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草根机构5年助学2509人 如今仍无“身份”

        专家呼吁,“草根”慈善机构应尽快合法化

 

  行善5年、牵线助学2509人,却由于没有合法身份和法律地位的保障,一直承受质疑。华南最大民间慈善机构、乐助会昨天在广州迎来5周岁生日。记者获悉,截至4月30日,该慈善机构共资助了广东、江西与甘肃三省的贫困学生2509名,认捐总金额600多万元,捐助书桌794套,建立图书室45间。

 

  然而,乐助会一直面临着身份和法律地位缺失尴尬。长期关注民间慈善的广州大学法学院副院长刘兴桂提出,尽管中国的民间慈善组织的合法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要让更多的人行善,必须要立法让行善有法可依。

 

  “你们归哪条线管啊”

 

  “很多时候认捐企业都会问:‘你们单位归哪条线管啊?’这个时候我不能欺骗他,只能告诉他我们还没有注册,暂时不归哪条线管”,常与企业联系的乐助会员工廖斌很无奈地说:“这个时候,通常会看到别人脸色一变,有的就会改变合作主意了。

 

  目前与民间慈善组织的登记注册相对应的法律是1998年10月25日起施行的《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下称《条例》)。《条例》规定:民政部门作为社团机构的登记管理机关,此外,社团组织还要找一个业务主管单位。这意味着,任何一个NGO的注册必须先找一个政府部门做业务主管单位,然后才能去民政部门登记注册。

 

  从2005年8月份起,乐助会开始尝试到民政厅民间组织管理局登记注册。“但一直没有哪个部门愿意承担主管部门的责任。”

 

  慈善助学“曲线求生”

 

  实际上,和乐助会一样遭遇的民间慈善机构并不少见。长期关注民间慈善行动的广州大学法学院副院长刘兴桂提出,“现在我们国家正处在慈善事业发展的初级阶段,还存在着慈善渠道单一、平台狭窄的问题。”据估计,如今在珠三角地区乃至全国,游离在体制、法规之外的民间慈善助学团体还有超过300万家。

 

  在身份缺失和法律地位缺失的现实状况下,这其中很大部分民间慈善机构采取了“曲线求生”的措施,通过提高组织自身的社会公信力和影响力,以抵消合法身份缺失而造成的负面影响。

 

  作为乐助会创始人之一的依澜直言,乐助会的慈善助学活动都是建立在互相信任的基础上的,要让捐款人看到了最后的捐款效果和整个过程的透明度,以保持社会对机构的认可。比如,对于搜集到的失学儿童资料,会组织志愿者到每一个家庭进行实地调查,核查材料真实性,然后将核实过的儿童资料和联系方式发布在乐助会的网站上;由联络企业和社会人士自愿认捐失学儿童。

 

  在最容易遭人怀疑的捐款环节,乐助会并不插手,捐款由企业和社会人士直接汇款到失学儿童所在的学校;乐助会只负责跟进认捐资金的汇款、到账情况,并将捐款的收据交回捐助人,并对捐款的使用情况保持跟踪,确保捐款用于捐助对象读书。

 

  ■专家观点

 

  让行善有法可依

 

  面对着我国现在游离在体制之外的民间慈善机构,广州大学法学院副院长刘兴桂认为,“要发展中国的慈善事业,就必须将这些民间机构有效利用起来。”

 

  刘兴桂建议,首先需要给它们以地位,让它们找到自己的用武之地;其次还需要政府和相关的部门给予引导,帮助其建立一个规范化的管理制度;其次,政府还需要重视与其的互动,互相摸索出一种双赢甚至是多赢的合作方式;再有,必须为这些发展起来的模式和组织制定一个制度的框架,确定一个合法的慈善体系,告诉人们慈善应该怎么操作,怎么监管。”刘兴桂同时也提醒,民间慈善机构本身贵在坚持,在尚没有法律规范的条件下,更要规范,更要透明,做到“阳光管理”。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草根  草根词条  助学  助学词条  如今  如今词条  身份  身份词条  机构  机构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