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研究员魏后凯
作为产业振兴和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正加速推进。日前,国务院印发《关于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指导意见》,指出要力争用5—10年时间,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增加值占县域生产总值的比重实现较大幅度提高,乡村产业振兴取得重要进展。
接着,继今年2月国家发改委、农业农村部等7部委联合印发首批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名单之后,近日又公示了第二批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创建名单。而国家发改委等7部委此前印发的《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认定管理办法(试行)》提出,到2020年在全国范围内分三批次认定300家示范园。
为什么要提出乡村产业振兴?乡村产业振兴到底要振兴什么?怎样推进乡村产业振兴?围绕相关问题,中国经济时报记者专访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研究员魏后凯。
魏后凯:早在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就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明确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并把“产业兴旺”放在20字的总要求之首。2018年3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山东代表团审议时,又明确提出推动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把乡村产业振兴放在“五个振兴”之首。2019年6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指导意见》,对新时期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总体要求、重点任务和政策措施进行了全面部署。
在新时期,之所以要提出乡村产业振兴,具有多方面的原因:首先,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和前提。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其总目标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很明显,实现乡村振兴,需要有坚实的产业支撑。如果缺乏产业支撑,或者产业凋敝,乡村振兴将成为空中楼阁。从某种程度上讲,乡村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核心和关键所在。产业兴,则乡村兴。没有产业兴旺,没有产业振兴,乡村振兴就不可能实现。
其次,产业振兴是实现农民增收和生活富裕的根本途径。乡村振兴的落脚点是生活富裕,生活富裕关键在农民增收,而农民增收要依靠农村产业支撑。当前,我国农村产业发展还存在诸多问题,如产业门类不全、产业链条较短、融合度较低、竞争力不强和质量效益不高等,产业支撑能力严重不足。在许多地区,农民增收还缺乏农村产业支撑,没有形成持续稳定增收的长效机制。
此外,产业振兴也是维护农村社会稳定的经济基础。只有产业振兴了,才能增加农村的就业机会,有了就业机会,才能集聚人气、活跃商气,从而避免乡村凋敝。而乡村产业振兴有利于农民稳定增收,积累农村财富,从而为改善农村公共服务和居民福祉奠定坚实基础。这些均是维护农村社会稳定的重要经济基础。
魏后凯:产业兴旺是乡村产业振兴的目标。促进乡村产业振兴,关键是从乡村特点出发,遵循乡村发展规律,构建符合乡村功能定位、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现代乡村产业体系。乡村是与城镇相对应的地域概念,其基本功能是保障农产品和生态产品的供应,同时为城乡居民提供生活和休闲空间。因此,乡村产业发展与城镇是不同的,需要实现差异化和错位发展,而不能照搬城镇的发展模式。
在现代乡村产业体系中,最核心的是发展现代高效农业。要实行科技兴农、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大力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加快转变农业生产方式,推动农业向规模化、集约化、绿色化、工业化和社会化方向发展,全面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要充分挖掘和拓展农业的生产功能、生态功能、生活功能、休闲功能、景观功能、示范功能、文化传承功能等,大力发展生态农业、休闲农业、观光农业、创意农业等,推动农业产业链条的多维延伸,提高农业的价值和综合效益。目前,我国农业呈现小规模分散经营的特征,生产成本高,技术含量低,市场竞争力不足,应采取多元化途径,构建利益联结机制,尽快将广大小农生产引入现代农业发展体系之中。
除了农业之外,还需要以农业为基础,大力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一方面,要围绕市场的需求,按照前后两端延伸的思路打造农业全产业链,构建贯穿于农业生产全过程、全方位的产前、产中和产后服务体系,实现农业的纵向融合和一体化。另一方面,要促进农业与二三产业尤其是文化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乡村文化体育、旅游康养、农村电商、手工艺品等产业,实现农业的横向融合和一体化。农村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必须以农业为基础,符合乡村的功能定位,遵循产业发展规律。像农产品加工业,千万不能遍地开花,而应以县城为依托,向产业园区集中,推动形成县域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走集中化、园区化、集群化的道路。
此外,要根据乡村人口规模和分布格局,积极发展乡村公共服务和生活服务业。随着城镇化的不断推进,今后乡村人口将会进一步减少。因此,乡村公共服务和生活服务业的布局,需要考虑到未来城乡人口格局和乡城人口迁移趋势。要根据人口和产业集聚情况,合理布局公共设施和公共服务。总体上看,对于基本公共服务,要加快推进均等化进程;对于其他公共服务和中高级生活服务业,要遵循市场规律,引导向建制镇行政区和人口规模较大的中心村集中,以便能够获取集聚规模效益。
加快振兴农村产业重在三个着力点
魏后凯:加快振兴乡村产业,首先要坚守耕地红线,严格划定和永久保护基本农田,做好粮食生产功能区划定工作,谨防借“振兴”之名,违法占用甚至非法批准占用耕地和基本农田,由此影响国家粮食安全。2017年,中国谷物自给率为98.04%,保障口粮自给基本没有太大的风险。当年全国进口大豆9552.6万吨,创历史最高纪录。如果将大豆计算在内,粮食自给率2006年跌破95%的基本自给线,2012年跌破90%的安全水平线,2017年下降至85.26%。因此,在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过程中,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这根弦仍不能放松。
其次,要全面深化改革,全力激发各类主体的活力。乡村产业发展要依靠市场机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为此,要赋予农民充分的自主权,尊重农民的意愿,充分发挥农民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鼓励和引导亿万农民投身农业农村改革实践和创新创业中来,让农民更多地分享改革发展红利。同时,要大力培育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并采取股份合作、土地托管、代耕代种等多种方式,因地制宜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以从根本上改变长期制约农业发展的小规模分散经营和小农生产方式。还要采取多种有效途径,推动城市资本下乡,开发利用农村闲置资源,发展现代乡村产业。要知道,引进城市资本不单纯是资金,而是资金、技术、人才、品牌、管理和营销经验等的综合体。
最后,要发挥政府的规划引导作用,为乡村产业振兴提供强力支撑。我国乡村面积大,村庄类型多,乡村产业发展应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统筹规划、因村施策,针对不同区域、不同类型的村庄,实行差别化策略,走特色化、专业化道路。各级政府要按照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要求,加大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力度,为乡村产业发展提供坚实的科技、人才和政策支撑。要鼓励和支持科技下乡、人才下乡,积极引导农民工返乡就业创业,并在财政、税收、金融、用地等方面对乡村产业发展给予相应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