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15日,经过8年、31轮谈判,RCEP正式签署。货物贸易作为协定谈判的重要内容,取得成果丰硕。协定生效后区域内90%以上的货物贸易将最终实现零关税。与其他巨型贸易协定相比,RCEP成员之间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产业互补性强,既包括发达国家,又包括新兴经济体和最不发达国家。作为亚太地区规模最大、最重要的自由贸易协定,RCEP有望在短期内大幅提升贸易投资便利化水平,取得重大阶段成果,进一步深化和巩固亚太价值链。
本文通过构建一个包含25个国家或地区35个行业的李嘉图贸易一般均衡模型,量化评估了RCEP关税减让的贸易和福利效应。鉴于不考虑全球价值链可以导致对RCEP福利效应的低估,本文在模型中引入中间投入品、行业间投入产出关联以及贸易不平衡结构,模拟结果更加准确,可以反映全权价值链背景下贸易成本下降的放大效应。
量化模拟的结果发现,关税减让显著提高了成员国的福利。如果RCEP成员国之间关税下降90%,中国福利将增加0.41%,实际工资提高0.43%,其他成员国福利提高0.41%—4.31%不等,实际工资上升0.39%—3.67%不等。如果15个成员国实现零关税,中国福利将增加0.82%,实际工资提高0.50%,其他成员国福利提高0.46%-5.15%不等,实际工资上升0.54%-4.25%不等。将福利效应进一步分解为贸易条件效应和贸易规模效应发现,成员国之间贸易规模的增加是各成员国福利改善的最重要原因。但与其他成员国不同的是,中国贸易条件相对于RCEP成员国和非成员国均有所恶化。
从行业层面看,贸易条件的总变化主要由1个或几个行业决定。其中,中国的电子光学设备制造业解释了贸易条件恶化的59.39%;澳大利亚、印度尼西亚采掘业分别贡献了贸易条件改善的57.94%和87.27%;对于日本,采掘业贸易条件明显恶化,但电子光学设备制造业、汽车制造业和机械设备制造业贸易条件有较大幅度提升。
从贸易规模效应来看,除日本的采掘业和菲律宾的金属制造业外,各个成员国各个行业的贸易规模变化对福利效应的贡献均为正。对于中国,木材业和电子光学设备制造业对贸易规模效应分别贡献了73.38%和17.22%;澳大利亚和印度尼西亚的采掘业分别贡献了57.94%和87.27%。新西兰的采掘业和木材业贡献了60%;日本石油行业贡献了98.31%,韩国石油贡献了57.01%;泰国基础金属业贡献了50.59%;越南农业和金属贡献了50%以上。
此外,RCEP显著提高了成员国之间的贸易水平,绝大多数成员国之间双边贸易大幅度上升。从进口角度来看,韩国进口增幅最大,从其他成员国的进口增幅均超过65%;中国从其他成员国(新西兰除外)的进口增幅介于36.56%-77.99%之间,从日本进口增幅最大;加入RCEP改变了日本与其他成员国的贸易结构,从澳大利亚、印尼和新加坡进口减少,而从韩国的进口增加了911%。从出口角度来看,中国、日本、泰国和越南对其他国家出口都不同幅度的增加,而澳大利亚和印尼对日本、韩国和菲律宾对新加坡、马来西亚对泰国、新加坡对日本出口呈现不同幅度下降。
多年来,印度对RCEP一直有所疑虑,既想加入以获得经济机会,又担心短期内的贸易损失和经济冲击。对比印度加入RCEP前后关税减让100%各国总体福利变化,可以发现:(1)印度不加入RCEP福利将受损,而加入RCEP福利会提高1.5%;澳大利亚、中国、日本、新加坡、泰国和越南会因印度的加入获得更多福利。(2)印度加入RCEP的福利改善主要来自于贸易规模的提升,而其贸易条件比未加入RCEP时更差;对于中国,印度加入RCEP会缓解贸易条件恶化对福利带来的负面影响,同时强化贸易规模增加带来的福利效应。(3)对于实际工资,印度加入进一步提高了绝大多数成员国(新西兰和菲律宾除外)的实际工资水平。
(本文是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服务贸易自由化经济效应的量化分析》项目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