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公益事业不再是政府唱“独角戏”

  不是超女也不是选美,一幕幕紧张激烈的现场PK,比的是谁的公益项目更好。昨日,由市民政局主办的深圳首届公益创意项目电视选拔大赛举行评选10佳的决赛。四位社会公益领域专家坐镇现场PK答辩环节,提出尖锐问题并现场亮分,场内的气氛一次次被推向高潮。带着公益该如何理解、如何去实践等相关的问题,记者逐一采访了这四位“严厉”的考官。

 

  公益不再是政府唱独角戏

 

  作为大赛现场PK答辩环节的主审官,深圳市社会科学院院长乐正对此次活动的评价很高。他说:“这次活动做了一次社会动员,过去大家都认为是慈善活动是政府的事情,现在越来越多的人以各种形式参与到慈善事业中。同时这次活动有一定的观赏性,采取了电话投票、现场评审团等形式,调动了大家的激情和感情,活动办得很成功。”

  对于好项目的标准,乐正认为:“第一,要有广泛的受益对象。第二,形式要有利于调动社会资源,因为社会公益事业单靠策划者自身的力量是难以实现的。第三,组织形式应该利于社工、社区、社团的互动,把资源更好地利用起来。这次超过一半以上的项目是由社工机构来办,就是一个非常好的现象。第四,形式上要有所创新。公益事业是一个年轻的事业,还有许多的空白点,还有很多死角,目前还有许多社会困难群体没有得到应有的资助,因此要发现新领域,创造新形势和新载体。”

  慈善应当是一种生活方式

  “这次活动的设计非常有意义,它非常贴近大众、贴近民生,它让最底层的需求浮出海面。”两位女评委之一的深圳市慈善会秘书长房涛认为,活动相当于是一个大的调研,由社工、企业、个人等等表述他们想做什么,让最急需的项目呈现出来。房涛表示,“这个活动其实也是一个慈善教育,能引起更多的人认同,认同公益就在我们身边。”

  对于深圳公益事业的看法,房涛表示:“市慈善会作为一个国内的慈善会,将来一定会与国际接轨,我们将是一个慈善理念的弘扬平台,而不是一个救助场所。将会有更多的NGO通过专业化、细致化方式把公益项目完成,用特色来保证生命力。”

  房涛评价深圳现有的公益事业时说到:“深圳的公益氛围可喜可嘉,深圳的公益人可以有表达自己的机会,这对他们的管理、形象等是一个很好的培训和启发,最终也会终获得社会的认同。”在谈到这批公益项目的软肋时,房涛指出,大部分的项目操作者对公益和管理相结合比较弱。深圳的社工人才培育是需要多年的培训和锻造的,在此阶段应该引导那些有资源、有时间、有能力、有成就的人投身慈善事业,把慈善作为一种生活方式,这样两者成为结合体将使到公益慈善事业发展得更好。

 

  老人问题值得关注和重视

 

  香港社会服务发展研究中心副主席陈圣光是评委之一,他非常欣赏这次活动,通过政府、媒体等社会各界共同把社会公益事业做好是个好主意。对于这次应邀当评委,他感到很新鲜和有意义。

  他提到,好的公益项目基准最为重要的就是受益人。公益事业应该有一个明确的受益群体,包括受益者是否真是有这个需求;做的事情是否可以满足他们的需求。在香港,对社会公益的理解是弱势社会群体和有需要的人,这些人被剥夺了一些生活质素的享有,他们是有特殊需要的。他还认为筹资能力也是很重要的。“项目虽好,但要是筹募不到资金,公益项目是有缺陷的,无法稳定和具有可持续性。”

  “搞公益项目不是昙花一现,而是要长期持续下来。”在众多项目当中,他印象较深的是情暖夕阳红关怀老人项目。他认为,老人问题是深港社会都需要面对的很现实问题,中国的衰老现象已经在急剧变化,老人问题值得关注和重视。好的公益项目要有敏感的触觉,看到需求所在的同时还要看到需求的变化趋势,让提供的服务具有前瞻性和可持续性。

  “公益大赛没有输家,即使大赛过后,公益项目都是要继续下去。”从2008年开始负责与深圳合作提供社工督导服务的,陈圣光认为,无论是建立专业队伍还是唤起市民公益意识方面,深圳都在走着香港社会的当年发展道路。“这些都要有社会公众的支持,如果大家都不明白什么是社工,什么是社会公益,这是无法成功的。这需要通过各种媒介把观念和概念向普罗大众宣扬,大赛就是很好的一种方式。”

  公益项目应当是双向需求

  “我们总有感觉,有不少公益人士或者机构知名度不高,运作下去特别的艰难。只有公益项目的认知度高起来,参与投入公益的资源才能多起来。”深圳市社会工作者协会秘书长闾晓文认为,以公益创意项目电视选拔大赛方式来开展公益文化宣传,这样的公益推广形式非常好。

  在大赛评委提问环节,闾晓文向项目代表人提了不少尖锐的问题,她笑称自己成了“冷血杀手”。但她也告诉记者,看到项目代表人动情地投身公益事业,自己也情不自禁地留下眼泪,被感动。她认为,目前做爱心事业很艰难,主要是策划和操作能力欠缺,在中国做公益事业,大家抱的是一颗“宽容心”,使公益只是单向的需求,就是我对你好,你不应该也不会有要求,而事实上,这无法得到更多人的支持和理解。

  闾晓文指出,“公益事业的需求是双向的,从事公益事业的思维方式需要调整,否则公益事业开发者只是在做一个单方的计划,会导致具体实施的手段单一,整合社会资源的能力就无法提升。”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独角戏  独角戏词条  公益事业  公益事业词条  不再  不再词条  政府  政府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