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权利秩序——医疗领域的治道变革

对于医疗资源配置的公正与效率问题,学者们习惯于从宏观和微观两个维度来分析。从管理学的效率来讲,医院如果总是留一定数量的空床位,就能解决各种各样的问题,便是有效率的。从经济学效率来讲,所有床位都用上了才是有效率的。但直觉告诉我们,这是错的。因为在市场中,没有充分利用的东西很多,而且也未必是浪费。比如出租车肯定是有空驶的,而四个座位肯定不一定是坐满的,大多数座位没有充分用起来。道路上通常不是挤满了车,而一旦充分利用道路了,我们称之为堵车。我们学者有很多书,不可能都看完,或者充分发挥这些书的作用。我们每个人每天的精力和才华,也不可能都利用到极点。如果真的利用完了,那也是一个很糟糕的事情。但是,追求床位能够普遍利用,医生一直满负荷运作,却一直是卫生部门追求的效率目标。

“效率”从宏观来看好像是客观的,但从微观来看其实不是客观的。从具体角度来说,具有很强的主观性,涉及到不同商业模式的选择。比如餐馆老板会计算收停车费是否对餐馆运营更有效率,银行老板会考虑是否取号收费,按什么分类取号更有效率,VIP的设置就是这样一种安排。医院是否要收挂号费,收多少,将挂号费和收小费、服务费相比较,哪个更有效,若将这些因素作为医院的商业模式来考虑,实际上就只是各个医院不同的商业模式选择而已。高挂号费、高职称就是优质医疗吗?从主观上来说,是不一定的。什么叫好医生?好医生是指能医好病人,医术高明,而不是职称高,挂号费高。现在从管理上来说,医生看病收取红包是腐败,但从商业模式的选择来说,又带有一定的必然性。因为医疗本身是服务业,既然是服务业,医生态度好,治疗效果好,拿到红包,跟美国饭馆服务员拿小费差不多。

天则经济研究所的报告称,行政配置资源、特权分配、价格管制都会导致资源配置的无效率,这是正确的。因为行政配置资源,往往从外在的指标进行管制,如数量、价格、户籍等。不同部门都有管制的抓手,在医疗部门,其抓手就是控制床位数量,限制医疗服务和医药价格,管理医护人员编制,制定行政级别。

现在医疗领域的很多问题,如挂号费不合理、红包问题、床位严重不足的问题,这些其实都是管出来的问题。因为有行政管理,就不可能让医院自由选择自己的商业模式。有行政管理,就需要有相关的抓手,而有抓手就会导致相关的问题。我们必须从治理结构的角度来重新认识这些问题,才能解决它们。下面我来探讨一下一般的治理秩序,医疗服务的秩序定位,以及治理之道的变革问题。

秩序的角度来说,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特定的秩序中。我们都有自己的生活圈子,那是原始的社会秩序,范围比较小,人与人之间很熟,有很多情感交流。与此相对的是扩展社会,规模大,人与人之间存在比较正式的关系结构,既高度流动,又有一定稳定性。在这种社会中,需要用符号来识别人,需要姓名、身份证来确认你是谁,需要居住地址,知道你是哪个地方的人,人与人之间比较冷漠,很少情感交流。此外,还有更大范围的国家秩序、官僚秩序和市场秩序

在国家秩序中,“王”有特权可杀掉任何人,谁都不可以“妄议”他,即使他说错什么话臣民也要歌颂他,说错的话、做错的事,要往对的方向理解。官僚秩序也是等级秩序,官大一级压死人。市场秩序则是一种扩展的秩序,是在自由交易的基础上形成的扁平化的交易和合作秩序,同时随着交易范围在全世界的扩张,市场秩序也在扩张。

医疗服务和上述的各种秩序都有关系。在原初秩序中,家庭是医疗的基本消费单位,也是基本的决策单位、支付单位、责任单位。政府制定医疗政策需要考虑家庭单位,需要考虑医疗服务的社会资本。

走出原初社会,在扩展社会中,每个人都是抽象的人,规则中的人,需要有正式的规则来界定权利和责任,需要有公共的机构来提供公共的服务。假如我们在马路上看见一个人生病了,首先是联系他的家人、亲戚或者朋友,若这种原始社会秩序没有,就只能依靠扩展社会的正式救助机制,比如红十字会、保险公司等。这种秩序相对比较稳定,实际上就是扩展社会的互助机制。它类似于原初社会,但规模比原初社会大,专业化以及集中资源的能力、可负担力,都要比原初社会大,这就给予人更多的医疗保障。而国家官僚秩序的医疗保障,有时可能不如原初社会和扩展社会的医疗保障。在这个意义上,养老金与其交给国家,不如交给家庭、家族或者社区。

当然,医疗服务自身也有很大的特点,使得医疗既具有科学性,又具有服务性,而这两点经常界限模糊,很难区分。它是科学,意味着很多东西都在探索中,没有定论。由于科学具有不确定性,所以科学家有时并不承担责任。比如吃一种药,病却没有好,一般来说药费是不退的。但如果看电影没有看成,飞机误点了,经营者却要承担责任,至少是退票。这说明,医疗服务作为科学,与一般的服务是有差别的。

虽然医疗也是服务,但如果政府非要对医疗像对一般服务那样管理,并在科学和服务之间强行拉一条界限,就可能会带来不好的结果。例如,政府规定新药如果没有严格的临床试验结果,就不能用于临床,这看起来是确保了服务,其实却损害了很多病人的利益。我们假定某个新药有10%的把握能够治好致命的疾病,但90%的概率不可控,政府肯定不会让其广泛用于临床。结果可能是,1万个人都去世了,而本来其中1000个人是能够救活的。政府的严格管制,虽然让9000人避免成为试验品,但结果是这9000人一样离开了人世,还让另外一千人失去了活命的机会。这个时候,应该考虑的是,政府不能替代病人及其家属和科学家来进行决策。科学上的事情,应该由科学家来决策。是否接受有风险的医疗服务,由病人来决策,病人无法做决策时,则由家人来决策并承担责任。在这个过程中,病人和医生是最终的决策和责任单位。政府可以起到辅助性的作用,但不能替代他们,从而让医学的进步和服务的发展,能够有一个多样性的机制。

实践表明,现代医学专业性强,有严格的操作规程,需要经过长期的培训,需要临床实习,当很长时间的全科医生,然后变成专业的医生。就病人来说,在医疗的专业秩序中,病人需要有知情权,即使重病限制病人的知情权,家属也肯定要有知情权和选择权。对医生来说,最重要的是相关的免责权。比如,动手术前家属要签字,但麻醉的时候若出现问题,归为麻醉事故,医生就可免责。

医疗秩序作为一种专业秩序,是一种内在的秩序医生职业选择的时候是有良心的,有对生命的敬畏。每一个医生其实都可以融入到这个专业秩序里去,只要花功夫好好学习,即使不好好学习,久病也能成良医,给人提供比较好的健康咨询。好病人则要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了解自己的感觉,自己对生命的重视程度。从秩序角度来说,病人享受更多的选择权、决定权,而不是因为缺乏一个床位而不得不延迟乃至放弃治疗,病人就是内在秩序的一个组成部分。医生和病人,就会形成一个良好的权力和责任结构。这是自由的医生和自由的病人共同形成的自发秩序

而医疗作为一种管理的秩序,就可能是一种外在的强加秩序。内在秩序可能存在病人和医生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但这种信息不对称是可以内在解决的。如果政府要通过管制来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就会破坏这种内在的解决机制。比如病人的确很难了解医生的质量,政府就把医院和医生都分为三六九等,这看起来好像便于病人选择,其实反而遮蔽了医生的真实水平。因为这样一来,医生就纷纷去努力满足行政的标准,而不是真正的医疗的标准。很多好医生完全可以跨国执业,但政府外在的强制秩序使得这种可能性几乎没有了。中国则干脆不让医生异地行医。这显然不利于良好的医疗秩序。显然,外在强加的秩序,只是符合行政标准的秩序。医疗改革需要让这种秩序让位于医疗内在的秩序,让医学真正成为科学,成为专业,而不是行政管制的对象。

行政管制,可以用中国古代兵的秩序、帝国秩序来类比。皇帝是至高无上的,那么皇帝的御医,也不是一般的医生。曹操得了头疼病,华佗就拿着手术刀去给曹操看病。华佗看了之后,提出一个治疗方案,要劈开曹操的脑袋看看才能治疗。医疗方案一出,曹操就认为华佗是刺客,一代名医就此丧生在曹操刀下。所以在兵的秩序里,伴君如伴虎,这也同样适用于御医。

在这种情况下,医生资源是根据兵的秩序来配置的,医生要生存,要活命,就意味着他们一定要有策略行为,一定会回避有风险的手术,不愿意尝试新药,凡事都求保险。同时在治疗方面也容易出现过度用药,用好药,用贵药,遇到像曹操一样的病人,就将最普通的药翻一百倍价格卖给他,而且报喜不报忧,即便皇帝病情加重,也会谎称皇帝的身体快好了。

现代国家的核心不再是兵的秩序。但官僚秩序仍然有兵的特征,差别是多了一个专业化的官僚部门,即技术官僚部门。技术官僚的特点是存在等级制和身份制。

在中国,医疗卫生部门进行严格的行政管理,医院分行政级别,医生也有行政级别,还有技术级别。医院由行政主管管理,公务员一个系统,事业单位一个系统,然后是不入流的市场部门,还有黑市存在。在医院这个事业单位内,还有行政系统、后勤系统。专业医护系统,医生只是其中比较重要的一个系统,但行政地位未必是最核心的。专业医生和医护系统走技术级别,其他走行政级别。

医生在这种行政秩序下,也会有自己的策略选择:第一种策略是努力去当官。当官就意味掌握了一切资源,但这势必会影响到其医疗的专业水平。第二种是努力去当好医生,同时写论文,写书,争取各种荣誉称号,以提高自己的职称。这种医生会写文章,但未必医术高明,因为多写文章显然会影响医术。第三种是想尽办法去创造别的收入。医生变成了官僚企业家,其医术显然也会受影响,甚至医德都会受到影响。

就这样,医疗服务里原始的自然秩序,就先被兵秩序破坏了,然后又被官僚秩序破坏坏了。现在我们来看看市场的秩序

在中国,医疗系统行政化,医生行政化,经营模式则准市场化,其结果是医疗系统有了很大的发展,但依然处于被高度抑制的状态。一方面看病贵,看病难,另一方面医生都十分劳累,同时,很多医学院的学生还找不到工作,需要改行。

在当前,中国有医疗保险市场,但保险市场是官僚的,投融资市场包括医院产权市场、医生劳务市场都没有发展起来。医生劳务市场基本上都是封闭的,没有流动性,有技术级别、行政级别的医生,都在往高级别、有职业发展前途的大医院去。医院能进不能出,行政主导。其结果是,行政机构不满意,医院不满意,无权的医生无话可说,只能千方百计用专业方法对付强大的管制。

这一体制必须改革,但往往越改管制越多,这说明,仅仅求助于更强的管制,着眼于对医院和医生高度技术性的控制,并不能解决医疗服务所面临的问题。着眼于技术控制目标的改革,只能让行政化的治理结构越来越强化,医疗体制的疾病积重难返。

在市场秩序中,官僚们一般只看到实体的看得见的产品市场,但对于服务市场、产权市场、投融资市场、保险市场,官僚往往是看不到的,即使看得到,也是理解不全面的。在他们看来,市场中的过剩是浪费,服务、产权、投融资和保险等不受控制,就会跌入深渊。

其实,产品只要有市场,就会有过剩供给。否则价格就会上升,就会有供给来补充。产品没有过剩,消费者就没有选择权,就不存在市场。一旦产品过剩,消费者就有选择权,也就有了市场。供求平衡的市场是偶然的一种状态,消费者没有选择权,实际上是市场处于停滞状态。服务只要有市场,就会有一个比较长期的协议,就不会像现在那样病人去医院,几十秒解决问题,一锤子买卖。医疗市场如果有一个很好的协议结构,它和保健市场应该也能结合在一起。医院如果有股权,就会有股权市场。如果可以进行投融资,就会有更多的金融参与。金融一旦参与,就可能出现泡沫化的迅速发展,这样的泡沫可能造成浪费,但却是某个专业市场快速发展所必经的阶段,就像人在青春期肯定要有一个快速长个子的时期一样。市场化,是一个市场制度逐步演进的过程,很多问题不断得到解决,更多问题不断展现,是多中心的发展和发现、解决问题的过程

所在市场的发展过程中,医生、医药都会因市场发展而发展,变得很有价值。所以,市场秩序是支持医疗服务的秩序,不像兵的秩序排斥医疗服务,官僚秩序限制医疗服务。市场的治理结构,是扩展秩序,它可以让医生和病人形成一个非常好的一个扁平化结构,而且可以为每个人明确权利,主动承担责任,追求公平和效率,提供很大的空间。

所以,良好的医疗服务市场是一个多中心、以人为本、以医生为本、以病人为本的多级市场。作为普通人,专业的医生、管理者和投资者,在市场里都是人。各种身份和角色都是市场结构的细分而已,都承担终极的责任,并享受责任范围内的权利。

我简单总结一下各种秩序中的医疗。第一种,兵的秩序,与医疗秩序是排斥的,医生不可能内在地产生,它扼杀产生医生和医药的秩序,形成等级命令的秩序。第二种,官僚秩序医生和医药也是不兼容的,除非有具备确定性的医药和医生服务。它也具有扼杀性和消耗性,是一种计划经济的秩序。它以行政抓手,牢牢地抓住医院,让医院和医生等同于它可控的床位数量、门诊量等。

第三种秩序是扩展社会秩序,是多中心的秩序医生自身就是一个专业社会,扩展的医生社会,可以形成多中心的内在专业秩序。病人也一样,在扩展的社会秩序里,有自己的相对稳定的生活圈,可以获得他们的帮助。现在很多朋友圈、微信群,群里有人病了,就给其踊跃捐款。老师病了,师门的学生纷纷去照顾。这些都是扩展社会秩序的作用。

第四种理想的市场秩序,是多中心、扁平化、结构化和动态的秩序。在兵和官僚结构里,床位是无差异的。但在市场结构里,每一张床位的价值时不一样的,每个医生的价值也是不一样,包括每一块钱的医疗投入,资本的结构都是不一样。所以在这个理想的秩序中,人和医药实现供需满足,投资、生产、服务供给、融资等,都将结构化,并在结构化动态的市场里,实现其价值。这个秩序可以支撑任何一种差异性的东西。这一秩序会越来越复杂化,同时越来越增进个人自由和能力。

当前中国的医疗,还是兵和官僚为中心的秩序,市场和社会只是起到了辅助性的作用。中国医疗实际上实行的是政府全方位管制,甚至连抗生素的种类数、点滴使用的病种都要管。这导致医院高度官僚化、行政化,公立医院和民营医院都受到很大的限制。同时存在医生的应对策略行为,比如转行,或给自己寻找市场化的机会。同时,病人被划分为特定的群体,“群天下”的格局很明显。很多人平时缺乏保健,一看病倾家荡产。患病时求生欲望极强,但平时都不注意保养。医生是全世界最忙的医生,一天看很多次病,中午吃饭还有人找上门。在美国医生是想休息就休息,太累了就不出诊了。

所以中国治理结构是“权利放两头,管制摆中间”,就像李宗盛一首歌唱的“道义放两旁,利字摆中间”,到处是以权力为中心的简单秩序,市场又很粗鄙,发展空间很小,医生和患者权利不清楚,责任扭曲,“医闹”不断。

因此,从秩序定位可以看出,医疗卫生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治理结构内生的问题。权力身份等级结构,必然内生出这些问题来。依靠技术性的修修补补,甚至依靠公共/私人物品理论来确定公益性和私益性的边界,依靠收入水平来确定不同群体,都很难解决其内在的问题。

当然,高度管制的秩序结构,一旦放权、搞活、市场化,又会出现很多乱象。乱象并不是市场乱了,而是放权让权力的控制机制放松了,但其寻租的作用却释放出来了。问题的核心还是权力没有转变为权利。

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结论是进行治道变革。这个治道变革简单说就是从权力的秩序结构转变为利益的、权利的秩序结构。在这个权利结构里面,病人的权利和责任,家庭的权利和责任,医生和医院的权利和责任,社会的权利和责任,政府部门的权利和责任,都需要思考。思考权利而不是权力结构,会更好地理清新的治理结构的生长机制。

比如,社会互助机制,就比政府强制规定企业出多少、个人出多少、国家出多少,然后都交给大一统的政府处理要好。比如新药,让病人和医生有更多的决策权,比国家有更多的决策权要好。比如处方,让医生开处方,让医生同行来评价相关处方,甚至住院时间,要比国家去规定处方要强。权力是简单化的治理结构,会让医和药越来越简单,以适应官僚化运作的需要。权利则是复杂化的内生发展的治理结构,会让市场越来越复杂,从而让官僚无法干预,突显出人、医生的作用,甚至投资者、管理者、保险公司的作用,也会越来越突出。这样就不会出现看病贵但看病依然难这种很奇怪的问题。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如下几个结论。第一,医疗行业存在很多问题,有管理的问题、理论问题,以及医院本身的营销模式问题,但是在这些问题的背后,很多都是秩序和治理问题,需要从秩序和治理层次去理解,并在这些层次上解决。第二,权力治理导致治理意义上的问题,所以需要用治道变革来解决。第三,新的治理治道是以权利和责任为基础的治理结构,我们应该限制权力,张扬权利,尊重人的权利,尤其是尊重医生作为专家的权利,这才是正确的医改方向。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治道  治道词条  变革  变革词条  秩序  秩序词条  权利  权利词条  领域  领域词条  
智库

 俄罗斯政治发展呈“中间状态”

如何看待俄罗斯政治发展的前景?从长远角度来看,问题的关键也许在于如何继续对引进的西方民主政治制度进行适应性改造,使其与俄罗斯本土价值体系相适应。这意味着不是一般...(展开)

智库

 资本流出中国

一路高歌猛进的人民币在升值路上逐渐失去动能,中国与国际间的资本流动格局正在发生重大转折。新兴市场过去一年来普遍面临资本外流的风险,中国亦不能幸免。中国经济不断探...(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