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非理性捐赠“怪现象” 摊派慈善企业被迫捐款

         近日,商务社会责任国际协会(BSR)与长江商学院共同举办了一次圆桌论坛,探讨如何开发有影响力的公益事业项目。

 

  徐永光先生指出了当前公益慈善领域出现的非理性捐赠的一些“怪现象”:首先,企业更倾向于捐款给政府,这可能带来资源利用不充分、甚至权钱交易的嫌疑;其次,出现政府“摊派慈善”,企业被迫捐款的现象;第三,将企业社会责任简单的理解为捐款,甚至在出现公关危机的时候就想用捐款来弥补;第四,抱着“捐款了事”的态度,不去追究赠款的去向和实施的效果;最后,只愿意支持硬件设施如盖学校和医院楼房,不愿意为公益行业人力做投入。

 

  随着中国社会的不断富裕,中国的慈善事业加速成长起来。在“5.12”这个特殊契机的推动下,企业公益正在进入一个自我生长和发育的阶段。2008年,中国慈善捐赠总额达到了1070亿人民币,是2007年的3倍。捐赠的三大来源是企业、基金会和个人。据胡润慈善榜,2008年里,20家企业捐赠超过1亿人民币,313家企业捐赠超过1千万人民币,企业捐赠总额超过121亿人民币;1245家基金会捐赠总额超过100亿人民币;自2004年起,中国前100位慈善家共捐赠157亿人民币。

 

  然而,越来越丰富的资源却时常难以找到真正的用武之地。据调查,89.2%的赠款最终由三个机构来统筹管理:中国红十字会、中国慈善总会和中国民政部。公众对企业、基金会以及慈善家的公益慈善行为有何认识?这些公益慈善行为是否能在社会上引起积极反响?显然,仅仅写一张支票捐款了事的公益模式已经满足不了公众的要求。公众通过自身行为,对捐赠方施加了直接或者间接的影响。尼尔森的一项调查表明,超过一半的人认为企业应更多地履行社会责任,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的企业让其员工更有归属感;企业的公益行为会影响消费者的消费行为,三分之一的中国人愿意花多一点钱去购买具有良好公益慈善行为的企业的产品和服务。

 

  不论是由于自身意识、需求还是外界压力、期待,酝酿已久的中国公益慈善力量亟需寻找疏泄渠道。如何才能将资料利用最大化?如何与各相关方进行合作来达成目标、产生积极影响?如何在扩大项目影响的过程中准确界定公益活动与过度宣传?无论是企业还是NGO、基金会,或多或少都会在这些问题上遭遇瓶颈。为了突破瓶颈,他们开始搭建交流与互助的平台。

 

  2个小时的论坛上,演讲者、参会者通过交流收获了激励与灵感,与会代表将继续与商务社会责任国际协会探讨如何通过企业、NGO与基金会的合作,开创有影响力和可持续的公益慈善项目。这次论坛作为搭建交流平台的一种尝试,为中国公益慈善事业的合作与创新注入了活力。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摊派  摊派词条  非理性  非理性词条  捐赠  捐赠词条  捐款  捐款词条  慈善  慈善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