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珍珍是我的前同事,一直令我记忆犹深。她始终秉持坚信不移的理念来生活。2005年投身非政府组织到最近因私人原因而不再续约,珍珍为自己找到了在世间存活的理由——既然人非孤岛,就应当更尽情地去参与这个世界。
投身变幻的命运
2005年4月,珍珍推掉一份刚找到的新工作,只身前往柬埔寨首都金边。她向父母撒谎,说有人给她一份工作,实际上她只联络了几家机构,要当义工。除了弟弟和好友之外,没有人知道她打算长期住背包旅舍。
想为这世界做点什么的渴望,竟在那第一个金边之夜化为乌有。混乱的交通和无序的世界,让珍珍想立刻掉头回新加坡。“那一夜,我咽喉里哽着个吞不下又吐不出,叫作恐惧的东西,但我已不能回家了。”
她还是决定留了下来。
在义务给各援助组织工作,并得到了几个制作电视节目的机会以后,珍珍终于在半年后正式以合约形式,为几个组织负责项目。她必须撰写及修改项目进展报告和计划书,下乡做采访,也在新加坡、香港分别策划过合法的示威活动。这一切的目的就是要让被剥削者知道,他们有尊严活着的权利,从而推动他们积极争取,使个人、家庭和社区都能渐次提升。
援助事业里的怪现象
柬埔寨有一门行业叫“发展业”,像是推动国家发展的大怪手。当中所牵涉的机构组织庞杂,包括联合国组织、多边国际机构(如世贸、世行、欧盟)、双边国际机构(分别来自美、澳、日、挪威等多家援助国组织)、国际非政府组织、国内非政府组织(国家级别),以及社区发展组织(基层级别)。在柬埔寨生活的外国人,十之八九就任职于这个领域。
珍珍说:“一方面,这些机构进驻柬埔寨,无非是要把发展所需要的体制和技术转移到当地政府及人们身上,让执政者最终能自动自发地充盈国家收入,自己发展国内的基础设施、教育、医药等重要范畴,达到自立的目的。但这些机构的存在,也意味着政府不用太着急,毕竟这些金主们一直在注入他们所需要的发展款项。”
援助机构反而让柬埔寨人产生了依赖心。“有时我们给政府官员开培训班,但他们都不来。搞到我们需要用奖励金鼓励他们来上课。”珍珍道,“培训这批人当然是希望他们能回到政府部门去学以致用,哪知有些学员却受不了国际机构优渥条件的吸引,竟然跳槽到这些组织!我们的努力,也就这样白费了。只要政府没有学会发展,就不可能有自立图强的一天。”
缓慢前行
如果说珍珍这些年学到了什么,那就是放弃把个人意志强加于人。新加坡金字品牌的高效率和有条不紊在柬埔寨人看来,简直是可有可无的东西。“柬埔寨人以务农为主,讲究天时,不讲求效率。我起初样样要快——报告要快快备好,实施措施也必须尽快见效,但这完全行不通——柬埔寨人简直是厌恶效率!”珍珍的笑容中隐约有无奈。凡事自有其节奏,而她说服了自己去顺应它。包括工作中所遇到的种种挫折,也必须耐着性子去慢慢磨。
珍珍其中一项工作是将性别平等的概念灌输给平民。她发现,如果女性能参与家庭决策,那就会有更多孩子上学,家庭收支会改善,对整个家庭都有帮助。但问题来了——连跟自己并肩作战的柬埔寨男同事们都无法认同两性平等,她又如何能借助对方的优势,去改变当地人的观念?
“我们碰到不少文化层面上的阻力,要挑战社会因袭已久的观念,其实是非常棘手的。”她说。虽然曾经是那么烦躁不安,她还硬是磨出一种不动如山的功夫,首先放开胸怀去接受,再慢慢地按照事情的步伐去经营,并期待工作能够水到渠成。
“在柬埔寨发展机构里,你会发现没有一种方式能放诸四海皆准。同事来自天南地北——柬埔寨、尼泊尔、印度、美国各路人马都有,尊重彼此的分歧就变得非常重要。在协商过程中,我们要游刃于对方的价值世界,多方激荡、碰撞及交融,最终才可达成共识。”
该积极时,当积极;该松手时,当松手。与柬埔寨人相处如是,和国际友人亦然。这就是柬埔寨岁月所给予她的一种智慧。
活在黑白难分的社会里
在珍珍眼里,经过战争洗礼的柬埔寨人心是硬的,他们不应该仅仅被视为是受害者来看待。人口买卖和卖淫这等罪行,柬埔寨人就颇能接受。只要雏妓被救,就等于使她的家庭生计断绝——他们凭着求存之心就不觉得卖淫有错。“在柬埔寨,甚至连价值观都有其灰暗地带。我们能做的就是慢慢去改变他们,与此同时要能容忍种种错谬。
“在这里,出交通意外不会有人帮忙,人们只会围观,甚至发笑。我发现他们不知如何是好的时候,应对方法就是笑——看到不合礼俗的接吻会笑,看到电影里的恐怖情节会笑。”这笑里藏着一个珍珍曾经不懂的世界,她也是渐渐才看清楚的。
回想一切,珍珍不无感慨,也难掩激情。
“我曾想自己究竟何德何能,能够参与这个国家的建设。我又不是人民挑选出来的代表,凭什么比他人更有资格来担当。”珍珍仿佛有些无法置信:“但我坚信每一个人都有尊严为人的权利;而工作让我实践了这个信念。不管我是否有救世精神,从我个人的愿望出发,这样的工作还是让我更感觉自己是世界的一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