特的“楔子战略”,对于中国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和作用。充分地了解楔子战略,将有助于丰富中国的战略思考,为中国外交战略实施提供更有针对性的应对方案。《分而制胜:冷战时期美国楔子战略研究》一书探讨的问题对此做出了积极的思考和有益的探索,该书兼顾了学理性和实证性,结构严谨、逻辑性极强。文字优美流畅、通俗易懂,列举的案例典型而有说服力。虽然书中难免有所疏漏,但无论是对专业研究人员、还是对相关的政策制定者还是对世界局势和中美关系感兴趣的人士而言,该书都是值得一读的近年来我国研究冷战领域的新力作。
注释:
[1]凌胜利:《分而制胜:冷战时期美国楔子战略研究》,世界知识出版社,2015,第3页。
[2]凌胜利:《分而制胜:冷战时期美国楔子战略研究》,世界知识出版社,2015,第37页。
[3]凌胜利:《分而制胜:冷战时期美国楔子战略研究》,世界知识出版社,2015,第57-58页。
[4]凌胜利:《分而制胜:冷战时期美国楔子战略研究》,世界知识出版社,2015,第61-63页。
[5]凌胜利:《分而制胜:冷战时期美国楔子战略研究》,世界知识出版社,2015,第70页。
[6]凌胜利:《分而制胜:冷战时期美国楔子战略研究》,世界知识出版社,2015,第128-129页。
[7]凌胜利:《分而制胜:冷战时期美国楔子战略研究》,世界知识出版社,2015,第202-203页。
[8]凌胜利:《分而制胜:冷战时期美国楔子战略研究》,世界知识出版社,2015,第204页。
[9] [挪]文安立:《全球冷战:美苏对第三世界的干涉与当代世界的形成》,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2,第110页。
[10]Jan Nijman,“The Limits of Superpower: The United Statesand the Soviet Union since World War II, ”Annals of the Association ofAmerican Geographers, Vol.82, No.4, 1992, pp.681-6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