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香格里拉对话上,美国防长马蒂斯重点谈到了朝核是亚太地区最迫切的威胁,联合国也通过了对朝核的新决议,加大了对朝鲜的经济和外交制裁。而朝鲜在过去的一个月中接连三次进行弹道导弹发射并且取得成功,虽然没有发射远程导弹,但是导弹的射程不断逼近美国的心理底线。
朝核问题从4月的“战争边缘”中走出来,进入一个“高水平”但依然危险的僵局之中。各方已经拉开阵势,各自“备战”,虽然没有短兵相接,但是危机已经升级,僵局,也是危险的平衡,如何实现软着陆似乎并没有备选的方案。
在4月份,朝核问题虽紧实松,朝鲜的重大节日云集,触碰红线,也就是远程导弹发射或者第六次核试验的动机比较大,事实证明,金正恩是一个理性的算计者,打了一个月的“游击战”在美国的高压之下,进行了火炮演练以及失败的导弹发射。等到文在寅胜选之后,朝鲜接连进行了三次中远程导弹的发射,基本获得成功。
值得关注的是,“4月危机”之后,气氛开始缓和,尤其是美国明确了对朝政策的原则,不会推翻朝鲜政权,不会谋求更迭,不会以战争实现南北统一,国务卿蒂勒森甚至呼吁朝鲜要相信美国的诚意和承诺。而文在寅上台之后在对朝关系缓和的问题上态度比较积极。
对朝鲜来说 幸福来得太突然,在中远程导弹发射接连成功之后,朝鲜声称要进行远程导弹的发射,韩国媒体也报道,朝鲜有可能进行远程导弹的发射。朝核的事态再次证明,外部压力减小之后,朝鲜的导弹发射不仅是本国核战略发展的目标,也是调动大国外交的手段。
每次朝鲜核试验之后,联合国都会采取制裁决议,可以说,制裁层层加码,但是朝鲜的核导能力却是突飞猛进。这一次的决议,又将对朝制裁提高了新的水平,是不是可以约束金正恩不断进行的导弹发射呢?恐怕难以有这样的效果。
从根本来说,制裁对朝核的“威慑”基本没有效果,原因在于,朝鲜绕着“红线”迂回发展自己的核导能力,而经济制裁又没有从根本上触碰到朝鲜的核心利益,经济制裁与去核的战略目标之间存在着”时间的错配“,经济制裁小国需要比较长时间才能显现出来,而去核的目标则是迫在眉睫。
朝核问题比较契合托马斯·谢林(Thomas Schelling)的著作《冲突的战略》(The Strategy of Conflict)中所研究的,所谓的冲突并不是战争,而是互有疑虑和分歧的伙伴,而战略则是武力的威慑而不是使用,冲突双方是有共同利益的,最终是通过讨价还价实现一个共同的目标。朝鲜事实拥核,有限战争或者有节制的博弈可能是朝核问题最终的方向。围绕朝核问题,各方没有在谋求谈判,而是“退而结网”,是一种隐性的互动。
第一,美国的极限施压政策的可信度存在漏洞,一方面向朝鲜释放“善意” 不排除可能的谈判;另一方面在日本海部署两个航母战斗群,与日韩进行军事演习,同时在本土进行洲际导弹的拦截试验。
马蒂斯在香会上的演讲也特别提到了美国的拦截试验,保护本土安全,同时重申对盟友的安全承诺。不能不说美国越来越将朝鲜视为一个“平等”的对手 同时,美国的这些战略行动又不可避免地打破了全球战略平衡,“双航母”的存在,洲际导弹的拦截试验不仅是针对朝鲜,也会误伤其他大国。
这种宏大的承诺缺少可信度和精准度 天塌下来,个子高的顶着,威慑的关键在于具有可信度的威胁或者承诺,美国总统、国务卿、防长在不同的场合也透露,不排除军事选项,但是动武的选项遭遇到了朝鲜的“抵销”,一是对韩国的绑架,首尔早已成为朝鲜的“人质”,朝鲜军事战略的最基本底线,就是保持对韩国的反击能力,除了常规军事力量之外,中远程导弹的发展也是如此,朝鲜大有“光脚不怕穿鞋”的架势,从而大大限制了韩国的选择空间,同时也是限制了美国发出威胁的可信度。美国不断重申对韩国的安全承诺,而首尔的安危又掌握在朝鲜手中,那美国若对朝鲜用强,岂不是破坏对韩国的安全承诺?
第二,对朝鲜施压面临着“木桶原理”的限制,萨德就是其中的短板,甚至让“施压”这个木桶面临着露底的危险。文在寅政府最终摆明了在萨德上的立场,即不会改变前任政府的决定,包括超出的四个导弹发射平台也是“笑纳”了。形式上,这是韩国军方与美国对文在寅政府的“欺诈”,但如果文在寅能够避免美国索要的部署经费的话,那岂不是赚大了呢?虽然文在寅表面上并不接受这种做法,背后也是偷着乐。
文在寅的“阳光政策”也是建立在施压和遏制的基础之上的,如果手里没有趁手的兵器,“阳光政策”不过是投降,既不会得到朝鲜的回应,也得不到国内民意的支持。进一步说,萨德是美韩对中国、俄罗斯的战略欺骗,普京在圣彼得堡国际经济论坛上表示,没有朝核,美国一样会在东亚部署反导系统。
韩国始终是最脆弱的一环,除非文在寅能够回归到“平衡外交”的道路上来 才能补齐这一短板。朝鲜不断迫切的导弹威胁极大地限制了文在寅的选择,与其冒险去改变,不如躲在美国的保护伞之下。而因萨德形成的大国博弈,让朝鲜半岛处于阵营对垒的隐忧之下,那个裂缝足以让朝鲜有恃无恐。
第三,美国将朝核与南中国海挂钩的举动不利于中美合作推进“和平去核”的战略。从参议院军事委员会主席麦凯恩到防长马蒂斯都表达了对南中国海问题的关注。特朗普上任以来,美国第一次在南中国海执行所谓的“自由航行”计划,中美关系自“习特会”以来的“蜜月”可能出现了一些变化。
中国在朝核问题上所做的努力,得到了美方的赞赏,也应该得到相应的回报。美国智库和政府也有不同声音,特朗普将朝核视为第一外交优先事项是否合理,至少从太平洋司令部来看,南中国海也是重要的议题。中美关系存在着诸多议题 但是不可能同时把这些问题都解决了,操之过急,无疑会破坏彼此的信任。
对于金正恩来说,弃核绝无可能,见缝插针地提高朝鲜的核威慑力是最优先的目标,甚至是当前唯一的目标。从去年以来的高频度的导弹发射,就是积累朝鲜远程投射能力,下一步可能就是发展朝鲜的防空系统。自我防御能力也是核威慑力的一部分,只不过,金正恩的成功也是一步步逼近美国的红线,让美国接受朝鲜形成的核威慑力,至少现在来看并不可能,那将意味着美国在东亚战略信用的巨大损失。
如果美国只是发展本土的导弹防御能力,那又如何兑现对盟友的安全承诺呢?为了容忍金正恩的核武而失去东亚的同盟?看上去平静的火山,其实岩浆涌动,这样的僵局酝酿着巨大的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