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现代新型城镇化是建设智慧城市的基础

智慧城市概念源于2008年IBM公司提出的智慧地球的理念,是数字城市与物联网相结合的产物,被认为是信息时代城市发展的方向,文明发展的趋势,其实质就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推动城市运行系统的互联、高效和智能,从而为城市居民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使城市发展更加和谐、更具活力、更可持续。

推进智慧城市的建设有三重意义:一是提高城镇化的质量,智慧城市智慧的理念规划城市,以智慧的方式建设城市,以智慧的手段管理城市,用智慧和策略发展城市,有助于促进城乡各个关键系统和谐高效运行,从而缓解城市病。二是推动高质量发展,智慧城市是创新2.0时代的城市形态,它基于全面透彻的感知,构件有利于创新的制度环境和生态系统,推动以用户创新,开放创新、大众创新、协同创新为特征的全面创新,从而为新旧动能转换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蓬勃的动力。三是智慧城市通过物与物、人与人、物与人的互联互通互动,极大增强城市信息,获取实施反馈和随时随地服务的能力,可以有效地解决民生领域长期存在的信息不对称、服务不公平的问题,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优质化,从而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智慧城市有两个关键词,一是智慧,二是城市,其中城市是承载智慧的基础,是母体。推进智慧城市建设,首先要遵循新型城镇化的规律,完善城市产业布局,功能配套和治理体系,建设和谐宜居、富有活力、各具特色的城市形态。离开城市基本面来谈智慧城市,希望通过智慧化让一个乱糟糟的、布局极不合理的城市脱胎换骨,那是不切实际的幻想。

智慧城市的灵魂,是城市的精气神,推动智慧城市建设,必须善用现代技术、现代理念、现代思维,夯实城市数字基底,中枢神经和智慧大脑,让城市学会思考。如果沿用工业时代的思维方式来搞智慧城市,只能照猫画虎,低水平的重复。所以对智慧城市建设而言,推进新型城镇化是基础性根本性层面的任务,推进城市智慧化是战略性集约化层面的举措,两者缺一不可,唯有无缝对接、有机融合,才能最终实现智慧城市建设的目标。

我在这里讲的意思,就是大家不能为了智慧化谈智慧城市,如果这个城市基本的基础设施和产业格局包括人、土地各种要素配置都是很不合理的,在这个情况下不按照城市规划现代化要求的基本条件来进行改造,一步到位地就去想智慧化,想通过智慧化缓和或平衡不和谐的基础条件,那是空中楼阁。智慧城市是对现代新型城镇化的锦上添花,不可能去改变一个乱糟糟的基础设施。所以在这个意义上,这是两个互动,互相辩证的一个概念。

首先,从基础性根本性层面思考智慧城市建设。要运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念,在城市的人口、土地、房屋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就业岗位等方面的要素供给上跟着功能走,人口跟着产业走,土地跟着人口和产业走的思路,做好结构性平衡。

其次,是人口供给的平衡。人是新型城市化的核心要素,以人为本,是建设智慧城市的核心要义。

当前,制约我国城市化建设发展的重大问题之一,是城镇化率刚过了60%,国民经济的人口红利却已逐渐淡出,很多城市出现了劳动力供给不足的情况,造成这个现象的重要原因,就是2.8亿多的农民工没有真正地市民化。

一般来说,城镇化的职工20岁左右参加工作60岁退休,有40年的工龄,农民工因为有户籍问题,一般到了45岁以上,城里的企业就不招聘他了。这样达到60岁,农民工的工龄里少了15年。再加上20岁到45岁打工期间,每年总有两个月要回家,六分之一就不上班了,这六分之一加上15年,差不多三分之一不能上班了,不再招他了。六分之一加三分之一,加起来就等于二分之一。什么意思呢?农民工有效的工龄损失一半,所以中国的城市化让农民工损失了50%的劳动力的生命,没有充分利用这个工龄,所以我们还没有到60%,劳动力已经紧张了。

所以,我们首先要把农民工城镇化户口问题解决,这是改革开放带给我们的一个重要的任务。中央也提出,到2020年解决1亿的农民工问题。这个问题不解决,智慧城市再怎么智慧,都缺少战斗力。

第三,土地房屋的供应平衡。以智慧城市促进城市增长,很重要一点就是管理资源,比如城市建城区面积土地配置一般是每人一平方米,每一万人一平方公里,100万人口的城市建设4到5亿平方米是大体合理的。又比如商业设施面积一般每两三万元的商业零售额可以配置一平方米的商铺,每两万元的GDP可以配置一平方米的写字楼,这不是计划经济,这是讲经济效益。如果只有两万元的增加值,去配了好多平方米的写字楼,那么写字楼空旷;如果一个城市一共就只有30亿的商业零售额,如果去配了许多的商铺,最后也是赔本。所以这种配置都要按照市场需求、供求大体平衡,否则大手大脚供过于求,势必出现空城鬼城。但是如果土地长期供应不足又会造成土地稀缺,房价极高。

第四,基础设施与公共设施的平衡。基础设施是城市脊梁骨,我们推进智慧城市建设,重要的出发点是想解决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城市病。但是总体不平衡的基础设施上,增加再多的智慧元素也解决不了问题,是空中楼阁,前提还是要做好城市供给基础设施平衡。比如国家规定,城市建成平均路网密度要达到每平方公里八公里的长度,这不是我们国家主观规定,全世界城市都有这个规范,一个标配。再比如一个城市人每天要综合用水0.3吨,就是300公斤,用了水总会产生污水,每个月会产生0.25吨的污水。每个人平均也会有一公斤垃圾,这样在一千万人的城市必须有一个一千吨的垃圾处理厂。所以在这个意义上,一千万人要一千万人的垃圾处理系统。所以整个来说,基础设施和城市也是要有基本的比例平衡的。

第五,产业布局的平衡。产业集聚,人口才能集聚,政府才会有收入,智慧城市建设才有基础。这方面要特别做好两个平衡:一是就业总量平衡,一座一百万人的城市,扣除未成年人和老人,起码有五六十万的需要就业。二是结构平衡,城市一二三产业之间要平衡,上中下游产业链之间要平衡。还要重点发展战略性新型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只有这样,智慧城市才有广阔的市场空间。

上述五个方面,是城市建设的ABC,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里面对智慧城市提出的基本要求,是新型城市化建设的大智慧,在此基础上才有可能锦上添花地进行智慧城市建设。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城镇化  城镇化词条  新型  新型词条  智慧  智慧词条  基础  基础词条  建设  建设词条  
智库

 论经济新常态下的结构调整

1.持续的结构调整是经济健康发展的常态首先,发展是变革的函数,产业结构的“固化”会导致一国经济发展的长期徘徊不前。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结合的产业结构,使历史上的中国...(展开)

智库

 用数字解决问题

——在“互联网+数字经济论坛”上的发言自然界并没有现成的数字,也没有现成的数学,更没有现成的数字化技术。天上没有,树上不结,地上不长,挖地三尺,也许能挖出矿,但...(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