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八、九十年代菲律宾华社探究与呼吁华人教育的出路,有大量的关于发展菲律宾华文教育的调研报告、教学经验及相关的社评问世这些主要是针对菲律宾华文教育办学的困难提出相关的发展建议。进入新世纪以后,随着中国与东南亚地区外交、经贸与文化交往的进一步增强和华语实用价值的提升,华文教育在菲律宾出现了新的发展。本文主要探究新世纪以后华文教育在菲律宾国内发展的新因素及外部与华语世界联系的促力,从菲律宾华文教育的制度及外部语言环境等因素分析当前菲律宾华文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而探讨菲律宾华文教育的改革与出路,从新数据和新材料方面入手揭示当前菲律宾华文教育发展的新境况。
一、菲律宾华文教育历史发展概况
菲律宾华文学校(简称华校)是由华人社团、宗教组织或个人创办的私立学校,是菲律宾培养国内华语专才的重要场所。自1899年创办第一所华校以来,菲律宾华文教育已有110多年的历史,建立了从幼儿园、小学、中学直至大学一整套完整的华文教育体系。据菲律宾教育部统计,1972年6月华校共有151所,学生68905人,教师4000人。20世纪70年代初中菲关系开始和解,马科斯总统为了强化菲律宾华侨华人对菲律宾的国家认同,1973年开始,菲政府逐步推行华校菲化政策,致使菲律宾的华文教育发生根本性改变,体现在:第一,华文教育纳入了菲律宾国民教育体系,华语课由必修课改为选修课,英语或他加禄语为第一语言,华语为第二语言;第二,削减华语授课时数,中学学制从六年缩为四年,华语成绩不再是学生升学的要求;第三,华裔青年的华语日常交际与华文阅读能力下降。菲律宾学者曾对大马尼拉地区的华校中学和大专院校的华裔学生进行社会调查,结果发现,能流利讲普通话的华裔学生仅占24%,流利说闽南话的只占47%;在家中讲华语者仅占10%,而以华语为主、混以英菲语者只占37%;阅读华文报者仅占15%,英文、华文报兼读者只占31%。菲化后,华校传承中华文化的功能惨遭削弱,菲律宾年轻一代的华语水平整体下滑,华文教育日渐式微,华侨人士深感文化危机,提出了“抢救华文教育”“振兴华文教育”的口号。
华文教育被誉为菲律宾的“希望工程”或“留根工程”。为更好地发扬华文传承功能,菲律宾华文教育界在1986年成立“菲华文教服务中心”,1991年成立菲律宾华文教育中心(简称华教中心),为华文教学改革做了大量基础性工作,促进了菲律宾华文教育的革新。1992年,华教中心成立“菲律宾华语教师协会”,在全国开展提升华语教师业务和增加福利、联谊等活动。1993年成立菲律宾华文学校联合会(简称校联①菲律宾华文学校联合会的宗旨:宣扬中华文化、发展华文教育、加强全菲各华文学校合作,交流教学经验,改善华文教师福利。设有理事会,下设师资培训组、教学研究组、辅导咨询组、教职福利组、咨询出版组、基金保管组等6个小组,教学研究组又下设“菲华校联教师教学研究会”。)。目前,菲律宾华教中心、菲律宾校联、菲华商联总会(简称商总)成为推动菲律宾华文教育的三股社会力量[5]。它们积极协调华校资源、统一教学工作、培养华教人才,在传承中华文化上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促进了菲律宾华文教育在新世纪的新发展。
二、探讨菲律宾华文教育新发展的原因
菲律宾华文教育在新世纪的新发展得益于中菲经贸联系的加强,华语实用价值的提升,菲律宾对华语人才的需求增加;菲律宾华人社会尤其是华商及华人社团的扶持;中国大陆及台湾地区不断地为菲律宾华校补充师资力量。同时,菲律宾华社重视培养本土的年轻教师,完善华文教育制度,创新华文教学方法,探索菲律宾华文教育发展的新出路。
第一,华语实用价值的提升增强了菲律宾对华语专才的需求。随着中国经济发展的外溢和中菲双边贸易的发展,华语成为东南亚地区贸易与投资的交际用语之一,菲律宾对精通华语专才的需求随之增多。商家争相聘用华语人才,华语成绩优秀的华校毕业生倍受青睐。精通华语成为求职者在激烈的职场竞争中获得就业机会、提升待遇和晋升职位的重要技能。菲律宾主流社会对菲律宾华文教育持包容的态度。菲律宾高校设置了华语专业并列为大学外语选修课之一,甚至设为大学入学考试的外语考试科目之一。菲律宾前总统阿罗约曾多次在公开场所表示华文教育对促进本国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号召华人及其他族群学习华文,还允许国内大专院校开设华语课和业余华语班。这些宽松的政策是菲律宾华文教育发展的重要动力也为华人推动华文教育留下了充分的余地。菲律宾出现了一股“华语热”,不少政要、富商把子女送入华校,或送往北京、上海、广州、台北、厦门等地学习汉语。这种现象已由富商家庭逐步扩大到中产阶级。
事实上,不仅华人把孩子送进华校,还有当地菲律宾人,甚至在菲律宾的印度人也把孩子送入华校学习华语。2008年统计菲律宾华校学生数据显示,纯华人血统的学生占总数22.97%,混血华裔学生占总数45.74%,纯菲人血统和其他族裔学生占总数31.29%。马尼拉、吕宋、米沙鄢和棉兰老等四大区域内的27所华文学校就学生血统与家庭语言环境做了一次问卷调查,接受调查学生人数达到10726名。结果显示,在大马尼拉地区华校,纯华人血统的学生占总数36.85%,混血华裔学生占总数52.68%,菲人血统和其他族裔学生占总数10.47%;在吕宋地区华校,纯华人血统的学生占总数17.88%,混血华裔学生占总数42.38%,纯菲人血统和其他族裔学生占总数39.74%;在米沙鄢地区华校纯华人血统的学生占总数9.06%,混血华裔学生占总数33.97%,纯菲人血统和其他族裔学生占总数56.97%;在棉兰老地区华校,纯华人血统的学生占总数19.48%,混血华裔学生占总数58.45%,纯菲人血统和其他族裔学生占总数22.07%。可见,华文学校成为菲律宾不同族裔的青少年接触华语,学习华语,进行跨族群之间语言文化交流的场所。
菲律宾华校数量变化不大,总体上没有出现学生大规模流失的现象。从2003年至2013年的十年间,大马尼拉地区、吕宋地区、米萨鄢地区和棉兰老地区共有136所华校和75000余名学生。菲律宾华校数量、在校学生人数仍保持着相当的规模。
第二,菲律宾华商和商总、宗联、晋总等华人社团积极推广华文教育。在菲律宾华人社会已经形成了“以商养学、以学促商”支持华文教育的风气。菲律宾华商总会(商总)、宗亲会联合总会(宗联)、晋江同乡总会(晋总)等各种华人社团为华校筹措巨资,举办华语比赛,设立奖(助)学金制度,重资聘请大陆、台湾、香港等地的华文教师,甚至还为华校学生、教师提供学习或实习经费。2004年商总面向全菲华校学生设立“挽救华校学生流失补助金”活动 每年拨出500万元菲币,以每生每年10000菲币的标准补助500个学生。从2005年至2011年,共有100所华文学校4636名华人子弟受益,迄今为止商总一共发放了46360000比索的补助金,约合人民币7100多万元。宗联捐资出版《华文教育言论集》,收集了专家、学者和教育工作者改进华文教育的意见。菲律宾许氏宗亲总会奖励本族服务华校的幼小中学教职人员,包括许姓媳妇,并依据服务华教年限的不同另加奖金。菲律宾华商们设立各种教育基金,支持华校办学,改善教学条件。从2001年至2011年,菲华大班陈永栽出资,先后组织11批共7217名华裔青少年到厦门大学、华侨大学和集美大学学习华文和中华文化。计顺市菲华商会支持商总推行的“培训本国华文教师方案”,计顺市菲华中学名誉董事长侯斌鸿,商会名誉理事长许能公、蔡美伦、理事长许焕燃及秘书长洪健雄共捐献菲币二百万元培养年轻的教师。
第三,中国大陆选派的大批志愿者和台湾派出的“替代役”教师弥补了菲律宾华校师资的不足。菲律宾华校借助中国大陆和台湾地区的办学条件充实教学师资,自1985年以来,菲律宾商总就长期出资邀请台北国语日报语言中心和台湾师范大学教师举办暑期华文讲习班,培训华文教师,每期多达200人。每年,台湾地区还从各高校选出“替代役”学生赴菲华校教习华语。(①“替代役”跟欧洲国家的“社会役”性质相似,为台湾兵役制的重要改革。在一年两个月的服役期间,替代役教师先接受一个月军事训练及三周教育专业训练 随后依个人志愿及分数高低,由“中华民国侨务委员会”选派、分发至各个华校。赴菲代役的教师皆为大学本科或硕士毕业生,各有专长,如华语教师需有中文系或华语系的背景,2009年新增计算机或数学教师皆为本科系毕业生。)中国汉办实施“国际汉语教师中国志愿者计划”,2003年6月中国大陆开始派出第一批志愿者赴菲律宾华校,这是中国首次向国外派遣汉语教师志愿者。从2003年至2014年,中国累计向菲律宾派出了2000余名汉语教师志愿者,菲律宾成为中国向海外派遣华语教师最多的国家之一。华教中心向国侨办、教育部及各高校申请派出教师,迄今已聘请中国大陆选派教师627人。为了方便赴菲的汉语教师办理工作签证,2001年7月20日,华教中心与菲律宾移民局签订谅解备忘录,开辟绿色通道。2002华教中心还在北京设立办事处,与国侨办、侨联及许多高校加强联系,开展教师培训,聘请教育专家指导教学,举办华文教学竞赛等活动。
第四,注重提升本土华文教师的教学技能和专业素养。二十多年来,华教中心坚持不懈地将本土的华语教学人才输送到中国大陆高校学习汉语教育本科专业,为菲律宾本土培养具有教学技能和专业素养的华语教师。菲律宾华校中正学院为培养华文教师,专门设立中文教育系。中国教育部及各地方政府为菲律宾华校提供留学生奖学金,菲律宾侨领或华人社团负责奖学金之外的其他费用,华教中心负责从各华校中选派有一定汉语基础、有志于华语教学的学生赴中国就读,学成毕业后服务华校。迄今已有来自大马尼拉、吕宋、米沙鄢、棉兰老30余所华校共120多名学生到中国学习汉语教学,学成归国后有的已经成为华校教师骨干。2012年华教中心又启动了“华语教学师资队伍专业化方案”,在国侨办帮助下,第一年就提供免报名费和学费的100个名额,培养菲律宾华文教育的专业人才。(①华语教学师资队伍专业化方案:由广州的暨南大学华文学院承办菲律宾华语教师的华文教育专业函授本科学历教育,全部课程考试成绩合格的学员可获得暨大函授本科毕业证书,符合学位管理规定的学员可获得教育学士学位。)
最后,新编华语教材和改进教学方法,促成菲律宾华语教育的本土化。菲律宾华校认识到,照搬中国大陆或台湾的教学模式与理念显然已经不适合菲律宾华文教育新的发展形势,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棉兰老华教协会会长蔡双杰曾强调,“华文教育改革刻不容缓,希望本地区华文学校团结一致,加快步伐,同心协力推动本地区华文教育的快速发展”。华教中心革除旧制,编写了切合菲律宾本土实际的教学大纲——《菲律宾华校幼儿园教育大纲》和《菲律宾中小学(十年制)华语教学大纲》,编撰和出版从幼儿园到中学一整套完整的华语课本及教辅资料,如《菲律宾华语课本》及配套的《菲律宾华语教学语料库》突出了教材的趣味性、实用性和时代性的特点;改进教学方法和管理模式,规范华文教学的指导原则、教学目标、设置教学编排、综合主题和教育活动等等;这是近年来菲律宾华语教学一项具有重大意义的成果,对华语多媒体辅助教学大有裨益。该教材被泰国、印尼、韩国、日本、香港及欧美地区的华文学校采用。华教中心与侨中学院合作,全面总结华语为第二语言的教学经验,探索新的教学法,以侨中学院为试验基地,遵循“听说领先,读写跟上”原则,由浅入深地模拟语景,教学强化语言的实际运用。如教师借助字卡、句卡、图片、表演等各种直观形象的教学法展示语言知识,让学生反复练习,帮助学生循序渐进地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此外,华教中心还大力倡导华语研究与教学的学术研究,出版期刊、书籍,举办华语教学研讨会,探讨华文教育的新出路,推广华文教学的成功经验。
三、菲律宾华文教育面临的困境
《世界日报》《商报》等菲律宾华文报纸开辟华文文学专栏,鼓励菲华青年从事华文创作,但在主流文化的包围之下,菲律宾华文教育的效果往往差强人意。除了菲律宾华文教育体系存在问题之外,学生缺乏学华语的语言环境是当前菲律宾华文教育面临最大的难题,同时华校还存在办学资金管理问题、华语师资的流失与断层等诸多问题,使得当前菲律宾华文教育面临着困境。
(一)菲律宾华校办学经费不足与办学资源分散的现象并存。菲律宾华校作为私立学校,无法获得政府任何财政补充,办学经费都是自筹。华校日常经费主要来源有:一是各个华商和宗联、晋总等华人社团捐助,设立的奖学奖教基金。二是学生的学费收入。一旦生源不足,华校就会陷入财务吃紧的境地。三是华校董事的捐款。大部分华校的维持取决于各位董事的财力状况。如果校董经济出现危机,华校经费随之出现困难。菲律宾华校大多存在经济拮据,办学经费不足的情况。
另外,菲律宾中小学华校林立,办学资源分散。在马尼拉和吕宋两个地区的华校占全境华校的68.38%,华校学生主要集中在马尼拉和吕宋地区,2012年至2013年度大马尼拉地区的华校学生占全国华校学生人数的50.9%。据统计资料显示,2003至2004学年在菲律宾131所华校中,4000名以上学生的华校只有4所,占3.05%;3000—4000名学生的华校仅2所,占1.53%;2000—3000名学生的华校有3所占2.29%;1000—2000名学生的华校共17所,占12.98%。也就是说,1000名以上学生的华校只有26所,仅占19.85%。500—1000名学生的华校有18所,占13.74%;500名学生以下的华校共有87所,比例高达66.41%。在偏远地区,华校分散的现象尤为严重,造成了教学资源的极大浪费。此外,有些华校越办越小 小到一年级从两班变成一班、由一班再变成跨年级并班,不正常的并班不利于教学的开展和学生的学习。有效整合教学资源、集中力量办学是菲律宾华文教育有待解决的棘手问题。
(二)华语教师出现断层和流失现象严重。菲律宾华社的商业气息甚厚,华人大多乐于经商年轻的华人精英对华文教育的热情度不高。而现有的华校教师大多在五、六十岁之间,个别学校还返聘七、八十岁老教师,他们多为20世纪六、七十年代菲律宾华文发展到鼎盛时期培养出来的。华校教师青黄不接出现断层,老龄化现象严重。此外,华校教师待遇微薄且地区差距较大。大马尼拉地区华文教师每月底薪约一万菲币,部分山顶州府的教师每月只有五、六千菲币,某些偏远山区华校校长的月薪不过二万[20]。马尼拉爱国中学校长陈金灿直言不讳地道出了菲律宾华语教师遭受“一气、二差、三低”的境遇,即“受学生家长气;福利差,环境差;社会地位低,工资低,成就感低”。低福利挫伤了在岗华语教师的积极性,改行经商,另谋生路的大有人在。华语教师的严重流失导致其队伍缺乏稳定性,也使华校陷入了教师流失与师资不足的恶性循环。2011年菲律宾有华文学校157所 共有87657名学生。含教师志愿者人数在内,全菲华文教师约共有2839人,全菲华文学校的生师平均比例为31∶1。在全菲14个地区中,有一半地区华校生师比例大于全菲平均生师比例,尤其以第十一区南棉兰老师资缺乏最为突出,生师比达到75∶1,其次为第六区西米沙鄢、第八区东米沙鄢和第五区比科尔等三个地区。
虽然大陆的教师志愿者和台湾派出的“替代役”教师充实了教师队伍,但引进境外老师的收入高于本土教师的收入,出现了同为华校教师的待遇不公的现象。中国志愿者教师除了有政府提供的待遇外,每月还可以从华校领取近两百美元的生活津贴。志愿者或“替代役”教师薪水加津贴,一个月约有八百美金,折合菲币将近四万元,约为本地华语教师工资收入的四倍。收入的显著差距为长期致力于菲律宾华文事业的本土教师所不满,“如果你每日仅读华报,志愿二字是给予人们莫名其妙的误导,最近得悉某些偏远山顶华校,担任校长高职月薪不过二万,而未来主人翁的华教老师竟然仅有低微得叫人心酸的五、六千元。而一个由国内派出的年轻人,却因为头戴‘志愿’二字一下子成了枝头上的凤凰,每月所获取的优濯美金八百大元,成了华社茶余饭后令人摇头不解的话题。”
(三)缺乏具有扎实的专业技能和丰富的教学经验的优秀华语教师。菲化后华校毕业的新一代教师大多是从以英语为官方语言的大学毕业,接受的华语训练不足,华语水平远不及老一代教师。即便参加国家汉办、侨办及华人社团组织培训过的汉语教师,五分之一以上的教师教龄不超过5年,师范类专业毕业教师仅仅占10.6%,近90%的教师都是非师范类专业。他们的专业技能和教学经验比较薄弱,在课堂上解释词语,英语、菲语、闽南语一起上,不仅耗费了大量的时间,甚至吃力不讨好,学生仍不明白词义。
虽有华人新移民进入华语教学行列,但大多以此为过渡或兼职。而选派的志愿者虽能暂时性地弥补师资的不足,但也在教学上带来了诸多新问题。首先,华校学生习惯于用菲律宾语沟通,志愿者教师的英语水平非常有限,在课堂上师生语言沟通成为障碍,学生很难领会教师传递的信息,教学与课堂管理效果不佳。第二,选派的志愿者大多是尚未毕业的大学生,虽有热情,但缺乏教学实践经验。第三,服务时间短,流动性大。志愿者教师一般是一年一签,一年的服务期间,扣掉放假后还不足十个月,一年一轮换的方式使得学生每年不停地适应不同的华语教师,从而影响了华文教学质量的提升。
(四)中国现有的政治形势影响到了菲律宾华文教学。由于历史的原因,台湾国民党政府长期把持菲律宾华校的教育管理制度,菲律宾华文教育实则是台湾地区国语教育在海外的延续。华校菲化后,菲律宾华文学校要接受菲律宾教育部的管理,但各自保留着与台湾、大陆的联系,成为了台湾与大陆争夺政治认同及文化宣传的阵地。华校清晰地分裂出亲台湾、亲大陆两大派系,两岸政府对海外华文教育把持的不同主张给菲律宾华文教育带来不同程度的困扰。亲台华校则采用台湾侨务委员会提供的教材和派出的教师,沿用台湾岛内的教学方法;而亲大陆华校采用内地提供的教材,接受大陆方面来的华语教师 双方互不来往。亲台湾华校用繁体字、注音符号、母语教学法,亲大陆华校大力提倡简体字、汉语拼音、第二语言教学法,中立的华校采用“学简识繁”或“学繁识简”的教学体制,在全菲一百多所华校出现了“一体三制”的现象。台湾“替代役教师”或中国“教师志愿者”虽补充了华校师资,但在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上存在角力,这给菲律宾华语教学造成干扰和教学方式上的混乱。实际上,两岸政府对华校在正体与简体的抉择、拼音与注音的使用上过度关注,忽略了华文教育的一个核心问题:对菲华中小学生来说,根本问题是识汉字、写汉字,而不是字体之争。
(五)华校督课制度的存在不利于菲律宾华语教学效果的提升。华校菲化后,菲律宾华校实行双学制,学生同时要接受菲语、英语、普通话、闽南话的教学,学习负担重、压力大,菲华学生不能形成华语学习的持久动力,严重影响了教学目标和效果的实现。在教学课堂上学生纪律松散,华文课的班级学风管理差,学生学习华语不积极。此外,华校为了辅导学生完成课后作业,减低课业负担,推行了督课制度,其产生的弊端不容忽视,可以说,菲律宾华文教育难以取得突出的效果跟督课制度有很大的关系。所谓督课,名义上是课后辅导,实则是老师替学生读书,兼为处理学生的课堂作业。因督课收入通常高过本薪,有些教师本末倒置,视督课为先、教学为后,甚至把督课作为拓展与家长间人际关系、培养未来督课生人脉的方式,督课制度难以达到提升学生华语水平的作用。华校的成绩考核制度也存在弊端,学校仅以考试成绩作为学生语言水平和升学的依据,出现了家长只看能否顺利升级,督课老师只关心成绩高低的局面。学生为应付考试被迫练习华语以应付临时性的考试,而讲华语的能力并没有得到提升,因此,大多数学生不能流利地讲华语,也不能读报,更写不出文章,菲华青年的整体华语交际水平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提高。另外,在菲律宾现有的社会文化环境下,学生学习华语大多依靠课堂上的几十分钟,课后缺乏说华语的良好环境及华语交际的意识严重地影响了教学目标和教学效果。
四、结论与建议
菲律宾华文教育在菲律宾主流文化的夹击与包围中仍得以延续与发展,不仅是菲律宾华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也是对本族群文化的一种固守,折射出菲律宾华人社会让年轻一代能继续接受华文教育培养与熏陶的情感,培养既有西方文化影响又兼备中华文化素养的优秀青年,进而将中华文化在菲律宾扎根与传承。而当代菲律宾华文教育出现的转机是中菲两国之间、中国与东南亚地区之间经济、文化交往加深的外在推力的结果,突显了菲律宾华人在菲律宾所处的语言生态环境的变迁及族群关系的融合与碰撞。新世纪以来,中国政府对外输出汉语教师、扶植海外华文教育,作为构建软实力的一部分,菲律宾华校与中国祖籍地之间的联系有助于菲律宾华文教育的发展及双边教育文化交流。然而,菲律宾华文教育的生存离不开菲律宾国内主流社会对外来族群文化的兼容 华人社团及侨商的大力扶持,还有华教机构及华文教育工作者长期的辛勤耕耘,菲律宾华文教育有了发展的契机。但针对目前菲律宾华文教育的困境,需要进一步完善菲律宾华文教学体制,规范华校日常的管理与教学工作;激发教师的积极性,改善教师的福利待遇,吸引优秀的华裔青年加入华文教育的行列;同时要加强对华文教师的技能培训,革新华语教学方法;改革华文考试制度,争取更多的华文办学的社会资源及菲律宾政府的支持,优化华语学习的环境,打破菲律宾华文教育发展的禁锢。
注释: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