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09年11月到今年2月27日的3个多月里,沈阳森林野生动物园的11只东北虎和熊、狮等30余只动物,先后因营养不良、肾脏衰竭等原因“非正常死亡”。随着政府的介入,动物园的运营逐步重回正轨,但目前还有一只东北虎处于病危状态。
过去两年来,陕西人周正龙导演的“华南虎照”闹剧吸引了公众的目光。在震惊于人心之贪婪和造假之猖狂的同时,公众也进一步了解到近乎绝迹的野生华南虎之珍稀。默默地死在沈阳那家动物园里的是11只东北虎,虽然东北虎的存世数量比华南虎多一些,但也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也处在濒临灭绝的危险境地中。在人们的通常印象中,以中国今日雄厚的经济实力,这些国宝级的动物肯定是被精心供养的,野生虎应该是徜徉在自然资源丰富的山野中,驯养虎则会温饱无忧地呆在动物园里享清福。然而,这家动物园里发生的无情事实却是:东北虎连同其他一些动物又冻又饿,苦苦地挣扎在死亡线上。
那么这是一家什么样的动物园呢?开业于2000年的沈阳森林野生动物园由原沈阳动物园改制而成,大连某民营企业董事长杨振华出任法人代表,性质上也由政府管理的公益性场所变成私人控股的市场经营实体。最初,政府部门和民营企业抱着“双赢”的愿望,政府部门卸下了财政的重负,民营企业梦想着借虎生财,没有人料到事情发展到今天这一步:动物园用于购买食物的资金严重不足,尽管地方政府多次鼎力相助,老虎们还是长期处于营养不良的状态中。更为严重的是,不仅老虎们食料不足,就连喂养老虎的动物园员工们也已经长时间没领工资,“就快饿死了”。
其实,今日之悲剧早在改制之时就埋下了祸根,政府部门只看到了立竿见影的“卸包袱”效果,却没对可能的风险作出预判。动物园里的东北虎固然是具备观赏价值的可以卖票的“商品”,但它更是一种丧失了自我生存能力的动物。东北虎无声无言,没有为自身处境博弈的能力,把它们完全推向市场就等于把它们放进了夜临深渊的危险境地。商人不是慈善家,商人的本性是逐利,如果动物园经营得不好,老虎肯定得不到很好的照顾;即使动物园经营得不错,也可能因为老板的过度“抽血”而导致购买食物的资金不足,老虎照样要饿肚子。从这家动物园的员工反映的情况来看,沈阳东北虎之死很可能属于后一种情况。
在人类面前,动物园里的东北虎多数时候都是弱者,需要有充足的资金和悉心的照料,才能保持兽王的威风和种群的繁衍。而能提供这些的,要么是政府或者民间组织出资的非赢利性机构,要么是有经营能力又受到充分监督的市场主体。也就是说,政府或者把保护东北虎作为公益事业来做,或者为它们在市场中找到可靠的接纳者,才能使老虎们避免饥寒之苦。现在来看,沈阳方面的做法显然失之草率,他们在论证和准备工作没做好的前提下,盲目地对动物园进行了民营化改造,使弱势的东北虎在公益和市场之间两头踏空,悲惨地死去。
世界上有一些事情虽然不能创造GDP,不能像拍卖土地那样一本万利,也不能成为官员们显赫的政绩,可它们要么与地球的生态环境息息相关,要么是人类文明进化、传承不可或缺的环节,要么关乎着“比太阳还要有光辉”的公平正义。这些事情是有远见、有担当的政府必须做的,至少也要费心操持和监督,而不能简单地推向市场,尤其是不能推向诚信稀缺的畸形市场。沈阳东北虎的悲剧为盲目的民营化和市场化敲响了警钟,政府部门应该从中领悟些什么,才能避免再次出现这样血淋淋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