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个多世纪前,日本熊本县水俣市周边发生的“水俣病”曾轰动全球。这起汞污染导致的环境灾难,夺去了2000多人的生命,患者总数超过万人。直到今天,仍有很多人深受其害。
这样的阴影如今也笼罩着中国:从聚氯乙烯(PVC)到照明行业,汞的身影随处可见。作为年消费数百吨的世界头号汞排放大国,悲剧能否避免?
一个重要的转机,或许来自即将于下月启动的汞污染国际谈判。
6月7日至11日,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组织的首轮政府间汞问题谈判,将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启动。如果顺利,包括中国在内的各国政府,有望在2013年达成国际汞污染控制公约。
迟来的谈判
汞,又称水银,是一种常见的重金属。硫化汞(朱砂)的使用,在中国有几千年历史。东汉时期兴起的长生不老炼丹术,主要原料中就含有汞。
常温下,汞呈液态游离存在于自然界中,其熔点较低,受热极易形成汞蒸气,沉降到地表后便污染土壤、水流;上升至大气,便能在全球迁移。
汞不仅本身对于神经系统有毒性,更极易酸化成剧毒的甲基汞。甲基汞便是当年导致日本“水俣病”的罪魁祸首。甲基汞可以通过食物链累积而浓度逐渐加大,给人体健康带来极大影响。
工业革命之后,汞的用量越来越大,其可以全球迁移的特性也使得污染无处不在。上世纪80年代后期,即便在北美、北欧那些远离工业污染源的湖泊,科学家也发现鱼体内甲基汞含量异常偏高。之后,国际科学界、世界卫生组织(WHO)及各国政府,纷纷将汞列为环境污染物之一。
2002年,UNEP首次公布《全球汞排放评估报告》。之后,两年一次的联合国环境会议上,都会讨论全球汞污染问题,要求对含汞农药、废弃电子产品等进行汞控制。
遗憾的是,呼声虽高,但正式的政府间谈判迟迟未能展开。汞也始终未能和消耗臭氧层物质、温室气体一样,进入国际性减排的主流行列。据称,最大的障碍,是包括美国、中国、印度在内的几个主要排放大国,都倾向于在国内各自展开自愿减排措施,拒绝加入或签署任何具有法律约束性的国际条约。
直到2009年2月,在肯尼亚举行的全球环境部长会议上,140多个国家才最终同意,就建立汞污染限制条约进行谈判,从而在世界范围内减少汞排放。
这次会议无疑具有里程碑意义。由75个非政府组织组成的全球清汞行动网络(ZMWG)就指出,达成国际共识,是对汞污染问题的“一次巨大突破”。
之前,作为环保“急先锋”的欧盟,早在2008年已率先展开行动,出台了有关多种有毒有害物质的限排令。其中,汞就是重点关注对象之一。
2008年9月,欧盟出台禁止汞出口政策。作为全球最大的汞出口地区,欧盟27国的汞消费量占全球四分之一。该“禁令”要求,自2011年起,区内27国禁止出口任何含汞产品。
美国、加拿大等近十多个国家,也纷纷出台相关政策。尽管国际谈判迟迟未能实质性启动,但限制汞排放和消费已成为全球大趋势。
头号汞大国
早在上世纪90年代,中国已是生产和消费汞大国,湖南、贵州等省汞矿发展相当繁荣。之后,虽然随着汞矿逐渐资源枯竭,中国的产量急剧下降。但通过大量进口,消费量仍高居世界首位。
由于缺乏准确的官方统计,目前中国每年具体的汞消费量仍然是一个未知数。业内人士估计,至少也在数百吨量级。有专家甚至认为,亚太地区四分之一的汞污染,可能都来自中国。
对于中国普通百姓而言,汞在日常生活中可谓无处不在。家用体温计、节能灯,甚至补牙用的材料、路边小贩卖的不合格美白产品,都含有汞。
今年5月,一项由国际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联盟(IPEN)等组织完成的含汞产品与无汞替代品调查活动显示,一些常见的含汞产品虽然已有替代品,但在中国并未普及。
例如,对北京、天津等四个中国城市16家医院的调查发现,无汞体温计使用率仍然非常低。
“几乎所有的医院和医生的实际操作中,都使用含汞的临床体温计。仅有两家医院和一项医生在实际操作中,使用临床用无汞体温计。”民间环保组织北京地球村理事张弘告诉本刊记者。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环境所副所长白雪涛博士告诉本刊记者,含汞用品一旦被打破,水银会球体滚落。如不立即采取恰当手段,便可能立即向周围散发汞蒸气,造成人体健康和环境隐患。
除了家用体温计、血压计,另一项被广泛使用的含汞产品是节能灯。
2008年以来,中国政府开始顺应节能减排的国际潮流,加快淘汰白炽灯,大力推广高效照明产品如节能灯。
表面上看,节能灯所含的汞体量并不大,但影响不容忽视。按照估算,一支节能灯不小心破碎后散发的汞蒸气,瞬间可使周围空气中的汞浓度达到每立方米10毫克至20毫克,超过国家规定的最高允许浓度100倍至200倍。
据统计,2008年全国共完成节能灯推广6000万只,2009年的推广量超过1.2亿只,2010年节能灯的推广目标则锁定为1.5亿只。节能灯在全国各地“遍地开花”,虽有利于实现节能目标,但在无形之中带来了汞污染隐患。
控制之难
“现在最担心的,是回收问题。”张弘对本刊记者坦言。
在他看来,随着节能灯的大规模推广使用,势必面临大量废弃节能灯的处理问题。倘若没有运作良好的回收机制,大多数废弃节能灯只能扔进垃圾桶,最终随着生活垃圾一起进入城市垃圾处理系统,或被填埋,或被焚烧。
“一旦这些含汞产品送入焚烧炉,势必会产生大量的汞蒸气,进而污染大气、土壤和水流。”张弘说。
据了解,目前中国尚未出台任何关于节能灯的回收规定。即使在2010年5月4日,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发改委和环保部联合公布的《生活垃圾处理技术指南》中,也未见包括节能灯和电池在内的含汞产品的处理细则。
“在焚烧的情况下,汞对大气造成的污染是毋庸置疑的。”白雪涛说。
实际上,要淘汰这些含汞产品,并不是一件十分容易的事情。
成本问题,是一个重要制约因素。以体温计为例,无汞体温计的价格,一般比含汞的要高出10倍以上。价格相差悬殊的甚至高达百倍以上。
除了价格,公众环境意识的普遍缺乏,也是一个很大的瓶颈。以节能灯回收为例,如果居民以及社区管理者,没有意识到汞污染问题的重要性以及潜在危害,光靠国家层面的推进远远不够。
对于中国来说,在一些重要的行业逐步削减汞用量,直至彻底淘汰,面临的挑战更为严峻。
环境保护部污染防治司化学品处处长臧文超曾对本刊记者解释说,目前在中国,PVC行业是对汞需求量最大的行业。PVC一般有两种生产工艺:以煤炭为原料,通过乙炔法生产;以石油为原料,通过乙烯法生产。由于资源禀赋,中国煤炭储量丰富而石油相对短缺,因此乙炔法的规模要远远高于乙烯法;而在乙炔法中,需要使用汞触媒作为催化剂。
今年早些时候,中国氯碱工业协会理事长李军就表示,该行业协会曾大力推广使用环保低汞触媒,以降低全行业汞的消耗量。但迄今为止,由于国家并没有强制性政策要求,汞触媒的问题尚没有引起全行业高度重视。
“全行业的危机意识不强,甚至试图回避这个问题。”李军如是表示。
2009年年底,中国石油(10.91,-0.24,-2.15%)和化学工业协会、中国氯碱工业协会和中国化工环保协会曾共同起草了《关于加强聚氯乙烯行业汞污染防治的指导意见》。意见提出,到2015年,全行业全部使用低汞触媒,废汞触媒回收率要达到100%的目标,不达标企业将面临关停。
不过,业内人士警告说,很难想象,离开相应的政策约束以及经济激励,这个目标可以落到实处。
在环境和国际谈判双重压力下,中国真正着力于控制汞污染的时候到了。