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以来,大陆与台湾分别运行在不同的发展轨道上,在政治、经济、社会等领域各具特色,也造成两岸在这些领域的现实差异。无论是台湾方面强调的“求同存异”,还是大陆方面提出的“聚同化异”,共同点就是大家都承认差异的存在,然后才是如何处理这些差异。
价值观是一个社会运行的精神法则,两岸在若干价值取向上也存在明显差异。事实上,两岸因在某些价值取向上的差异过于明显,甚至可称之为价值冲突。其中最突出者有三组:统一与拒统、和平与战争、民主与专制。以下分别论之。
统一与拒统
这是针对两岸关系发展的根本目标而言。实现两岸统一是1949年以来大陆一直追求的国家战略目标,“两岸统一”长期以来一直是、在可预见的未来仍将是大陆社会中极其重要的主流政治价值。台湾方面,在两蒋威权统治时期,“两岸统一”也曾是台湾社会的主流政治价值。但从1990年代中期起,随着台湾主体意识的崛起,这种状态开始发生改变。如今,“两岸统一”的政治价值在台湾社会已被边缘化。
根据台湾多家媒体多年来的跟踪调查,目前台湾民众明确支持两岸统一者只有大约10%,支持台独者约为25%,希望维持现状者约为60%。因此,说“台独已成台湾社会的主流价值”或许会有争议,但拒绝统一毫无疑问已是台湾社会的主流民意。大陆追求两岸统一的政治价值与台湾社会拒统的主流民意之间,就不仅仅是“差异”了,更是一种价值冲突。
和平与战争
这是针对两岸追求各自战略目标的工具而言。1949年后,大陆长期把武力解放台湾作为实现两岸统一的首选工具。1979年后,大陆为因应国家大战略的调整,提出“和平统一,一国两制”主张,实际上把和平交流与协商谈判作为实现两岸统一的首选工具。2005年首次“胡连会”后,大陆更提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对台工作指导思想,意图通过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实现国家统一。
台湾方面,在两蒋统治的大部分时期里,也曾主张武力反攻大陆以统一中国。但到1970年代后,随着两岸实力差距越来越大,台湾以武力反攻大陆的现实可能性越来越小。时至今日,不仅拒统已成为台湾社会主流民意,和平同样成为台湾社会的主流民意。对战争的恐惧甚至战胜了对“台独”目标的追求,使得某些本来主张“台独”的民众在公开表态时宁愿选择“维持现状”。
近年来,随着民族主义情绪上升,大陆社会主张武统的声音越来越大。带有明显民族主义色彩的环球网(其母体是《环球时报》)曾于2016年4月进行过一次两岸关系民意大调查,其中支持武统者高达86%,而认为武统有胜算把握者更高达95%。这对大陆当局迄今仍坚持的和平统一大政方针构成了挑战,很可能促使大陆更坚定地把武力手段作为解决台湾问题的“兜底型”工具。
民主与专制
这是两岸关系中最敏感的价值冲突。台湾社会经过30多年的民主化进程,已被西方国家公认为“民主政体”,全面普选、多党竞争、权力制衡、言论自由、依法治理等西方式民主的构成要素一应俱全。大陆在台湾舆论中的整体形象则被塑造成专制、言论受限、法治不彰等。许多台湾政客经常批评大陆不民主,甚至有人把大陆实现民主化作为开启两岸政治谈判的前提条件。
大陆官方舆论对台湾的民主制度更多持批评态度,认为其混乱、不成熟,存在选举绑桩、黑金政治、民粹主义、暴力议政等严重缺陷,尤其批评这种民主体制造成台湾民众国家认同的异化。大陆官方一再宣称将继续坚持和完善自己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在政治上决不会走西化“邪路”。
在台湾社会内部,也有一部分民众对台湾民主表示厌倦或反感,对大陆的政治体制表示欣赏。但这部分人在数量上并不多,远未达到主流的程度。同样地,在大陆社会内部,也有不少人对台湾民主制度表示欣赏,认为它是华人社会最成功的民主试验。这种声音与大陆官方在这个问题上的定调相左,所以不可能出现在官方媒体中,但在新媒体和社会舆论中确实有一定的市场。
在上述三组价值冲突之外,也有一些派生性的价值冲突。这里择其二论之。
和平与统一
随着拒统越来越成为台湾主流民意,“和平统一已无可能”的论断在大陆越来越流行。更有人认为,拒统之所以成为台湾主流民意,根本原因就在于两岸和平。两岸和平越持久,拒统力量就会越壮大,统一就越不可能。要想实现两岸统一,就必须打破和平现状,以武力手段实现统一。如此,和平与统一之间就产生了价值冲突。
专制与统一
台湾统派力量可粗略分成两类。一类为“左统”,即支持以“一国两制”实现统一;另一类为“右统”,他们既反台独又反专制,主张“民主统一”。因此,在“右统”看来,专制与统一之间也存在价值冲突。
两岸关系是当代政治学研究的一个孤例,其复杂性不仅来自于领土主权、实力对比等物质层面,也来自于意识形态、价值取向等精神层面。上述几组价值冲突更增加了两岸关系的复杂性,也增加了两岸当局、特别是大陆当局的决策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