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中美贸易战加剧改革阵痛

8月主要中国经济数据悉数出炉,我们借此阐述对当前中国经济的一些看法。

一、目前中国经济并未明显恶化,尚处于“改革阵痛”的范畴内

今年中国经济的主要拖累因素包括:基建、表外融资、出口及部分消费项。1)1-8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5%,去年为6.6%,以规模以上口径计,工业生产表现平稳。但出口对工业生产还是有所拖累,出口交货值同比从去年10.7%下滑到目前的7%。2)1-8月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5.3%,去年为7.2%。投资进一步下挫,主要是受到基建拖累:基建投资(不含电力)同比只有4.2%,去年尚为19%。房地产和制造业投资均显著向好,房地产投资同比为10.1%,去年为7%;制造业投资同比7.5%,去年为4.8%。3)1-8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9.3%,去年为10.2%。社零口径的消费增长再下台阶,其中,汽车和房地产相关消费大幅减速带来明显拖累。4)8月社融余额同比增长10.1%,较去年的12.5%显著下滑,主要受表外融资拖累,其增速由去年15.1%下滑到目前的-3.8%。

若放在去年以来财政、货币和金融“三严”监管的背景下,放在韩国、台湾、越南等出口导向国家和地区出口减速的环境下,以及居民收入增长持续低迷、而此前汽车和地产相关消费透支的问题下,上述因素都可以归结为中国经济走向“高质量增长”过程中的必经阵痛。换句话说,若没有中美贸易冲突,当前中国经济也会放缓,但政策促转型的定力也许更强,资本市场的信心可能会是另一番面貌。

二、中美贸易战改变了“稳增长”与“促转型”的平衡点

截至目前,由于部分抢先出口、美国加征关税规模尚在渐次落地的原因,中美贸易战对中国出口的影响并未明显暴露,但其对资本市场的信心已产生了根本性的冲击。前央行行长周小川近期指出,用数学模型计算中美贸易战的负面影响,不到半个百分点的中国GDP增速,但经济模型无法加计中国内部市场情绪的快速变化。7月,中央政治局会议落定了以稳就业为首的“六稳”基调,随着政策调整,经济增长的内部环境正在得到改善。下述积极变化不应被忽视:

1、宽信用的努力下,制造业复苏的持续性得到增强。今年制造业投资表现不俗,背后有产能扩张与技术升级的驱动。上市公司制造业资本开支增速从2017年开始大幅上升,1-8月高技术制造业、装备制造业分别比全部制造业投资高5.4个和1.7个百分点。2012年以来,制造业投资持续下滑,制造业贷款在新增贷款中的占比从2011年的23.7%下滑到2016年的0.7%。经过多年的去产能,制造业投资存在修复的动能。

然而,融资环境收紧和经营成本过快上升,令制造业回升的持续性受到威胁。这些问题短期内很难解决,但情况在向缓和的方向发展,或使制造业复苏得以持续。其一,尽管融资未必大量流入制造业,但整体信用环境的放松,对于缓解企业资金周转压力仍然有效。其二,各界对民营企业减税降费的高涨呼声下,近期政府已更加重视并频繁回应:宣布小微企业贷款利息收入免征增值税;抓紧研究适当降低社保费率,确保总体上不增加企业负担等。其三,贸易战对中国的冲击更集中体现在就业上,而目前民营企业提供了80%的城镇就业岗位和90%的新增就业。因此,稳就业作为7月政治局会议确立的首要经济目标,本身就包含着稳定民营经济(其在制造业中的占比接近90%)的应有之义。

2、房地产投资有望在一段时间内保持较高增速。8月房屋新开工面积、施工面积、购置土地面积增速均进一步提升,70大中城市房价环比上涨1.5%,创22个月新高,房地产投资资金来源增速进一步回升,房屋库存进一步走低。尽管房地产调控在不断加码,楼市悲观情绪在酝酿,土地流拍也频繁爆出,但年内房地产投资仍受到三方面因素支撑:一是,房企集中度提升,上半年销售额前10房企占比从去年24%上升到30%,前30房企占比从38%上升到48%。行业集中度提高意味着房企对资金周转的要求更高,而金融机构对大型房企的支持意愿也较高。二是,土地供应稳步增长,今年1-7月待开发土地面积同比增长32%。莫尼塔草根调研了解到,房企有加快和销售的意愿,尤其是在更高集中度的市场环境下。三是,房地产库存已实现有效去化,在购房意愿并未明显减弱的情况下,开发商也存在补库存的动机。

3、表外融资修复、地方债发行提速,基建投资下滑有望得到控制。政治局会议提出加大基础设施领域补短板力度以来,交通运输部首先积极响应、加快项目审批,随后铁路总公司上调了2018年投资目标,发改委重启了城市轨道交通项目审批。今年1-8月,铁路运输业投资为-10.6%,恰恰是拖累基建投资增长的关键。尽管从地方政府融资监管未放松的角度,我们并不看好今年基建回升的空间。但随着近期地方专项债发行提速,表外融资获得一定修复,稳投资的效果会逐渐显现。

三、中美贸易战加剧了改革阵痛,但已不能、也不应再走回头路

中美贸易战有其长期性,目前看来局势发生实质缓和的可能性不高。这就在中国经济内部的改革阵痛上,又叠加了外部供应链迅速调整的阵痛。政策的下一步会是什么?

也许,我们需要一颗脚踏实地的“平常心”。中国经济发展到今天,产业升级和增速换挡是个历史必然,这在相同发展阶段的韩国、日本、甚至美国都未能避免。十年前,我们伴随着国际金融危机出台了大规模刺激计划,但随之催生的产能过剩和地方政府债务问题,正是本轮供给侧改革和三大攻坚战的着力点。以当前中国的庞大债务规模,已经很难承受新一轮的刺激政策,这也是当前各界的共识。所幸,去产能和去库存都已经取得了明显效果,制造业和房地产投资更具稳定性;消费升级和新兴产业的增长点在逐渐孕育;2012年以来出口减速多年,中国经济的出口依赖度已明显下降。我们所面临的情况并不算太坏,为应对不利的外部冲击提供了更多回旋空间。

当然,改革已进入深水区,壮士断腕的决心更不可缺。当前,市场对中国经济的悲观情绪,很大程度并不在于减速本身,而在于对经济内生活力缺失的担忧,在于政策在稳增长与促转型之间缺乏明晰的主线。从目前对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和国企去杠杆的坚定态度来看,政府这次是不想走“老路”的。但市场也在观望,这种坚定态度能否经受增长下行压力进一步增大的考验。根本而言,市场信心的提升,需要政府兑现深化改革承诺,对已有的顶层设计执行得更加锐意和笃定。如此,才能激发民间投资活力和整体经济动力,发挥民企刚闯敢拼的冲劲和韧性,才能有效降低市场对政策不确定性的担忧,夯实中国经济的“基本盘”,应对国内国外的新挑战。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中美贸易战加剧改革阵痛  贸易战  贸易战词条  中美  中美词条  阵痛  阵痛词条  加剧  加剧词条  改革  改革词条  
智库

 公款管理的底线法则

自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颁布以来的一年半左右的时间里,高层在治理取向下推动的新一轮全面深化财税改革的举措,其范围之广、力度之大、密度之高,超过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任...(展开)

智库

 智库建设的日本经验

智库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核心组成部分,也是发展和发挥“硬实力”的智力支撑,已成为“第三次工业革命”进程中最具竞争性的一个“思想产业”。日本智库先后经历20世纪...(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