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暴露出国内供应链人流受抑、物流受阻、商流受挫、资金流受限等突出问题。
一是人员流动受阻,企业复工难。从百度迁徙指数看,今年春节以后上海、广州等地人口迁入规模只相当于去年同期的30%左右,这意味着复工进展较慢。不同的地方设置的企业复工条件不同,各地复工政策缺乏衔接。湖北、湖南、江西、四川等地甚至切断了通往县城的道路,严重影响了工人出门务工。
二是商流被抑制,需求断崖式下降。“停工、停产、停运、停摆”对旅游、餐饮、住宿、批发零售、交通、会展、文化娱乐等行业带来巨大影响,相关需求断崖式下降。
三是物流运行乏力,严重影响产销与生活。面对多地封路、断路状况,物流运行不畅。从企业生产的角度来看,当前许多大中型物流企业要在疫情拐点出现后才正常运转,而企业复工生产需要的原料和物资不能得到快速补给,给企业持续稳定生产带来困难。从生活角度看,居家的大部分人选择在网上采购日常生活必需物资和防疫物资,增加了对快递等物流服务的需求,物流时效的降低给居民生活带来了困难。
四是资金流不畅,中小企业面临困境。中小企业资金链原本就脆弱,疫情使供应链上下游需求不稳定、运营产能不确定、现金收入急剧下降,加之延长复工的同时,中小企业还需照常偿还贷款利息、支付员工工资等,资金周转变得困难。
疫情给国际供应链也带来重大冲击。
一是有关国家停飞、停航、拒收以及关税上调,跨境供应链遇到严峻考验。总体上看,对跨境贸易产生了严重冲击,影响了我国商品进出口竞争力。
二是国内供应能力下降影响我国产业竞争力,全球制造业供应链进一步重构。疫情影响下全球市场供需变动,将导致全球供应链出现紊乱。
三是美国利用疫情对我国采取新的遏制措施,国家供应链安全凸显。新冠肺炎疫情致使中美贸易面临新一轮的博弈关口。
增强供应链抗风险能力与竞争力的对策
新冠肺炎疫情的肆虐引发国内外供应链的连锁反应,值得高度关注。当前,要守住经济发展的底线,重点解决生产生活的物流瓶颈和人员复工问题,打通经济“血脉”,保持供应链的弹性、韧性,最大限度缩短疫情造成的供应链“停摆”,保障国家产业安全。
从全局角度部署企业复工政策,确保供应链顺利运行。供应链稳定运行涉及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协同,上中下游的联动,中央政府应总揽全局,协调各省区市、各行业、各部门,共同制定复工复产政策,从供应链全链条出发,确保各环节合理匹配,协同运行。严格制止以审批等简单粗暴的形式限制企业复工复产。对复工中涉及跨区域协调的,有关部门应建立一站式服务制度,确保不拖延、不推责。
综合疫情情况,分区分级制定差异化防控策略,在保证疫情防控重要位置的同时,有序恢复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复工。民营企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56789”效应(民营企业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GDP、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90%以上的企业数量)明显。通过科学的统筹管理措施、严格排查的程序,实现分区域、分重点推动民营企业有序复工,分区域、分优先级降低复工申请审核难度。
对行业复工进行优先级划分,将稀缺资源满足优先级高的行业、产业,对全国各地的生产资源进行临时重配与行业内部的统筹协调。发挥宏观调控作用,优先保证对应急物资保障供应链、关键产业供应链、全球供应链具有重要作用的企业供给。按照省市公共卫生能力制定更加弹性的隔离措施。在新增确诊病例不改变疫情收敛趋势时,坚定推动经济发展,增加实质就业,避免重点环节、重点领域的断裂、失衡。
(二)加快物流畅通保障,提升物流服务生产效能
确保通道“一断三不断”,快速恢复除湖北省以外的物流复工,提高物流服务效能。坚持一断三不断:坚决阻断病毒传播渠道,保障公路交通网络不断、应急运输绿色通道不断、必要的群众生产生活物资的运输通道不断。监督和解决违规封路(桥)、断路(桥)现象,严肃查处违规限制货车正常通行问题。尽快统一各地《通行证》发放制度,实现在线办理,一证到底。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应加快出台返岗运输物流人员交通指引,各级政府积极配合,引导相关从业人员迅速返程投入工作岗位,全力保障货运车辆和司机返岗复工。
推动企业制定完善的疫情防控与复工复产方案,有效实现物流企业的复工复产,推动建立各省区市物流复工指数。各省区市可根据自身特点,制定企业复工复产前完善的疫情防控方案,有序进行物流企业复工;同时对于复工复产企业的运行情况进行信息跟踪,建立以网络型、智慧化服务和管控为主体的复工复产模式,确保物流企业的高效、安全、有序复工。支持相关协会开展物流复工指数建设。
各地要重视商品流通渠道建设,疏通农产品运销的绿色通道,通过产—运—销直接对接保证农产品产得出、运得走、供得上。地方政府应通过线上线下营销、乡镇社区多渠道物流协同,加强农产品产销对接,拓展销售渠道。
建立基于事件的产业供应链预警体系,及时把握不同突发事件下重点影响的区域与行业,对重点行业与区域提前开展风险预警与管理措施。此次疫情,长江上、中游区域的行业是重点监测与预警的部分。对于出口影响较大的行业如机电、汽车、机械、纺织等行业也需要提前关注。通过对突发事件影响的重点区域、重点行业进行风险预警与应对,有利于突发事件发生后产业的稳定运行与快速恢复。
提前建立供应链风险的应对方案与信息数据分析模式,建立及时有效的应急数据搜集机制与服务方案。政府要鼓励相关行业协会,提前借助历史经验与供应链的发展布局制定供应链风险应对方案,如开展供应链备链计划,建立多边采购与后备供应的风险管理机制,重新评估突发事件的应对补充与供应链成本机制,提升供应链的弹性。在此基础上,通过建立信息数据分析模型,在突发事件发生时,快速掌握事件的发展趋势、影响范围,遴选出关键行业及关键指标,为应急政策的实施提供准确、坚实的决策依据。
加快建立供应链风险预警综合服务平台。要借助国家建设健全统一的应急物资保障体系的机遇,推动建立供应链风险预警综合服务平台,将监测的数据与信息及时反馈给相关主管部门,依据全球竞争环境及突发事件的发生风险及时调整供应链布局。
将供应链优化布局与区域均衡发展结合起来,适当将供应链的上下游企业向大城市周边、中小城市转移,以提高供应链的风险应对能力。目前,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依赖少数核心城市,如武汉2019年的城市GDP占湖北省的38%,疫情对于武汉的经济影响势必会严重影响湖北经济。要将供应链优化布局与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结合起来,增加区域抗风险能力。
推进应急供应链体系的数字化,利用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支持应急供应链的高效、透明运转。针对此次疫情暴露出我国应急反应迟滞、供需失配错配、效率低下等问题,要通过数字化手段,将应急物资从供、配、需端到端打通,充分发挥政府动员能力与社会物流服务能力的协同作用,构建快速反应、有序运转的应急物流供应链体系。
引导企业利用数字化技术创新供应链,开展供应链的数字化管理与运营。通过数字化改造提升企业供应链运营能力,提高运营效率,及时将经营能力和行为数据传递给金融机构,增强获得金融支持的力度。支持企业建设供应链数字化平台,发挥供应链上下游的协同合作、信息共享作用,建立快速响应、敏捷柔性的供应链。
加强供应链自动化、智能化建设,推动智能制造、智慧物流的建设。通过自动化、智能化设备能够有效地应对人流受限与安全防控的问题。进一步促进物流供应链智能制造与智慧物流的转型,推动无人配送、无接触配送体系、智能配送的发展。
从国家战略角度建立供应链安全体系,开展全球供应链安全战略研究。构建全球供应链风险预警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关键产业的供应链安全评估制度,完善全球供应链风险预警与应对机制,形成针对重点行业供应链的深层次安全管理体系。促进优势企业对供应链的主导力和管控力,将中国优势长期稳定地嵌入到全球供应链体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