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对中国改革开放的哲学思考

2018年12月1日,北大国发院举办中国县域经济论坛暨《顺德40年》的新书发布会。本文根据北大国发院院长姚洋的发言整理。

借着总结顺德40年发展经验得失的契机,我也想从哲学层面探讨一下整个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成功所在,其中最主要的哲理我归结为有三点。

务实主义

第一点是务实主义,这一点也是我最想说的。在我看来,邓小平所开创的务实主义道路是中国改革开放成功最重要的因素。当然,我也很认同渐进式改革、双轨制等类似的改革经验总结,但我认为最根本的还是邓小平开创的务实主义道路。

中国共产党是西风东渐的产物。中学课本里就提到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这并不是一句虚话或句口号,是实实在在的表述。马克思主义是经由俄国传到中国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本身就是世界革命的一部分,是中国向西方学习的一部分,中国共产党是一个革命的党。

在经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之后,中国进入到邓小平时代。他没有继续革命,转而用一种务实主义的态度把重点放到经济建设,中国共产党也随着这个工作重点的转变从革命党转变为执政党,甚至还要再加一句,从西方意义上的革命党转变为中国意义上的执政党。中国共产党开始回归中国的现实和传统。也许100或200年以后的历史学家再回顾这段历史,并评定邓小平的贡献或中国共产党的这一转变时,可能会比我们今天看得更清楚。

大家都说邓小平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这样的溢美之词充分表达了尊重和感恩,但邓小平本人却可能对此一笑置之,因为他一开始也并不清楚地知道中国这条道路到底该怎么设计,只知道一个大概的方向,那就是如果中国再不集中精力提高老百姓的生活水平,中国和发达国家的发展水平再一步步拉大的话,中国就有被开除“球籍”的危险,这是一个很朴素的概念。为此,我们就得敢于去尝试,就得通过改革开放打破观念上的禁锢,包括对制度和意识形态局限性的突破和延展。

1979年,广东省委向邓小平汇报工作,他就突发奇想说你们应该搞特区,但特区能不能真正搞起来,搞起来以后会变成什么样,他心里也没有十分清楚的蓝图和把握。五年以后的1984年,他一定要去特区看一看。但从他的回忆录来看,即便是1984年到特区之后也没看到特别大的成就,但他没有说什么,这也是他的过人之处,先不急于定论。只要方向大体正确,不妨再留出一点时间观察和试验,改革慢不得,但也急不得,只要方向对,好方法早晚会摸索出来。基本上也就是从1984年开始,深圳开始起飞,深圳蛇口从出口加工区开始一步步走出一条强劲的工业化道路。深圳的特区经验也给后续的特区建设带来很好的示范效果,以点连线,以线带面,快速铺开。所以,邓小平的智慧就是方向大致正确,方法上“摸着石头过河”,用一种务实主义的态度处理改革和开放问题。

地方试验

第二是给地方政府自主权,让地方政府有试验的空间。在这方面,顺德给中国的改革带了一个很好的头。邓小平南巡到美的跟何享健说你要胆子再大一点,后者就受到了鼓舞。美的一开始到1992年都是一家集体企业。何享健后来就动手改制,变成员工持股,然后香港上市。但5年以后又发现效果不理想,人人持股等于人人不持股,大家热乎劲一过又回归平均主义的低效,于是1997年他再启改革,把公司从香港转回A股上市,并彻底改制,成为一家民营控股企业,这从根本上造就了今天的美的。美的是中国企业改制成功的一个典范,也是企业传承的典范,何享健没有把经理管理权传给自家人,而是传给方洪波这位优秀的职业经理人。因此,在改革和传承上,美的都很有很高的案例价值。中国另一个国企改革的样板是山东诸城,诸城的改制走了另外一条路。

顺德和诸城为什么要进行国企改革?为什么敢于进行国企改革?1999年我到顺德调研时询问当时的经委主任,你们这样改制国有企业,有没有批评你们国有资产流失的压力?你们怕不怕?他说不怕,也没有压力,因为给国有企业改制不是资产流失,而是帮国有资产止血。当时的很多国企表面光鲜,实际上是一个空壳,不少厂长经理都在私底下掏空企业,有些企业开工之日就是亏损之时。顺德人就认为无论国有资产、民营资产都是咱们国家自己的资产,都应该成为能造血的资产,这样产业才有希望,国家才有前途,因此需要改制的就要改制。

同时,顺德、诸城等不同的地方政府当时为什么敢改革,除了作为基层干部对国有企业的现实有真切的认识之外,还要归功于中国改革开放之初所形成的共识:允许地方实验。如果没有高层鼓励地方实验和容错创新的大环境,改革也不容易取得这么大的成功。

以公开讨论凝聚改革共识

第三是高质量的公开讨论凝聚改革共识,这是非常非常重要的。改革开放能走到今天这个地步,是和1980年代比较开放的讨论环境高度相关的。中国当时要尝试不同的方向,而开放的讨论非常有利于探寻和论证方向的正确性。其中最著名的就是1984年的“莫干山会议”,通过将近10天的公开讨论,帮助政府确定了价格改革的方向。

北大国发院过去20年间参与了很多公开讨论。我想举两个例子来说明公开讨论对于凝聚共识、推动改革的重要性。

第一个例子是周其仁老师在中国“入世”之前参与了关于电信改革的讨论,他当时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设想,叫做“数网竞争”,把中国电信分拆成几家企业同台竞争。这在当时是个石破天惊的想法,很多人认为这样做是资源浪费、重复建设。而周老师认为竞争的好处超过重复建设的成本。他当时几乎完全是凭一己之力参与讨论,而且处于工信部的对立面,至少完全不是工信最初预期的方案,但讨论到最后,工信部把他请去,并最终高度采纳了他的分拆方案。如果当时没有公开讨论,仅仅是周老师向工信部领导递交一个方案,恐怕很难被采纳,因为没有足够的讨论,工信部即便理解并有心选择周老师的方案,也还面临公众质疑的巨大压力。更何况,真理越辩越明,只有经过充分的讨论,正确的方案才能从各种杂乱的方向中剥离出来。

第二个例子是我们2018年参与的民营企业讨论。2018上半年,民营企业遇到很多困难,特别是在股市上,很多民营企业的股价跌去百分之六七十,对于一些股权质押率较高的企业来说,面临着被强行平仓、甚至失去控制权的危险。这种情况下,有些人开始讲什么民营企业“退场论”,重新社会主义改造等等,搞得民营企业雪上加霜,人心惶惶。9月20日,北大国发院专门举行了一场公开讨论,把各位参与者的发言稿都通过自媒体传播出去,带动公众讨论。后来多位国家领导人发表讲话,直到最高领导人11月1日召开民营企业家座谈会,不仅彻底扭转了民营企业“退场论”等错误观点的蔓延,而且对民营经济的地位和改革方向都有里程碑意义。

从这两个例子里我们得出的经验是:为政府写报告、做内参固然重要,但公开的讨论一样重要,甚至更重要,因为公开的讨论既有利于去伪存真,也有利于凝聚共识。去伪存真才有利于形成正确的改革方案,凝聚共识才有利于提高改革方案的社会公信力和执行力。

以上就是我所总结的三点哲学思考,这既是对过去的总结,也应该是我们未来进一步改革和发展的重要参考。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对中国改革开放的哲学思考  哲学思考  哲学思考词条  中国  中国词条  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