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地区土地流转出现的倒退现象值得警惕,它发出了一个风险信号。“毁约弃耕”现象增多,对现在的农业和农民都有不小的打击。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出要“积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通过经营权流转、股份合作、代耕代种、土地托管等多种方式,加快发展土地流转型、服务带动型等多种形式规模经营”。
种粮积极性下降的现象发生
从国内农业发展趋势和政策鼓励方向看,中央希望通过扩大经营规模,来改革和提高在土地承包制下的小农经济模式的效率,在不改革土地所有制的前提下,试图提升农业生产资料和生产要素的配置效率。其中,通过土地流转来扩大经营规模,是经过实践检验而被中央政策认可的重要方式。不过,今年在国内一些重点产粮地区,不少种粮大户的种粮积极性下降。
据《瞭望》新闻周刊在山东部分农业大县的调研,由于前年和去年玉米价格持续走低,山东不少种粮大户的种植积极性下降,出现“毁约弃耕”现象。
据武城县农业局的统计,截至2016年12月31日,武城县有1000亩以上的种粮大户1户、500亩至1000亩的种粮大户3户;而2015年,这两个数字分别为6户、23户。
种粮大户打退堂鼓的主要原因是粮价太低。菏泽、济宁等地不少种粮大户反映,这两年玉米价格下跌幅度太大,2015年和2016年的玉米价格每公斤比2014年便宜七八毛钱,按玉米亩产600公斤计算,这两年每亩地少收入四五百元,种地越多,赔钱越多,为了自保,只能“毁约弃耕”。
毁约弃耕打击农业和农民
“毁约弃耕”现象增多,对现在的农业和农民都有不小的打击。
一是导致农村土地流转价格大幅走低,直接减少了流转土地农民的收入。在山东有些地区,土地流转与往年相比每亩约下降一两百元。
二是冲击了农村的规模化经营,打击了土地“三权分离”改革。农村土地通过流转而集中,一方面扩大了农业的规模化经营,另一方面也是“三权分离”改革的重要体现——通过农地经营权的转让,让农民获得更多的收入。“三权分离”改革被认为是自联产承包制改革30多年以来最重要的农村改革,如果农地经营权的转让受阻,那么经营权转让也就没有意义了。
三是会打乱国内在粮食安全问题上的系统布局。作为人口大国,中国高度强调粮食安全问题,称要把“自己的饭碗端在自己手里”,这在现实中变成不断追求粮食自给率。实际上,在国际粮食价格不断走低、国内土地资源紧缺的情况下,利用好国际粮食市场也是保障粮食安全的手段之一。从国际上现代农业的发展来看,粮食安全并不只是狭义的粮食种植安全,而是包括了从育种、种植、农药和化肥生产、粮食储存和加工、粮食贸易等一系列环节的系统安全概念。中国要强化粮食系统安全,就需要在稳定产量和农民基本收益的前提下,逐步调整农业产业的布局。
四是会打击工商资本投入农业的热情。从宏观上看,市场都认同农业在未来的长期潜力,需要有更多的工商资本进入农业,并带来技术和管理,增强与市场的接口。在农村土地所有权改革未能突破的情况下,工商资本能进入的就是农业生产和产业化发展领域。现在种粮大户的撤离已经发出了信号,工商资本进入农业领域并非一帆风顺。
部分地区土地流转出现的倒退现象值得警惕,它发出了一个风险信号,农村改革、农民增收、粮食安全以及工商资本投资农业,都可能因为土地流转“倒退”、种粮大户退出而产生连锁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