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投资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2017年,投资增速仍处在持续下行过程中。1—11月,全国固定资产投资57.5万亿元,累计增长6.8%,增幅同比回落1.5个百分点,增幅下降趋势明显。投资当月增速下降趋势更加明显,8月份增速下降到3.8%,这是2013年以来最低值,11月份当月投资增速略有回升到5.8%。投资结构转型步伐不断加快。高技术产业投资快速增长,1—11月份,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增长15.9%,增速比全部制造业高11.8个百分点;高技术服务业投资增长15%,增速比全部服务业高4.9个百分点;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投资增速较高,1—11月份,基础设施投资增长20.1%,社会领域投资增长17%。
2017年,投资领域存在的体制与政策性问题仍较为明显。政府投资主导地位增强,政府部门、国有企业支撑投资的整体格局正在逐步增强。体制与政策环境有待改善,民间投资主体转型发展困难,存在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投资者权益保护有待加强。金融业脱离了实体经济,房地产业对于实体经济产生挤出作用,“脱实向虚”现象严重。优质投资项目减少,资金追逐项目现象较为突出。政府和企业债务规模扩大,财政金融风险隐患加剧。
2018年投资前景预测
(一)有利因素
1.全球增长回升势头明显。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最新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预计,2017年全球经济增长3.6%,2018年,增速上升到3.7%,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最好的增长。其中,2017年,发达经济体的反弹更为强劲,增长预计达到2.2%,美国、英国、日本和欧洲的增速普遍上调,将分别达到2.2%、1.7%、1.5%和2.1%,中国的增长则保持在6.8%。这为我国投资增长创造了较好的国际环境。
2.国内经济保持平稳增长。2017年1—11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6%,增速比上年同期加快了0.6个百分点,保持稳定增长。1—11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3%,增速与上年同期持平。1—11月份,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继续改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增长21.9%,比上年同期加快12.5个百分点。进出口继续保持了两位数的增长。主要经济指标的平稳运行有利于投资的转型升级。
3.企业发展信心逐步增强。2017年,制造业PMI总体走势稳中有升,年均值为51.6%,明显高于上年总体水平1.3个百分点,制造业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更趋明显。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年均值为54.6%,高于上年总体水平0.9个百分点,一直保持在较高景气区间,全年非制造业延续平稳较快的扩张态势。表明企业对经济和投资发展前景较为看好。
4.消费者信心不断增加。2017年前10个月,中国消费者信心指数维持较高水平,月均消费者信心指数超过114。美国市场调研公司尼尔森发布的第三季度中国消费者信心指数报告显示,中国消费者信心指数继续保持稳中有进的态势,比第二季度增长两个点,再创历史新高。新的消费结构正在形成,蕴藏了更多投资机遇。
5.创新动力正在加速显现。新产业、新技术、新业态和新模式不断涌现。大数据、云计算、机器人、移动支付等新兴产业迅速成长,电子商务、分享经济等新模式蓬勃发展,创意设计、远程诊断、设备生命周期管理等服务方式层出不穷,旅游、文化、养老、健康、体育等“幸福产业”快速发展,投资新动能正在逐步形成。
(二)不利因素
1.国际经济的不确定性较多。当前全球经济面临的深层次问题仍然没有解决,不稳定、不确定的因素依旧存在。货币宽松对全球经济复苏的边际刺激作用明显减弱,主要经济体逐步退出宽松货币政策触发全球资产重新配置和资本市场动荡。由于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各国债务水平大幅度上升,财政扩张的空间并不宽裕。世界主要央行资产负债表“瘦身”也令全球资产价格面临冲击,而长期利率的上升将导致公共债务形势恶化。美国等国的逆全球化和贸易保护主义思潮抬头,成为世界经济不稳定的来源。
2.新旧动能转化仍需一定时间。当前,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占全部工业的比重分别只有15%左右,产业新动能开始对经济增长动力形成一定支撑力,但是,又未起到主导性的支撑作用,实现产业新动能主导经济发展还需要较长时间。一些企业虽已走在转型的路上或开始涉足新业态,但是,在短时间内难以形成经济效益;各地争相发展机器人等新产业,缺少科技投入的价格竞争结果使其迅速变成了微利行业。另外,钢铁、煤炭等传统动能行业出现供应紧张情况,相关企业开始有利可图,失去转型动力。
3.防控金融风险力度加大。2017年,中国人民银行首次将宏观审慎评估的范围扩大到表外业务,把理财产品纳入其中。银监会公布的新文件,提出更严格地执行现有监管规定,减少金融产品之间的监管套利。7月底召开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要求各级地方党委和政府树立正确政绩观,严控地方政府债务增量,“债务终身问责”首次出现在文件中,对地方政府震动较大。当前,财政部等部门密集出台文件,为现有财政监管体系“打补丁”,大量地方政府背景项目需要整改,对公共投资的不利影响显著。
4.环保风暴打压低端投资。中央环保督察已进行到第四轮,实现全国31个省区市全覆盖。环保部把从严治理“散乱污”企业作为强化督查的重点内容之一,对无法升级改造达标排放的企业,2017年9月底前一律关闭。从2016年下半年开始,京津冀及其周边的山西等地,陆续划定“禁煤区”。受此影响,与制造业息息相关的上游原材料厂家的产能被进一步压缩,由此涉及到钢铁、冶金、化工、纺织、造纸、包装等多个领域。环保的高压态势对中小企业、民营经济后续投资的杀伤力也比较大。中下游产业因原材料成本上升,利润空间缩窄,投资也将出现下滑。
(三)投资预测
2016年,投资现价增长率(7.9%)低于GDP现价增长率(8.6%)。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这种情况只出现过几次,包括1989年治理整顿时期(2年)、上世纪90年代中期经济“软着陆”时期(4年)、亚洲金融危机时期(3年)和国际金融危机时期(1年)(见图1)。也就是说,投资增速快于GDP增速的时间更长,直接导致固定资产投资率不断攀升。以往投资增速低于经济增速情况的出现,或者是由于国内经济过热后的强制调整,或者是由于国际环境变化后的被动调整。2016年以来,投资增长再次低于经济增长是结构转型引起的积极主动调整。以往投资增速低于经济增速最多持续4年,当前,投资的基数已经很大,固定资产投资率更超过了80%,又有结构调整的迫切需要,投资较低增长的情况可能持续更长时间。
从2017年的固定资产投资月度投资增速不断下行的情况看,全年投资不可能实现一个较高的增长水平。如果以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6.5%计,按照固定资产投资占全社会投资比例的历史趋势推算,可以得到全年全社会投资64.5万亿元,增长6.3%;预计GDP可比价增长6.8%,现价增长8%,这样,2017年全年投资增速低于GDP增速,固定资产投资率趋于下降(见图2)。
2018年,经济转型和体制转变的效果将逐步有所体现,政府融资体系趋于稳定,民间投资预期趋于改善,全社会投资增速预计略有回升至7%。对此,我们需要保持定力,因为随着工业投资更多转向高新技术产业,新兴服务业投资比例上升,投资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与以往明显不同。只要是有效率、有质量的投资增长,即使速度比以前低一些,但是,却能产生更好的投资效果,会对结构优化、民生改善、就业增加产生积极效应,也是可以接受的。
未来投资的对策建议
(一)建立有利于新经济发展的投入体制
发挥政府引导基金的支撑作用,着力放大财政资金的引导效应。建立健全符合国际规则的支持采购创新产品和服务的政策体系,加大创新产品和服务的采购力度。建立大型政策性融资担保基金,通过融资担保、再担保和股权投资等形式,为科技型企业和初创企业提供信用增进服务。选择符合条件的银行业金融机构,探索试点为企业创新活动提供股权和债权相结合的融资服务方式。探索设立为科技创新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务的现代科技投资银行。促进企业专利权、商标权等无形资产质押贷款的发展。
(二)发挥城镇化在增强投资动能上的作用
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是增强投资动能的重要途径。要通过体制和政策创新,激发各类投资主体的活力和动力。允许农村宅基地部分转让给城镇居民,实现农村居民出宅基地,城镇居民出资金,共同建设新城镇的新局面。保障特色小镇新增建设用地指标需求,允许特色小镇集体经营建设用地上市交易、同价同权,鼓励集体建设用地以入股或租赁等形式参与特色小镇项目。加快特大镇“撤镇设市”改革步伐,下放相关审批权给省级政府,提高新设市的行政级别,增加行政事业编制,赋予新设镇市县一级的管理权限。
(三)减弱“控风险”政策对投资的冲击
积极支持在建PPP项目、政府投资基金和政府购买服务承接主体的后续融资,保障项目续建和收尾,对受到“控风险”政策不利影响的优质项目的融资提供更多便利。充分发挥产业投资基金的作用,积极参与公共投资项目的建设和运营,优先承接因“控风险”政策的影响出现资金短缺的优质项目的融资需求。鼓励财政实力强、举债空间大、债务风险低、债务管理绩效好的地方政府出资建立担保公司,对重点公共项目债务进行担保,稳定投资者预期,保障后续融资需要。运用专项资金和基金重点支持仍然保留的政府购买工程建设。
(四)探索实施城市综合投融资开发模式
引导地方政府走出过度负债、变相负债融资困境的有效途径,就要更大范围推进城市的综合开发。第一,推广城市综合开发运营模式。地方政府将城市建设整体外包给城市运营商,形成“产城融合”的整体开发建设机制,免去土地一级开发的成本和经营性建设用地“招拍挂”的复杂程序。第二,实现公共项目及其用地的综合开发。探索将“公益性项目+经营性物业”的综合用地模式,扩展到城市道路、水利、教育、养老等项目建设中。将土地综合开发权一并纳入招标范围,保证土地综合开发与项目建设的单位一体化、土地综合开发权的受让与项目建设中标的一体化。
(五)营造公平竞争、效率提升的投资环境
深化以商事制度为突破口的“放管服”改革,加快全面实施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和公平竞争审查制度,最大限度减少政府对企业经营的干预。把公平竞争作为政策制定的先导,贯彻以竞争促进效率提升和经济发展的理念。以打破地域分割和行业垄断、清除市场壁垒为重点,加快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形成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与做法。抓紧修订《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允许民非机构从事正当营利性活动,保障民间出资人的资产权益。建立正常合理的官员激励机制,对正常的官商交往应秉持开放、包容的态度,激发广大干部干事创业的激情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