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瓦里安2002年加入谷歌担任首席经济学家,如何将大数据和经济学研究整合就一直很热门。2013年克拉克奖得主、哈佛经济系的Raj Chetty教授是从事该方面研究的翘楚。从斯坦福重返哈佛以后,他开设了一门春季课程《利用大数据解决经济和社会问题》,讲授如何从大数据视角分析社会流动性、税收、教育、创新、气候变化、种族歧视等议题。该课程受到学生热捧,单从2019年春季注册数量看,仅次于《经济学原理》和《生命科学》。
Chetty教授研究涉猎颇广,同时还和另外一位同事Nathaniel Hendren共同推动“机会平等项目”。在他最近的研究当中,对接触效应(exposure ef fect)如何影响社会流动性的分析引人注目。除了《美国经济学季刊》2018年第三期连载以外,今年3月份在哈佛的肯尼迪论坛也做了专题演讲。所谓接触效应,通俗点说,就是日常生活环境对一个人成长的影响。基础数据主要是2000多万美国孩子居住地变更情况和成年以后的收入数据。这些孩子出生于1980-1988年,其中400多万个孩子所在家庭在1996年到2012年期间曾经有1到3次的异地迁徙经历。在剔除选择偏误对样本随机性的干扰以后,研究发现,小孩成长的环境和成年以后收入水平有显著关系。平均来看,在24岁以前,小孩每提早一岁迁徙到高收入地区,成年以后的收入与迁入地平均收入的差距就缩小4%。这意味着,若一个小孩能够在出生时就从低收入地区迁徙到高收入地区,并持续住到23岁,收入差距将缩小90%以上。从边际上看,接触效应在24岁以前不会明显递减,一个孩子成年以后的收入将随着迁入年限的增加而稳步提升。
除了分析美国的总体情况,研究还对不同地区的接触效应进行了比较。例如,一个孩子打一出生就从芝加哥Cook县(该县家庭收入中位数在6万美元左右)迁移至芝加哥Dupage县(该县家庭收入中位数在10万美元左右),并常住20年,仅仅接触效应就会使得成年以后的收入提高30%。除了收入以外,迁徙对大学升学率、婚姻、未成年生育和就业等状况也有显著影响。
关于接触效应对创新的影响研究也颇有意思。Chet ty教授与合作者分析了100多万发明者的个人信息,结果发现,是否能够成为发明者,除了发明者自身能力以外,外部环境影响也非常重要。一个小孩迁徙到一个更具创新性特征的环境,未来将会有更高的创新倾向。并且创新倾向变化,具有显著的性别和专业特征,这表明创新并不完全取决于一般意义上的人力资本积累(比如学校教育质量),和特定角色、网络效应也有显著关系。例如,一位女性是否能够成为发明者,成功女性对其影响甚于成功男性;特殊的人力资本积累和创新意愿改善,一般都局限在一个相对狭窄的范围。对于如何促进创新,通常讨论会集中在金融支持、放开准入和STEM教育等方面,Chet ty等人的研究无疑为分析创新机制提供了另一个视角。
对接触效应的研究,生动诠释了一个美国版的“孟母三迁”。周遭环境变化能够给儿童发展带来不同发展机遇,生活在一个收入差距相对较小、双亲家庭占比高、贫困率低、犯罪率低、学校质量更高的地区,孩子成年以后向上流动的可能性更高。Chet ty团队已经将研究成果可视化,并建立了专门网站“机遇地图”(www.oppor tui tyatl as.org),希望访问者可以上网发现所谓的“机遇之地”。当然,研究结论引申出来的政策含义和方法启示,更值得关注。除了地区导向的发展政策,促进人口流动的政策应引起更多重视。高收入地区增加教育、医疗和住房等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将有助于促进人口迁移,提高接触效应收益,为更多人创造改善收入的机会。
好地方大家都想去,但生产力高、收入高、接触收益大的地区,似乎生活成本也高。不过,基于大数据的研究结果显示,两者之间仅存在弱关联。一些生活成本(比如房屋租金)高的地区,接触效应并不一定高;一些接触效应较高的地区,生活成本并不一定高。城市蔓延和分割、信息不对称等因素可能推高迁徙和流动成本,削弱接触效应。上述结论表明,城市可以通过增加公共服务供给和做好规划,充分释放接触效应。另外,Chetty团队的研究方法对选择效应和接触效应进行了区分,较直接计算不同地区居民收入收敛程度更为准确,也为评估促进人口流动的政策效果提供了有益借鉴。
总的来看,大数据和经济学理论的融合,无疑为深入挖掘事实、提出有力洞见创造了便利。这种研究方法,正随着数据可获得性和数据处理能力的上升而逐步盛行。除了Raj
Chet ty以外,麻省理工斯隆管理学院的John Van Reenen、芝加哥大学布斯商学院的Sendhil Mul l ainathan、斯坦福大学经济系的Mat thew Gentzkow等人也是这方面的佼佼者。更进一步看,这也反映了国际金融危机以后经济学研究方法发生的一些重要变化。《经济学人》杂志去年评选了过去十年最为优秀的八位青年经济学者,这些学者都擅长理论和实证,问题导向特征更明显。正如该杂志所点评的那样,“就像莫扎特频繁在谱曲草图和钢琴之间切换一样,今天的优秀经济学者也往返于理论和真实世界,寻求知识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