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民间慈善成长的“土壤”在哪里

    10月20日,48岁的新华都集团董事长陈发树宣布,捐出个人财富的45%———价值83亿元的股权,成立中国规模最大的、由个人出资的民间慈善基金———“新华都慈善基金”。

 

    消息传出,好评夹杂着质疑相继袭来。继《人民日报》发文质疑陈发树成立基金会有避税嫌疑之后,昨日,有媒体报道称,民政部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促进司司长王振耀从捐款基数、是否有避税嫌疑以及如何处理股票捐赠方式等方面,对陈发树的捐赠提出了一些疑问。

 

    一次善行却遭遇了两种截然相反的评价,到底孰是孰非?此时,原本有些高调的新华都慈善基金会执行理事长唐骏选择了沉默,昨日在电话里婉拒记者的采访。

 

    或许,善心也好,炒作也罢,都不是问题的本质。在广东省宋庆龄基金会常务副主席兼秘书长程良周看来,现在我们最需要反思的应该是中国的企业家为什么不愿意捐身家,而不是探讨捐赠本身的对错。中山大学人类学系副教授、华南民间组织研究中心主任朱健刚博士呼吁:“先给企业家一些时间,让他用实际行动来证明自己的善行,而不是让善行在开始的时候就被公众舆论抹杀掉。”有专家就直言,看到捐赠不问青红皂白就质疑,这本身也说明社会心态有问题:凡事浮躁、怀疑一切、不问是非,等等。

 

    体制束缚民间慈善发展

 

    对舆论的反应,陈发树等或许早有心理准备。事实上,近年来社会对民间慈善行为的“动机质疑”已成为一种惯例。此前,福耀玻璃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曹德旺要将家族名下60%的股票捐赠给基金会的做法还没成行,就遭遇了质疑,商业运作、暗度陈仓等一系列说法将曹德旺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对于企业家捐赠所遭遇的来自官方和民间大众的种种质疑,广东省民政厅法规处处长王先胜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不方便发表评论,不过他指出,公众应小心呵护企业家的公益热情和慈善之心。广东省宋庆龄基金会常务副主席兼秘书长程良周则认为,当下最需要做的不是探讨捐赠本身的对错,而需要反思中国的企业家为什么不愿意捐身家。

 

    在清华大学NGO(非政府组织)研究所副所长贾西津看来,目前我国募捐机制仍没有制度化,成立一个民间公益组织只能由政府特许,这给民间慈善带来很大的束缚。

 

    民间慈善并不缺“种子”

 

    据了解,中国成立一个基金会审批非常严格,实行的是双重审批,即必须到民政部备案,同时要求找一个县以上的单位作为业务主管部门。而要找到一个愿意并且有能力接管的“婆家”并非易事。程良周还认为,除了制度上的不健全,中国企业家不愿捐身家与中国人传统的“怕露富”的文化思想以及捐赠之后带来各种各样的“麻烦”有关。

 

    “慈善事业有时候就像一个无底洞,一旦你的慈善行为开始了,各种需要帮助的人就会络绎不绝地找上门来,同时各种想吃唐僧肉的人也会找上门来。如果全部帮扶,总有一天你会财力不支;如果不帮,就会招致骂名。”程良周对这种现象颇为无奈。“另外,成立一个慈善基金不是四处扶贫那么简单,要保证长久发展,慈善基金的管理就非常重要。不过目前国内这方面的人才还是相当缺乏的。”

 

    “中国民间的慈善力量并不缺乏,但是缺乏激励和呵护他们成长的完善制度。其实国外慈善公益事业方面有很多成功的管理经验可供我们借鉴和参考。”程良周最后表示。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民间慈善成长的“土壤”在哪里  土壤  土壤词条  慈善  慈善词条  民间  民间词条  哪里  哪里词条  成长  成长词条  
公益

 绿色建筑评估体系的中国困境

中国面临诸多环境挑战,其中一个就是建筑能耗在未来十年的剧增。砖块和砂浆生产已经占据了中国主要能源消费总量的25%,但目前中国的能源消费水平与西方相比仍然很低。实...(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